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九九重陽話敬老

九九重陽話敬老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得得9

  金風送爽,秋陽宜人。一年一度的我國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又來到了。農曆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陽節,這是因為,我國古代對數字的稱謂頗有講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偶數叫陰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為“重九”。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重陽節人們要登高望遠,所以又叫登高節。正如一首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一天,人們要登高望遠,思念親人。重陽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對此,人們歷來說法不一,不過“桓景避難”之說比較普遍。這是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此後,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有了重九登高的風習俗。

  其實,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類似三月三日“踏春”,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民間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祭祖與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人倫道德規範,與我們常說的“禮”,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仁義禮智信”是最常被提及的道德規範。有愛心為“仁”,尊賢為“義”, “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為智,誠實則為“信”。而“禮”是具體踐行這“四德”的行為規範和禮節儀式。荀子所說的“以文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祭祀之禮。祭天地是為了表達對天地的敬畏,祭先祖是為了表達對祖宗的緬懷,祭先賢是為了表達對先賢的崇敬。古人通過祭祀之禮,可以達到疏導情緒,感化天地之目的。重陽節這天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最能體現古人這一獨特而樸素的自然道德觀。在古代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達感恩之情與崇敬之意,還可用來表達追求人生歡樂,祈禱長壽的情感訴求。如今,祭祖這一傳統禮制現在還在一些地方延續,保留着“秋祭”祭祖掃墓的習俗。而“敬老”傳統,不僅得到保留,還被當代人發揚光大,展現和傳承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崇尚禮儀。

  今天的重陽節,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許多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以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着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充分展現和傳承了祖國優秀的崇尚禮儀的傳統文化。人生是一面鏡子,對照人生,尊重老人,愛護老人是傳統的美德,是社會的責任。讓老人笑在重陽,笑在每一天。把最美麗的祝福送給全天下的老人,祝他們健康快樂,幸福美滿,笑口常開。(萬汝濱)

您正在瀏覽: 九九重陽話敬老
網友評論
九九重陽話敬老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