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歌 > 詩歌大全 > 品讀端午

品讀端午

手機:M版  分類:詩歌大全  編輯:pp958

  今天是端午節。前幾日下班時,辦公室的美眉說:“屈原其實也挺好的,還給我們留下了粽子”。在多數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龍舟和屈原,只是一個符號化了的節日,如果沒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將隨風而逝。

  小時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寧波習俗通常是包大大的鹼水粽,看着長輩們把竹箬捲成一個漏斗狀,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樣,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線紮緊,打上結。好一點的,其中還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搵粽子,這樣的一個粽子吃的時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着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着吃,邊吃還邊在大院子里追逐。我於粽子歷來無甚好感,在印象中,一個鹼水粽永遠都吃不完,四個角咬掉了,中間部分總是歸於父母。直到後來,嘉興肉粽興起,才對粽子培養起了一點點親切感。

  然而龍舟在我們這裡並不興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小學四年級,有一次,學校搞什麼知識競賽,我入選參賽。準備期間,有一道題是要求說出幾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標準答案是李白、杜甫之類,最後是屈原等。當時鬧不清這個詩人究竟該叫屈原,還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賽的時候也把這個屈原等寫在卷子上,只是在後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學以後,屈原便被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進行思想灌輸,留在腦海里的屈原永遠是仰頭太息的剪影,耳邊響起的永遠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間,在家中書櫃放着的大學語文課本里,還偶爾讀到屈老夫子筆下的東皇太一、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種詭異絢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種符號。

  直到大四的一個夜晚,相約去看了一場關於楚漢爭霸的電影,電影的題目早已忘記,情節也變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卻始終縈繞在心,直至後來,便成了那一夜記憶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楊綠綠,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見,幽幽等君回。

  問情人,胡不歸?家鄉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飄飄,盈盈相會。

  心思思兮君不見,痴痴等安慰。

  問人兒,胡不歸?一心等着你回。

  一聲聲問胡不歸,胡兮不歸?

  向遠遠兮輕輕唱,等啊等君回。

  問我人兒,胡不歸?怎麼你還不回。

  至那時起,楚風便佔據了我的心靈。不知道世間是否真有驚鴻一瞥便願生死相隨的愛情,如果有,那便是我與楚風的愛情。時間越久,愛得越醇厚。後來才知道,這一曲《思歸賦》其實出自黃沾的手筆,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換的水貨。但便是這水貨,已將楚風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靈之中,從此便無法捨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至那時起,楚辭便和老子、詩經、史記一起,成為常伴床頭的竹夫人。睡覺前,打開檯燈,信手拿起一本讀上一兩句,安安靜靜。

  後來在湖南、湖北一帶旅行,那時看儺戲、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沒有了看西洋鏡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覺得楚文化所保留着的遠古氣息撲面而來;已全然沒有了對儺文化的輕慢之心,似乎已經可以用心體會,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便與古楚之地的人與物氣息相連、惺惺相惜,便與楚風十指相扣、靈犀相通。

  端午,其實不僅僅是粽子、龍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國人的文化,是來自於祖先的遺贈,是深入到每個華人骨髓的基因。沒有了粽子、龍舟,屈原依然會在那裡。

  端午節的時候,不願意再去擠滾滾車流,靜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滿眼的綠意,泡一杯淡淡的綠茶,讀一讀九歌·山鬼篇。那一種折芬馨兮遺所思的歡喜,那一種怨公子兮悵忘歸的惆悵,那一種思公子兮徒離憂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讓我感動的那個剪影。

您正在瀏覽: 品讀端午
網友評論
品讀端午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