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有感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有感 標籤: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有感(一)

  任

  "每月一書"活動的第一輪即將進入收關,終於要輪到我面對……

  任到中年,生活節奏的加快,已許久沒有靜下心來的感覺,突然要我去挑一本書來讀,都覺得好陌生。面對形形色色有毒的、無毒的雞湯文,我竊喜這個社會比我還浮躁。也是偶然,在豆瓣的書單里瞥見了宮崎市定的《中國史》,一本傳統意義上跟我們對立面的日本人寫的關於我們自己的歷史書。自小我就被告知讀史可以明智,史可以看到別人的正確與錯誤,從而使自己面對同樣或類似的事件時,做出最好的最有利的判斷,從而起到使人明智。 教訓也好,經驗也好,都值得我們借鑒的。縱觀國內的通史著作,基本都是以我們自己的歷史觀為基礎,大同小異。 抱着"知己知彼"的情結,我翻開了此書……

  宮崎市定的《中國史》,這是一部史學著作,有評論說,他"以世界史眼光和社會經濟史為特色,擁有平易的文風和明快的思維,能把精緻的實證研究與大氣恢弘的通史敘述緊密結合。"應該說,這是一段較為精當的評論。他在《中國史》的總論中說,"在歷史敘述中,確實有不管誰來寫都一樣的部分,例如年表等,不管誰來做,都大同小異。主要部分是不會改變的,然而歷史不是年表……就算某國於那一年滅亡這種事不管在誰看來都是不可動搖的事實,但對其所蘊含的意義的評價可能是一人一個樣。"由此,也就明白鬍適所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了。

  對於歷史本身我沒資格評論,但是作者推重的客觀立場值得尊敬。當下,對人也好,對事也罷,我們何嘗不是主觀第一。其實生活工作中很多時候都需要我們以客觀的態度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何謂"換位思考" 儒家思想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說自己做到通達事理前,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即"推己及人".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同是一朵花擺在面前,會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感懷,也會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深刻。換位思考、世事無絕對。每一件事情都是有雙面性的。當我們面對他人的時候,不妨也換位思考一番,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某些問題,設身處地的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處理問題,有可能某些我們眼看無法調和的問題,在我們"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會因為我們的換位思考而進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以上是我難得"靜下"后的一些胡謅,還望各位同事一起探討指正。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有感(二)

  中國沒那麼偉大

  書名:《宮崎市定中國史》

  作者:宮崎市定

  譯者:焦搖Ⅵ耐厝

  簡介:中國中心主義是當代歷史教育的核心,比如中國為首的"四大文明古國",好像沒有咱們就沒有這個世界;比如咱們的"四大發明",似乎成為一切近代歷史大事件的物質基礎。不過,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設想一個不太一樣的歷史:中國並沒有那麼偉大,只是世界眾多民族中的普通成員;神州沒有那麼隔離,始於商周時代我們同世界的聯繫從未斷絕。翻閱《宮崎市定中國史》,從一個外人的角度看中國史,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歷史,無疑是審視自身的新鮮角度。惟可惜書中刪節不少。

  中國沒那麼偉大

  不論是周武王滅殷建周,還是幽王滅於西方,以及其子平王東遷洛邑,都不過是傳說。但我相信這些傳說有一個核心的史實,那就是一場歷時多年的民族移動,即周民族在今天陝西一帶受到異民族的壓迫,被排擠到東方,又征服了原住的殷系統的都市國家。

  ——古代史·三代·周的東進

  "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對於咱們中國人絕不會陌生,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四位人類歷史的先行者,在其他落後民族鴻蒙未開之時便已動筆書寫偉大輝煌的歷史,而中國更是其中佼佼者,因為咱們中華民族是這"四大"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這足以令人歡心鼓舞、自信自豪以致自傲。不知幾多炎黃子為此熱淚盈眶,也不知道有幾多少年初次翻開歷史課本就立下報國壯志,卻更不知有多少中國人懷疑過這個概念的真假。稍有世界史知識的人不免會疑竇叢生:古希臘之流是否可稱文明古國,瑪雅之類是否歷史久遠,這個文明古國的概念又由誰提出?

