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跡三代》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如椽之筆 追跡三代
——讀《追跡三代》有感
宋佳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至聖先師孔子依靠文獻材料來追跡三代史事,考古學想要復原歷史,則主要依據實物資料,夏商周考古學史正是考古學者追尋三代史跡的歷史。儘管具體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卻同為探究歷史真相,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便是《追跡三代》書名之緣起。
既然要品讀三代考古史,不妨遵史家之觀,一探究竟。早在唐代,劉知妝閭岢鍪芳倚爰奼甘費А⑹肥丁⑹凡湃方面的素養,而縱觀全書,作者將史家之長完整體現。
史學,學識之博。一部《追跡三代》,圍繞夏商周考古重大學術問題,對夏商周考古學史的若干方面進行精心梳理。十篇文章相互獨立又構成一有機整體,以顧頡剛先生"古史辨"為開端,論述"古史辨"運動與中國科學考古學興起的關係,對於夏商周考古學發展歷程中的重大學術問題、代表性學者均有清晰無誤、細緻入微的分析,乃名副其實的學術史。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總結了近百年來夏商周考古的得失,為學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涉及學術面之廣博,剖析問題之深刻,足可證作者功力。
史識,忠史之斷。作者秉筆直書,"述而不論,點到為止",不對各家觀點的優劣進行評騭,向讀者展現真實、客觀的夏商周考古學史。讀者可以通過作者精彩解讀的夏文化探索、夏商文化的界標、商文化探索、殷墟文化以及先周文化研究等關鍵歷史事件,縱覽三代考古之核心問題與發展現狀。
史才,辭章之美。考古學史,看似學術性極強、可能會略顯枯燥乏味的內容,經過作者的生花妙筆,環環相扣,其味無窮,讓讀者在流暢素雅的文字中品讀三代考古之精妙。作者良好的文學素養和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將夏商周考古學史的跌宕起伏描繪得淋漓盡致。僅舉幾例標題,便可見一斑:"問禹為何物——顧頡剛的夏史研究","有心還是無意——李濟汾河流域調查和夏文化探索","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階段".這部夏商周考古學史並非晦澀難懂,而是充滿詩意,像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讀來心朗氣清。
同時,這又是充滿溫情的一部書。它是作者在北京大學面向非考古專業本科生的大類平台課講義的核心,針對每一重大學術問題,作者以學者和問題為主線來釐清夏商周考古學的發展脈絡,更便於沒有考古知識背景的讀者理解。作者並不是對文字進行簡單的羅列,而是用心、融情在寫,字裡行間都蘊含充沛的情感,筆下的人物也是鮮活而又富有個性。震撼之餘,令人從內心深處升起無數感動。書中論及的關鍵學者形象都非常飽滿,暫以兩位為例——顧頡剛先生與鄒衡先生。儘管筆者是考古學出身,但以往對於兩位先生的認識多停留在表層,即主要事迹、研究方向、學術觀點等。比較下來,不禁自慚形穢,我記住的不過是一些機械的結論,而非通過全面了解先生其人、其事來使自己真正有所頓悟。而如顧頡剛先生,作者是從"個性、時勢和境遇"來分析他是如何走上古史辨道路的。不論境遇如何惡劣,先生也不改極強的個性,深厚學識得以積累,更離不開他過人的毅力與恆心。再如鄒衡先生,作為"攪局者"出現在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上時,是有考古材料和文獻史料的系統研究作基礎的,更是與先生的學術道路有密切關係,尤其一句"可以說考古學就是我的人生觀"是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鄒衡先生離世之際,杜金鵬先生以一首《面前的山》痛悼先生,鄭光先生為鄒衡先生三叩首送別,多年後提起還為之感傷:"他的去世,讓我悲痛,如同失重,失去平衡".具體學術問題上的分歧絲毫沒能影響學者之間深厚的情誼,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
近六百頁的書稿,握在手中,着實給人以厚重之感。筆者不禁陶醉於浩瀚的學術史,為這段夏商周考古學史所牽引,不忍釋卷。同時又因書中飽含的溫情而感動,考古學科、考古學史,因其科學、規範,或囿於專業性而不為大眾所熟悉,難以充分理解,但它卻從不缺少感動你我、振奮人心的內容存在。因為每一位考古人的學術歷程,每一樁歷史事件的跌宕起伏,每一段考古學史的匯聚凝結,都是考古人認識歷史、追逐真理的過程,過程中執着付出,鍥而不捨,相互間積澱的情誼,情深潭水。《追跡三代》一書值得一讀,考古學也並非遙不可及!
