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學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街道的美學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街道的美學就是人感知的美學
——有感於蘆原義信的《街道的美學》
高旭梅
買《街道的美學》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之前做了幾個商業街的項目,但都是從商業的角度出發,但其實卻對人類一直賴以生存的街道不甚了解,只是想單純的了解下街道到底是怎麼回事,期望在其中找到商業街的感覺。而且在這之前,總會覺得畫面里、電視里、媒體刊物中歐洲的街道看起來迷人舒適,令人嚮往,而中國的街道總是缺乏了那麼點美感和舒適度。看了蘆原義信的《街道的美學》的大量論述,在更深層次認知了街道的魅力所在。
街道的美學規律
角度是街道美學的重要學術性來源,作者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中提到,美國的亨利?德萊弗斯以1400名空軍後補軍官為對象,調查了駕駛艙視野的上限、下限、適宜角度等。根據他的研究,站立者的視線一般為俯角10度,端坐者的視線為15度,視野的上限是50-55度,下限為70-80度。作者同時還運用了登上東京塔的案例,以大量觀光者為對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不論是在150米高的t望台還是在250米高的t望台上,感覺舒適的角度都是8-10度。另外也分析了保羅橫濱的所謂"望港山"的案例,發現10度左右的俯角是最有價值的觀望點。那我們以後在做街道的規劃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注意到這些點的存在,去尋找街道真正的價值。
另外,作者蘆原義信通過對自己的母國日本的街道的研究,發現當道路寬約6.5米(此處應該有掌聲,精確到了小數點,日本人的嚴謹態度真的令人折服!),平均檐高5米時,這一外面的空間是親切的適於人的尺度,而且如果這一"外面"空間是連續的,沒有彎路的,長度約90米時,其路上發生的一切事情均可看到,那我們的街道是不是應該以90米為界限做文章呢?而不是在70米或120米的地方。
廣場也是街道美學的一部分,中世紀以前,廣場只是街道的擴展,其真正成為藝術品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阿爾伯第和達芬奇時代開始。尤其是表現在街道中,建築退後形成的"陰角"創造出一種把人擁抱在裡面的溫暖感覺,這也是在歐洲,保持轉角的"陰角"空間,為城市增添魅力,吸引人們,可以說廣場是積極地向市民提供街道廣場的精神作為前提的。
下沉式庭院(下沉式廣場)是創造封閉式外部空間的一種方法,其先驅-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不僅是紐約居民熟悉的地方,也是來訪世界各國遊客的必往之地,作者經過研究發現,在沿着步行街前行時,有兩棟大樓直接清晰的脫開,突然看到下面的下沉式廣場,這個廣場賦予該處街道以往的功能,給街道帶來了生氣,它冬天是溜冰場,其他時間可以進行室外參觀,大量逛街的人在這裡停駐下來,憑欄眺望廣場的活動,也就是說,這條街道除了交通之外,還兼具了休憩、交流、觀賞、進餐、體育活動等功能,整個街道充滿了生機。洛克菲勒這個低庭院手法的運用,塑造側牆圍合的"陰角"空間,保證了空間的充實性。
街道的人文特色
就像作者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里提到:"沒有名稱的街道就像不知道父親的孩子一樣,是城市的私生子或棄兒",個人認為,街道最大的的魅力在於其人文特色。由於人文特徵不同,各國的街道也各具特色,西班牙和伊斯蘭國家的街道是帶內庭院的街道,人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內庭院中,在街道外依稀可以看到花缽掛滿牆壁,充滿了生機與美麗。而希臘和意大利的街道確是與居住的房屋緊密相連,這也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街道上的生動外擺,透着格外的閑適。隨着世界地球村化,這一閑適的現象也逐漸為我大中華所用,尤其是商業體中,外擺成了一個很好的經濟術語。
當然了,作者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還提到了關於街道的第一輪廓線和第二輪廓線,第一輪廓線是建築的外牆形成的,結構清晰有秩序,第二輪廓線則是建築外牆上凸出物和臨時附着物形成,如招牌,無秩序,非結構化。作者在描述這段的時候,大大讚賞了西歐國家以砌築的磚石牆構成的邊界,尤其像愛琴海諸島的街道和意大利南部的街道(意大利南部的街道作者一再提及,如果有機會的話,想去感受一下),乍一看,儘管輪廓雜亂卻能成畫,或者說作為人的空間,它能給予人藝術的感受,主要是由於它們的第一輪廓線。在這方面,歐洲的積累了許多經驗,值得借鑒。
而對於作者的母國日本國的木結構國家,作者卻參雜了些許的不認同,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在文中,作者批判了作為一個崇尚木結構建築的國家,日本國民對於"一生築三宅"就是成功的說法,尤其像木香和榻榻米也代表了一種不穩固(搞的我不會再愛榻榻米了)。尤其描述第二輪廓線為"就像臉上貼着橡皮膏纏着繃帶無論如何也使人看不到美好的表情一樣",對於日本街道的店招林立有些許失落。但是個人卻覺得,其實由於大量店招形成的日本街道的"第二輪廓線"也是一種人文的積澱,是日本文化的一種象徵,不必妄自菲薄。就像我大中國現在處於經濟大發展時期,各種吸收外來文化,修建了很多歐式的、美式的、地中海式的等等風格的商業街,在未來幾百后,我們的後人再來研究這些屬於歷史產物的"街道",也應該算是一個時期文化發展的象徵了吧(當然,如果我們的這些40年使用權的街道建築能留存至那一天的話)。
街道的美學其實就是人的感知的美學,人的感知是舒適的、美的,那街道就是美的。
本文作者系RET睿意德策略顧問部高級總監 高旭梅。高女士是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擁有超過14年豐富的房地產相關工作經驗。成功服務包括華潤置地、瑞安集團、中海集團、韓國樂天集團在內的多個企業旗下著名項目。高女士有豐富的綜合體定位、片區規劃及運營落地、商業項目營銷策劃經驗,尤擅主題商業及新區商業的整體規劃開發。
相關範文
- ·文學是用優美的文字書寫的優美社會生活
- ·街道的寂寞
- ·《美學四講》讀後感
- ·《華夏美學》讀後感
- ·微不足道的美麗
- ·街道辦事處關於開展“大力調解矛盾糾紛
- ·讚美學校的句子
- ·尋找最美學習筆記策劃書
- ·中學教師體音美學科培訓活動心得
- ·讚美學校的比喻句
- ·觀《美學散步》有感
- ·爭做真善美學子演講稿
- ·最美學生演講稿
- ·讚美學生的句子
- ·秋之美學
- ·你不知道的我讀後感300字
- ·你不知道的我讀後感
- ·怪誕心理學讀後感
- ·我們愛科學讀後感
- ·兒童文學讀後感
- ·大學讀後感
- ·京瓷哲學讀後感
-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 ·我的人生哲學讀後感
-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 ·小學讀後感怎麼寫
- ·我的大學讀後感300字
-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 ·別讓孩子傷在小學讀後感
- ·我的大學讀後感
- ·勸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