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菊與刀》讀書筆記

《菊與刀》讀書筆記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菊與刀》讀書筆記 標籤:讀書思廉

  《菊與刀》讀書筆記

  《菊與刀》是一部介紹日本國民性的書,是美國着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圖書。而作為一名日語專業的學生,想要對日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有所了解,於是便選擇了《菊與刀》這本書。

  作者在書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為“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徵。該書以《菊與刀》命名,象徵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在我看來,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謙和,隨性的一面,同時也說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樣的品質。刀則讓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載着日本民族的希望與毅力,同樣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戰的一面。“菊與刀”這三個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謙虛和善,既忠貞又心存叛逆,既順從又不願受人擺布等等,都能體現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徵。

  天皇自古以來就是日本人強烈的效忠對象,雖然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對天皇的效忠感卻從未消失。正如書中所說“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沒有天皇的日本是難以想象的”“天皇是日本國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國民的象徵,天皇是個超越宗教信仰的對象,即使日本戰敗,天皇也不會受到譴責”等。對於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為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嚴的等級制度。長期、穩定的封建等級製造成的影響滲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層。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所有寄託。在明治維新前的日本,要求忠義的對象僅僅是被指向各個大名和將軍。而在明治維新后,新的統治者將這種力量抽離出來,附加在天皇身上。但由於“忠”是獻給最高統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獻給或許只有精神力量但全無實權的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同樣也有自己沒有辦法改變的地位。即使天皇沒有掌握實權,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戰爭中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天皇的存在在日本儼然已經發展成宗教,神的話語是沒有人可以質疑的,這就為日本的戰爭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特性,可概括為勇敢、殘暴、致死效忠、絕對服從。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讓每一個日本士兵都認識到自己的作用與能力。不管自己的國家在物質上能不能與美國抗衡,仍然會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給對手打擊。而日軍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勇猛充分印證了他們的所謂在、武士精神,這種戰爭中的不怕死精神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曾出現,但作者對這種不怕死的行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戰時的士兵被冠以了軍國主義的思想,幼時的等級觀念在這個時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上級的命令是惟命是從。這樣的心理給日本整個民族在二戰中帶來了遭難,也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了這個民族。

  另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對於“恩”的理解。首先,書中提到日本人對於“皇恩”都應無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盡一切手段使這種感情及於天皇一身。日本人對生活越是熱愛,就越是感謝“皇恩”。其次,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為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最後,日本社會所講的“報恩”和“雪恥”的概念在我們並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卻有異於我們熟悉的東西。比如“工作”也是要報答的情義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極端敬業是毫無疑義的,否則對不起工作給你的恩惠。並且在工作是要對你的領導做到尊重與服從,這也是日本獨特的文化內涵所要求的。“雪恥”是對自己名譽的洗禮,當名譽蒙羞時,如果不報復、不洗刷罪名就對不起自己的名譽。

  對於“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 每一個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誠”、“仁義”、“孝順”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踐行着繁複的禮儀,並且是發自內心地真誠對人,和歌、俳句也體現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溫和謙讓的一面。但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與忠”認為是無條件的。書中寫到:在中國,比忠和孝兩種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須有仁,如果統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與否,完全是取決於仁與不仁的。而在日本,這是絕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書中也提到,日本並沒有一種“極端的權威主義”。許多國家的青年人往往熱血而衝動,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應該是一個服從家庭意志並培養家庭責任的時期”。日本人說,“他們尊重父親是為了訓練、為了練習自己對權威的服從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順從”文化是極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溫順接受美國的改造計劃時他們的心理絕對不是“韜光養晦”,反而是真誠的反思自己的錯誤。

  讀過這本書,不得不說一說讓日本國力大大增強的明治維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鄉隆勝、木戶孝允等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為了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權而實行“明治維新”,從而發展資本主義,並逐步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長期鎖國下的日本,終於在國際外部壓力轉換成為國家內部變革的動力下,展開了明治維新運動。在明治維新的綱領指導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級官員所組成的考察團,赴歐美各國進行考察。從此日本開始了國家工業化,開辦官營工廠,並大力的扶植民營企業。在一連串的努力下,明治維新使得日本變得更為富強。

  明治維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時帶來一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其一是,當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因其富強而成為世界的強國之一,軍國主義的對外擴張,令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不斷的對外出擊。對全世界來說,明治維新的成功為他們帶來的是極大的威脅,因為一個小小的島國日本,竟然能夠擊敗當時的大國 — 中國,甚至打敗歐洲強國 — 俄國,令世界其它的列強大感震驚。

  明治維新中的教育、軍事、立憲和經濟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國內軍人勢力抬頭。明治維新的立憲改革中,軍人在很大程度上擁兵自重,也掌握了國家決策大權,和德國迷信武力爭霸的一樣,日本自此也埋下了軍國主義的隱患,同時連帶的激起極端的民族主義。此結果使得日本在之後,向亞洲各地區入侵,甚而攻擊美國,終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淖之中,成了人類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殘害者,也因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使日本成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國家。日本人民的死亡與財產損失,也算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下的慘痛代價。

  明治維新,帶給日本經濟發展及國富兵強,即使在明治維新的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國家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的改革維新運動,必須以蒼生為念,以增進人民福址及人類全體幸福為依皈。反之,由於少數的人民和軍閥的思想阻礙,終將帶給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國家無法彌補的傷害。

  縱觀全書,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禮儀上的觀念和態度上的嚴謹,同時日本是一個很團結的民族,自從日本派遣唐使來華,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禮儀之國,儒家文化也深深影響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標準。

  我認為,還是作者的一句話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徵了這種矛盾。”

  最後,通過菊與刀這本書,不僅增加了我對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雙重性的理解,同時讓我對日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歷史文化。

您正在瀏覽: 《菊與刀》讀書筆記
網友評論
《菊與刀》讀書筆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