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家譜與小輩起名——四談《家譜》

家譜與小輩起名——四談《家譜》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家譜與小輩起名——四談《家譜》 標籤:老鷹與小鷹

  家譜與小輩起名——四談《家譜》

  陳宣章

  陳宣德:“家庭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單位。家族是一個血統,或者說是一個血統的各個家庭組成的一個群體。國家、社會、企業、團體……均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不管你有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家族文化是決定這一族人能否在社會上良好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家譜-序言》)家譜是家族中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是文字文化發展的產物。家譜記載某個家族世系傳承情況,即各個支脈的男性家庭成員及其配偶、兒孫年齡、職業、住址等情況(封建社會中女性長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計入家譜)的花名冊(類似家族內部的戶口登記薄)和家族成員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記錄本。

  家族文化體現於多方面,這裡只談為小輩起名,其中既有歷史原因,也有文化因素。眾所周知,山東曲阜的孔府和鄒縣的孟府都設有“點戶廳”,分別掌管分佈在各地的孔子後裔、孟子後裔的世代傳承情況,也就是戶籍名單即家譜;要求各代兒孫起名(乳名不受此限)時,第一個字都要使用家譜中事先設定的“字”,用來標明輩分。

  《孔子世家譜》是專門記錄孔子家族繁衍脈絡的譜牒,從孔子至今已傳承二千五百多年,跨越80多代,登記近200萬人。2005年,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在法蘭克福宣布,中國《孔子世家譜》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家譜。

  有家譜就有輩分排序。為了標明輩分,望族常常制訂“輩字”,不同的輩分有固定的“輩字”。三個字的同輩人用共同的“輩字”區分輩分;兩字之名就難以區別輩分了(複姓例外)。把“輩字”按一定順序排列就是輩分排序。這是家族內部規定的起名規則。但是,家譜中的“輩字”是名字中的“字”,不是字號中的“字”。

  孔府前53代(元朝之前)沒有硬性規定共同使用輩分排序的“輩字”。但第47代“若”字,第47代“瑞”字,第49代兩字之名用王字旁字,第50代兩字之名用提手旁字。第50代孔拯於金熙宗 (1142年) 時襲封“衍聖公”。第51代“元”字,第52代“之”字,第53代兩字之名用三點水旁字。第50-53代衍聖公也有起名例外者。第54代“思”字,第55代“克”字,第56代起為三十字家譜“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第57代衍聖公為孔訥、孔議,因為兩字之名用言字旁字)。以後都用三字之名,遵循輩分排序。第56代孔希學的衍聖公爵位先受封於元順帝,后受封於明太祖朱元璋。孔子後裔的輩分排序,是明朝初期由第57代衍聖公孔訥(洪武十七年襲位)提議規定,從第58代衍聖公孔公鑒開始實行8個“輩字”,加上“希”“言”為10個“輩字”:“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允”。第60代衍聖公孔承慶是明成祖追封(早死未襲爵)。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10個“輩字”用完,又由第65代衍聖公孔允植續20個字:“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第70代衍聖公孔廣棨是清-雍正帝(1731年)時封。民國八年(1919),20個輩字尚未用完,第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續20個字:“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承錫世緒昌”,報北洋政府批准后登報公布。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1920年生。延續890餘年的最後一代“衍聖公”),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明令,承襲衍聖公爵位。2006年元旦,孔子第80代孫孔佑仁在台灣出生。

  起名中有學問,也可從陳兆亮《家譜》看出。

  一、陳兆亮原名陳若文。這是他父親為他起的名。陳兆亮是他後來自己改的名(也有另一種說法:姓陳,名若文,字兆亮)。看來,他父親不是一般人:1.“陳若文”這個名字有學問。2.陳若文讀過私塾,寫得一手好字,能看懂《重校本草從新》的醫學古文,並能運用自如,為兒子診斷、開方、治病。3.據陳兆亮說,他有一個姐夫是漢奸,並因此斷絕了關係。4.陳兆亮既年年祭祖,又對祖上諱莫如深。陳若文到上海投奔姐姐,在何處做學徒?又是如何發跡?還有……我總有一種感覺:其中有很深的奧秘。也許其中的奧秘是個永久的謎。5.為長子起名陳憲宗。

