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三百字讀後感

三百字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三百字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百雀l林讀後感

  《百雀林》講述了生活在永望村的三個女人因為賺了點錢心裡一高興便沒有和丈夫商量就自作主張地去燙頭髮,回到家裡以後就遭到了村裡人的恥笑。這種恥笑使她們的男人也覺得恥辱,於是其中一人的丈夫許守林操起剪子,不由分說就將老婆新燙的頭髮剪了,另一個則把媳婦暴打了一頓,夜晚把她拖到羊圈,還有一個結局更悲慘,被丈夫打傷致死。從此在永望村,燙頭成了誰也不敢提及的事。遲子建以現實主義的方式給我們講述了這個看起來觸目驚心實則現實的故事。女人沒有自我,只是男人的附屬物,是男人的私有財產,即使是燙頭這樣的小事也必須先經過男性的許可,否則便是挑戰了男性的權威。

  篇二:城南舊事讀後感

  同學們,在這個寒假裡你們一定讀了不少書吧!我也讀了幾本,《城南舊事》就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的主要人物有:英子、宋媽、秀貞、妞兒、厚嘴唇、蘭姨娘,其中英子是主人公,她是一個熱情、善良、樂觀向上的姑娘。她人小膽大,不僅幫妞兒找到親媽媽,還幫自己的媽媽完成婚姻保衛戰…

  這本書包括五部分,“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惠安館傳奇”是第一部分,主要講了英子從南方搬到北平,認識了人稱“瘋子”的秀貞,知道了秀貞的不幸遭遇,幫助秀貞找到了她的親生女兒妞兒。這個故事主要體現了英子樂於助人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看海去”講述了英子一家遷居新帘子衚衕,英子在附近的荒原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神秘人。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他卻是一個“賊”。這個故事描寫了英子成長中的困惑,今天的我們經常也有類似的感覺。

  書中還有一些情節我不是很理解,爸爸說我長大后就明白了。

  篇三:海底兩萬里讀後感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作家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講述了一個生物學家無意間進入“鸚鵡螺”號的經歷。

  在這個過程中,與他的兩個同伴以及尼摩船長在探險中發生的事情,到達過人類從未到達的南極,經歷各種風險和困難,見到了大海深處獨一無二的美,更見證了大海的殘酷,在海洋的深處埋藏着太多的輪船殘骸。一路上不斷的發現,不斷的探險,讓我們更接近大海,彷彿置身其中,深刻讓人體會到真實與美的並存。

  最喜歡裡面說的一句話:”香是花之魂,海上的花雖然漂亮確是沒有靈魂的。”這裡的靈魂是海底的獨特,也體驗了尼摩船長的將自己的靈魂深深藏於大海,對海底的不斷追求與探索的精神。

  篇四:朝花夕拾讀後感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

  初讀《朝花夕拾》,我感覺它不像一部名着,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多年不見在與你聊家常,也許這才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品味到了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天真爛漫,眼前也不由自主的出現一幅幅令人嚮往的畫面。魯迅趁大人不注意溜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玩耍,嬉笑,採摘野花野果,真是讓人心嚮往之。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使用了大量對比與諷刺的手法,例如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使用了許多明亮,快活的文字來描寫“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再寫到作者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學習,反襯出了“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枯燥與乏味,體現了魯迅對私塾的不滿。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但更能吸引讀者。這應該就是這本書成為名着的原因吧。

  童年已經漸行漸遠,留下的只剩瑣碎的記憶,本書是魯迅先生對逝去歲月的回憶,還有無奈的感傷。細細品味《朝花夕拾》,也讓我開始去尋覓童年的時光了。

  篇五:名人傳讀後感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他們的故事感動了我,他們持之以恆的精神也感動了我。

  《名人傳》里的貝多芬由於他出身貧寒所以很小就輟學在家,他的一生很坎坷不平但他沒有放棄勇敢的同命運做鬥爭,雖然他的一生很孤獨但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卻在這看似痛苦的中創作了一首又一首經典名曲,這些經典名曲是在他耳聾的情況下完成的。

  這些都是他不懈努力完成的,他戰勝了疾病,戰勝了痛苦,戰勝了聽眾的平庸,戰勝了困難與障礙,戰勝了命運,登上了生命的頂峰。

  又比如說故事裡的托爾斯泰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聰明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雖然獲得成功但他並不滿足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不願享受生活,不虛度年華,他想要通過有些作為來體現自己的生活價值,弘揚真正的基督精神對自由主義的蔑視。

  作者通過這本書中的名人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敢於同命運做鬥爭,只要不屈服總有一天也會改變命運。人生就是奮鬥,幸福大多產生在奮鬥中,命運是自己掌握的。

您正在瀏覽: 三百字讀後感
網友評論
三百字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