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覓知音[原創]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還是在修漢語言文學課程期間,第一次接觸到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本是司馬遷給朋友的一封回信,可謂是字字血淚,聲聲衷腸,江濤滾滾,氣貫長虹。也正是通過這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使我對司馬遷的峻潔人品和偉大精神有了重新認識。
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引用了許多典故。其中記憶猶新的是“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古琴”,“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這兩句。由此,讓我派生出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和知音難覓的思索。
記得數年以前看過一部叫作《知音》電影,影片描述的是辛亥重九雲南起義將領蔡鍔,在京都名妓小鳳仙的掩護下,衝破袁世凱的監控,回滇興師討袁的故事。特別令人難忘懷而又讓當時家喻戶曉是這部電影主題曲,它不但讚頌了蔡鍔將軍拯救祖國的高尚情懷和堅忍不拔、勇敢機智的英雄品質,同時也嘔歌聲了小鳳仙對蔡鍔忠貞不渝的愛情。“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已,千古知音最難覓”、、、這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傳遍了當時的大街小巷。至今想起來還有一種餘音繞梁的感覺。
何謂知音?
俞伯牙的一曲[高山流水]讓人浮想聯翩,感概萬千。如果不是遇到了會欣賞音樂的鐘子期, 俞伯牙破琴折弦,終生不再撫琴的故事又怎會留傳至今?
所以我想,真正的知音應該是肝與膽的相照,琴與瑟的和鳴,是閃電與雷鳴瞬間的交乍,是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一拍即合。就象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雨水淋濕了你,也澆透了我。那時的你,那時的我,同在其中 ,天地共存,冥冥之中靈魂與靈魂的融合了,靈魂與靈魂交織了。宛如兩顆流星相撞,在剎那的撞擊中,人生最燦爛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奪目的光華,書寫出生命中最優美的樂章!( : )
有人常問我:你有朋友乎?你有知音乎?
於是,我戚然笑之。
我想:無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尋常百姓,無論你是學富五車還是目不識丁,你會連朋友都沒有嗎?當然不會。人是互相依賴的有機體。孔子說“人怎麼離開人群和鳥畜一起生活呢?”生活在人群之中,所謂‘秦檜也會有三個相好的’,現實生活中你總不伐會有幾個朋友,抑或是學友、書友、棋友;抑或是釣友、酒友甚至麻友(麻將)等等等等。只是你身處環境不同,結交的朋友身份地位不同而己。當然朋友是一回事,要達到知音的程度恐怕就要另當別論了。
朋友來源於相互的敬重,而知音來源於相互的共鳴;朋友之間是一種情感的愛護,而知音卻是精神的高度一致;朋友是相互的欣賞與認同,而知音是心有所動的感覺。白頭如新的可能是朋友,但傾蓋如顧的照樣是知音。朋友一定會生死相扶,患難與共;但知音卻可能是將逢良才的生死宿敵。三國時期,陸抗和羊祜分別是魏、吳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並以送葯、送酒的故事讚揚了二人的君子之交。
人的相互交往,不以時間長短論分曉,不以年齡長幼而區別,心的相隔或是相通,要靠自我感覺。在 人的構造中,其實最讓人難以琢磨或理解的是心靈,它是一種純粹的精神,看不到,摸不着,繩索可以捆綁住肉體,卻無法困住靈魂,靈魂才是一個本真的自我。人的四肢、五臟六腑都可以放到顯微鏡下進行物理性研究,但靈魂不可以,只能用另一個靈魂來體會。當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總是捉摸不透,他們只能永遠相隔;當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相互讀懂、相互理解,兩者融為一體,他們就相通了。猶如弦與音箱的關係,弦在響,音箱也在響,於是就產生了共鳴,共鳴是知音的先決條件,有了共鳴才有了知音。
或許你從者如雲,一呼百應,但未必有一個知音;或許你高朋滿座,妙語珠璣,但知音也不是虛位以待;或許你在親情的環繞下,有人噓寒問暖,但其中他們不一定真正知道你,讀懂你;或許你佳人攜手,如花美眷,但你愛的人或愛你的人,不一定能夠花解人語。知音不是金錢財寶換來得,也非功名權位招來的,它是一種靈魂的召喚與呼應,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互答。
“千古知音最難覓” ,越是傑出人物越寂寞,越難遇到知音,毛澤東說,“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正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尋覓一生也得不到一個知音。高朋滿座,載譽而歸卻遮不住他落寞的身影,身處喧囂,眾星捧月也往住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功成名就,錦衣還鄉也保不准他落個夜之歸途。梵高生前無人認同,最終以槍自斃,死後縱是遺畫價高數千萬美元又於他生前的寂寞何干;屈原憂國憂民,但朝廷中卻無一知音,賦完《離騷》逐水而眠;曹雪芹用血淚塗寫成了《紅樓夢》,卻感嘆“都雲作者痴,誰解此中味?” 最終淚盡而逝;難怪《紅樓夢》結束在一場無垠蒼涼的大雪之中。更無怪許多江湖武林高手死時都會說上一句:“ 人生好寂寞”。
世上俞伯牙與鍾子期,陸抗和羊祜這樣肝膽相照的知音必竟稀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受託孤的諸葛亮;報燕子丹知遇之恩刺秦王的荊珂,更是屈指可數。辛棄疾感概“知我者,二三子”;孟浩然長嘆:“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午夜無眠長歌:“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天縱奇才蘇東坡也只能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
當然,和這些歷史偉人相比,我們無法相提並論的,更無相比之處。
朋友也罷,知音也罷,它們都不是乞討就可得到,是可遇不可求的。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芸芸眾生中,常有人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感概自己不被社會理解與認同,空懷一腔真誠。大有“舉杯邀月共銷愁,奈何明月難解我心悲”之感。 孰不知“且莫怨東風,東風正怨儂”,自視清高,不一定就能高高在上;自視滿腹經倫,不一定都是真才實學。在你想要得到別人理解你的同時,你何妨不去學會理解別人?在與人的交往中,學會欣賞,學會理解,學會傾聽;學會關照人,撫慰人,呵護人;收斂自己,善待別人;不張揚,不自卑,當然更不是讓你放棄做人的標準和原則。也許你會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並不是對所有人“投之以木桃”就會“報之以瓊瑤”。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種觀點,我當然不會反對。但我堅信:對你周圍的大多數人而言,心是可以互換的, 有耕耘就一定會有收穫。只要你堅持不懈,你一定會發現:雲彩背後總會有一片潔凈的湛藍,自覺與不覺之中,已經為自已架設了一坐通往未來人生的橋樑,構造了一個攀往精神天空的天梯。或許,既 便如此,你還是少不了被人誤解,在生活中被人誤解本是常有的事。此刻的你,無須多加解釋,因為人性的美是靠寬容和愛來呈現的。只要你報着一顆謙卑的心,一顆包容的心,你就會“莫愁前路無知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境界之中。既便是沒有“高山流水”,我們也可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我們的朋友,尋覓我們的知音 。
當然,能不能覓到知音,那就要看我們各自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