或許封底作者自題的三句話已對全書作了最好的詮釋——一部系統全面的夏商周考古學術"問題史",一部精心謀篇、行文流暢、引人入勝的考古學史,一部對前賢具"了解之同情"、"溫情與敬意"的學術史。
《追跡三代》
基本信息:
作者:孫慶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6月
版次:1
印刷時間:2015年6月
印次:1
ISBN:9787532575862
目錄:
前言
壹 個性、時勢和境遇——顧頡剛如何走上"古史辨"道路
一、個性
二、時勢
三、境遇
四、餘論——"最富於為學問而學問的趣味者"
貳 問禹為何物——顧頡剛的夏史研究
一、序言——徐旭生與顧頡剛的"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二、"古史辨"運動初期顧頡剛對夏代史的認識
三、從兩部上古史講義到《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四、《夏史三論》與《鯀禹的傳說》
五、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夏代史考證
六、考古學:建設真實夏代史的唯一途徑
叄 有心還是無意——李濟汾河流域調查與夏文化探索
一、相關諸說
二、過程復原
三、夏文化探索的"史語所傳統"
肆 考古學的春天——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的學術史解讀
一、發起人安金槐
二、特邀報告人趙芝荃
三、"攪局者"鄒衡
四、"裁判與舵手"夏鼐
伍 交鋒——鄒衡的夏商文化論爭
一、引言:還是要向鄒衡學習
二、"同室操戈":鄒衡與鄭光(石加)的鄭毫之爭
三、西毫還是桐宮:偃師商城引發的爭端
四、最後的聲音:關於早期夏文化之爭
五、迴音:呼喚鄒衡精神
陸 商從哪裡來——先商文化探索歷程
一、引言:從張光直與鄒衡打賭說起
二、追尋殷商文化的源頭:史語所同仁的集體行動
三、從輝縣到二里頭:商文化年代序列的確立
四、二里崗與二里頭:早商文化與夏文化的糾結
五、"南關外期"與"南關外型":一字之差的背後
六、先商文化探索的新高潮:豫東魯西考古
七、先商文化探索的新征程:豫北冀南考古
柒 什麼可以成為夏商分界的證據——夏商分界研究綜述
一、緣起:韓維周的直覺與陳嘉祥的判斷
二、紛爭初起:二里頭遺址與夏商分界
三、高潮:偃師商城與夏商分界
四、白熱化:偃師商城小城與夏商分界
五、遭遇尷尬:鄭州商城與夏商分界
六、癥結:什麼可以成為夏商分界的證據
捌 著史與分期——李濟與鄒衡的殷墟文化研究比較
一、李濟的主旨:建築"殷商新史"與"新中國上古史"
二、李濟的途徑:科學主義至上
三、從鄭州到安陽:鄒衡對殷商文化的初步分期
四、範式的確立:鄒衡對殷墟文化的再分期
玖 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階段
一、徐旭生的陝西古迹調查
二、蘇秉琦的鬥雞台發掘與瓦鬲研究
三、石璋如的關中考古調查與周都考察
四、"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的反思
拾 聯襠鬲還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
一、豐鎬考古的新時代與先周文化的初識
二、1979:先周文化探索的里程碑
三、1984:先周文化探索的大轉折
四、鄒衡的先周文化再研究
五、新生代的崛起——以劉軍社、張天恩和雷興山為例
後記
(文章來源:古籍新書報微信公眾平台)
相關範文
- ·讀《鄧小平時代》有感
- ·讀《廣告宣傳時代》有感
- ·【生活隨筆】讀《厚黑學坑害下一代》有
- ·媽媽,請您聽我說---讀《媽媽的后高
- ·教師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500字
-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400字
-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為你千千萬萬遍
-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永恆的真善美
- ·讀《追憶似水年華》有感
-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 ·觀《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有感
- ·讀小說《追風箏的人》有感
- ·高三代表開學典禮演講稿
- ·公司“三代會”文藝晚會串詞
- ·助學·築夢·鑄人主題徵文:三代人的夢
- ·絲瓜棚下,三代情
- ·用人不疑三代財旺
- ·讀《教出樂觀的孩子有感》有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有感500字
- ·聽《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之心得體會
- ·《黃金時代》讀後感
- ·《大航海時代》讀後感
- ·《我的少女時代》觀后感
- ·《熱言時代》讀後感
- ·《摩登時代》觀后感3篇
- ·《我的少女時代》觀后感650字
- ·《裸婚時代》經典愛情語錄
- ·《鄧小平時代》讀後感
- ·影片《奔騰年代》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