  二、陳宣忠原名陳憲宗。為什麼起此名呢?歷史上有唐憲宗李純,元憲宗蒙哥,明憲宗朱見深,清憲宗溥儀。尤其是溥儀(1906-1967),陳兆亮(1909-1991)與之是同時代人;陳憲宗出生於1943年。溥儀1909-1912年稱宣統皇帝(1917.07.01-1917.07.12張勳復辟),1932.03.01-1945.08.15.日本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帝國,年號“康德”是康熙和清德宗光緒的縮稱,意在紀念並寄託祗承清朝基業之願。陳兆亮為長子起名陳憲宗,有深意。

  三、二子原名陳憲德。根據“輩字”中字不變的起名規則,取“德”字可能與清德宗光緒相關。三子原名陳憲章。因為1945年底日本已投降,當時上海輿論中心是如何建國?報刊上充斥紀念英國憲章運動的文章,社會上許多人為孩子起名“憲章”。四子原名陳憲綱,估計與三綱(五常)有關。五子原名陳憲吾,意思是已經“五口”了。六子原名陳憲慶,因為出生於1949年10月3日。七子原名陳憲立,因為陳兆亮自己已經進入“而立之年”。當時已有幾名兒子入學,因為“憲”(當時沒有簡體字“憲”)字很難寫,於是一律改為“宣”字。八子起名陳宣安,當時是趙玲鬧得最厲害的時候,陳兆亮希望“安定”。九子起名陳宣和,因為與髮妻離婚已大勢所趨,陳兆亮希望“和好”。

  四、文革中,陳宣宗自己改名為陳宣忠。此外,另八個兒子沒有一個改名。

  五、由於文革批判封建思想,九個兒子為子女起名就各行其是,沒有“輩字”,三字二字都有,毫無規律了。例如:陳宣忠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後來改名為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雖然畢業后成為物理教師,心中仍然不忘天文,故為長子起名陳宇飛。陳宣德生子起名陳卓,但因先天性心臟病夭折,後來生女起名陳媚華(成年後自己改名陳思宏)。陳宣章生子起名陳霓,因為兒(繁體字“兒”)子出生時正好下雨(雨兒)。其餘不一一贅述。

  六、1999年,陳宇飛(陳兆亮長孫)生子,陳宣宗為其起名“陳帥先”。《百度百科-帥先》:“謂站在前頭,作榜樣。”《漢書-成帝紀》:“羣公孜孜,帥先百寮,輔朕不逮。”唐-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今天子大聖,司徒公勤於禮,庶幾帥先河南北之將,來覲奉職,如開元時乎?《說郛》卷六六引宋-竇革 《酒譜-誡失七》:“汝沉荒不敬,自倡敗者,何以帥先諸弟。”起名“陳帥先”是什麼意思呢?陳宣宗是長子,得長孫陳宇飛,今又得長重孫,不是“帥先諸弟”嗎?處處領先。

  七、陳若文自己改名陳兆亮(第一代),《解放日報》離婚聲明用陳若文,而與趙玲結婚用陳兆亮。陳宣宗自己改名為陳宣忠(第二代)。陳媚華自己改名為陳思宏(第三代)。

  陳若文與髮妻離婚(第一代),從《解放日報》離婚聲明中可以查到其髮妻姓名。《家譜》中未列陳氏血緣的陳麗珍,當然更無陳若文髮妻的地位(姓名)。陳宣綱與盧以敏離婚(第二代),《家譜》列入前(兒)媳盧以敏,但是在陳兆亮的墓碑上已經沒有盧以敏的地位,可是,陳涵還是孫子。陳宇飛與前妻離婚(第三代),陳帥先是長重孫,已經15歲,即將成年,他與生母的關係,別人無法干涉。可是,為什麼《家譜》沒有記錄陳宇飛前妻的姓名?

  《百度百科-家譜》:“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本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羅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既然是家族的生命史,是歷史文化的全過程,為什麼要掩蓋、要迴避?

  八、《百度百科-家譜》:“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互動百科-家譜》:家譜“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基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聯繫。”

  我們並不是要通過“小輩起名”給誰扣上什麼“帽子”。“小輩起名”也是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基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聯繫,屬於歷史現象。僅此而已。2014.6.29.

您正在瀏覽: 家譜與小輩起名——四談《家譜》
網友評論
家譜與小輩起名——四談《家譜》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