  發動戰爭,消費則會旺盛,因藏匿而退出流通的貨幣和物資進入社會,經濟會呈現出活躍的盛況,而這又能刺激生產,使雇傭盛行,從而救濟失業者。在後世的經濟官僚中,似乎也有人抱着同樣的想法而煽動戰爭。

  ——古代史·前漢·對匈奴的戰爭

  "初為據亂次小康,四土先達爰濫觴: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鄰相望","四大文明"最早的提出就在這裡,梁啟超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當中"支那"就是中國,其言下之意,中國為首的四個文明是人類先達。這種說法的依據梁啟超並未列舉,但綜合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以文字鼓舞民族自信的目的遠大於歷史真實。

  比較當時的文化水平,無論如何都是西高東低。多數情況下,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進行貿易時,都是發達國家出現黑字而落後國家出現赤字。在漢代,中國擁有的豐富黃金年復一年流向西亞,長年累月之後就招致了中國的貨幣量減少的嚴重後果。

  ——古代史·前漢·西方貿易

  "四大"的概念之所以擁躉無數,首因其在鼓舞民族自信心上不可忽視的作用,畢竟我們的近代如此多難,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的歷史本來就是一部傳奇史、偉人史,而非正統意義上的嚴肅歷史。百姓願意相信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巫師,卻不見他善理內不善對外的政治家本質;民眾只看到"貞觀開元"的表面繁華,卻不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底層疾苦,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哪一個的武功不是用千萬生命換來;群眾只知道共產主義有布爾什維克,卻早已忘記了孟什維克。

  對隋煬帝來說,最為致命的是征討朝鮮的屢次失敗。而這與其說是出於隋煬帝虛榮心的黷武,不如說是抑制不了軍隊妄動的隋政權的本質缺陷導致的。無論何時何處,國家的軍人都以戰爭為職業,沒有戰爭他們就不能出人頭地,因而總是期望發生事端。

  ——中世史·南北朝·煬帝的命運

  中國的歷史是關於偶像的歷史,一將功成萬骨枯,中國的歷史是關於傳奇的歷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更廣大與苦難的百姓在"功成之將"的笑談中灰飛煙滅,這灰飛煙滅無疑是可悲的,硬要為這可悲尋求原因的話,其主要責任不在昏君、佞臣、賊子、亂黨,卻在中國本身。九州大地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以致區域發展水平差距巨大,人口眾多以致人心渙散,這樣的現實使得歷代統治者面對的首要問題都不會是經濟、外交之類,維繫龐大帝國的凝聚力才是當務之急。意圖團結數量如此眾多的文盲與流民,較之教育與文化,樹立半人半神的偶像、講述駭人聽聞的傳奇無疑是更便捷、有效的方式。

  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濠州,在淮水正南。淮水是歷史上的南北分界線,以此為界,自然環境、農作物、經濟狀況和人情風俗,皆迥然兩樣。而此分界線上成長的人,因兼具兩者性質,在當時那樣的亂世中有很大優勢。

  ——近世史·元·叛亂紛起

  觀賞過舞台表演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燈光效應,鎂光燈集中照射在主角身上時,其身旁的配角、舞台的背景都會被淡化乃至忽略,這是人眼的生理結構決定的,無法避免。同理,以偶像為導向的歷史,使得這個無比廣闊的帝國凝聚的同時卻因為大人物的光芒太過耀眼遮蔽了小人物,偉人太過偉大讓看客忘記了背景。人們沉浸在中國如此偉大的意淫中,不見百姓、不見歷史、不見邏輯、不見天下。

  政府實行食鹽專賣,以昂貴的價格賣給人民,不止在經濟上讓消費者受苦,而且必然要帶來更大的副作用,這便是秘密結社的產生。所有的統制必然伴隨着黑市,而統制的價格越高,黑市買賣的利益就越大。

  ——中世史·唐·黃巢之亂

  在這樣的意淫下下,似乎沒有了四大文明古國人類就永遠只能求毛飲血,沒有了四大發明世界的近代史就不會發生,然稍有思辨能力者不免發問:火藥如此威力,為何自唐宋至明清還要引進波斯火器、紅夷大炮;司南明辨八方,揚帆遠航、探索世界的卻是歐洲人;活字印刷神奇高效,第一套漢字金屬活字竟由傳教士帶來;造紙,怕只有造紙是世界領先吧。

  宦官幾乎都出身下層社會,因而長於世故,高級官僚則生於讀書階層家庭,長於飽食暖衣的環境,一門心思以科舉為唯一目標,最終通過在無益的學問競爭中獲勝取得官位,兩者自不可同日而語

  ——近世史·明·英宗的失敗

  妄議家國絕非自虐取樂,質疑四大發明亦非崇洋媚外,只是想擺出歷史的另一個角度:或許我們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麼偉大,我們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只是世上的過客之一,我們並非獨居東亞與世隔絕,我們和世界的聯繫遠比歷史課本上記述的多得多。

  翻閱《宮崎市定中國史》,從一個外人的角度看中國歷史,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歷史,或許話語不夠順耳,觀點不敢苟同,但無疑是審視自身的新鮮角度。惟可惜書中刪節不少。

  對張學良的態度失望后,日本轉而擁立楊宇霆,企圖樹立親日的地方政權,但張學良先發制人殺了楊宇霆。於是日本使出最後狠手,動武驅逐張學良的軍隊,佔領了全東北(1931年)。

  ——最近世史·國民政府·日本與美國

您正在瀏覽: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有感
網友評論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