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快樂的大腳 我的中國夢 大學生入黨 大學四年

  篇一: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寫的是高爾基在麵包店和雜貨鋪工作的日子,在這一段時間,發生了一件悲痛的事:“高爾基的外祖母去世了。”我覺得,一個人堅強與否是看他怎樣面對挫折和失敗。高爾基就是一個堅強的人。

  後來,高爾基與“霍霍爾”離開麵包店,來到鄉下,在一個雜貨鋪工作,可是由於農民燒房子后,出於對愚味的農民的看法,離開了雜貨鋪,帶着新生的力量離開了洛馬斯開始了新生活。

  我覺得,雖然小說最後主人公沒有上大學,但是,他卻上了另一所更好的大學“社會”!高爾基在他的大學里,吸允着社會發展,創載各種財富。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定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靈魂的洗禮,心裡如雨後的晴空一樣清新蔚藍。

  篇二: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我非常喜歡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在假期里我又細細讀了一邊。越看越喜歡,把它介紹給朋友們。

  高爾基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時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麵包工等。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的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經驗。高爾基酷愛學習,在艱苦的勞動之餘仍堅持寫作和閱讀。於1889年開始文學創作,寫出了大量作品。

  三部曲最初發表於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是作者根鋸自己親身經歷,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中下游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社會的典型。

  篇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滿自由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護、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友好而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

  可不是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們一樣絢麗多彩,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前蘇聯着名作家高爾基就沒有我們這麼幸運。他三歲喪父和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下他沒有放棄,沒有抱怨,更沒有悲傷,而是懷着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在奮勇前進。不堪入口,不能吃的食物,他也高高興興的吃下去;穿着破爛的衣服,他仍然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十歲時高爾基的母親也去世了,他變成了一個孤兒,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繼續努力着,奮鬥着;他也沒有逃避這種生活;而是來到“人間”去自謀生計。好像命運特別喜歡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許多坎坷、挫折和無奈,而他卻能在那種環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來想上大學的他沒有如願,卻在“社會大學”里學到了許多着名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是啊,司馬遷就是憑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寫下了《史記》而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小遭人嘲諷、斥責的愛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堅持,所以長大后才被譽為科學界的天才。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想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第一,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信心,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您正在瀏覽: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網友評論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