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英語課教學反思案例

英語課教學反思案例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英語課教學反思案例 標籤:語文教學

  英語課教學反思案例(一)

  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的筆試能力很強,但口語表達能力卻差強人意。有的教師認為,小學生掌握的英語詞彙少,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其語言表達能力較弱,除了背單詞、課文和做練習外,不可能用英語說出多少句子來。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依靠機械記憶背出來的句子是僵化的句子,是沒有思想感情的,學生往往記得快,忘得也快,這無疑給師生雙方都造成了記憶負擔和心理負擔。那麼,如何在有限的詞彙中讓學生學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語言,從而改變“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呢?鼓勵和培養小學生的英語發散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跳出教科書中簡單的框架,說出“活”的語言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下面是我在嘗試培養小學生英語發散性思維過程中的一則教學案例。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第七單元At a snack bar中的A部分對話,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圍繞食物飲料類的英語單詞,在一定的情景下正確用What would you like How much is it/are they 進行交談。這堂課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既容易,又不那麼容易。為什麼呢?就書本上的知識來說,本單元中的新單詞:chocolate、tea、coffee、juice、milk是以前出現過的。所以,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僅僅掌握好書上的知識是很容易的。但是,這堂課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書上的單詞和句型、熟練運用這些單詞和句型外,更重要的是拓寬學生的思路,為學生創設購物情景,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更多關於購物方面的英語知識。

  在鞏固練習、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幕:當時,由於剛剛做完遊戲,學生們都有些累,自己也感到又餓又渴,於是我邊做動作邊說:I’m thirsty and also very hungry. I’d like a glass of orange juice and some pies. 然後問學生:How about you 這句話一出口,許多學生很快給了我不同的回答,接着我們討論了想喝什麼飲料?到哪兒去買?派誰去買?怎麼買?我通過設計一些肢體語言與口語相結合的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雙重記憶能力,讓他們毫不費力地在瞬間就掌握了今天所學的單詞和句型。在此基礎上,我創設了在KFC購物的情景,讓學生自編自演生活中的shop-assistant和customers,

  讓他們自己發掘在購物時還會碰到哪些問題,如:區分glass、cup、bottle、carton等的不同之處,以及在小商店購物時,如何討價還價等等。

  總之,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需要語言進行表達,從而應用於課堂中。如果一味地進行機械式的操練容易限制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課堂中努力創造條件鼓勵學生髮散思維,督促學生靈活地去思考,讓學生在教師“指南針”的“領航”中放開思緒,馳騁在想像的海洋中;讓課堂教學由原來的學生不想說、不會說到現在的學生樂說會說、思如泉湧;讓學生懂得展開想像的翅膀,你的面前海闊天空!

  英語課教學反思案例(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並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

  保持這種興趣,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案例片段(一)思考的問題:在reading教學中如何變單一為多樣,變死板為生動? 我在教授reading的過程中十分注重reading的使用語境, 如在教授colors and moods的時候,我分別出示了幾張圖片(幾種顏色配有人的表情),讓學生通過對圖片的直觀感知,從第一印象開始就對他們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認識, 從而避免了對這篇文章的陌生。 然後再通過整體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和其所承載的重要信息。這樣加深學生對他們的理解和運用。

  教學反思:牛津版的教材閱讀量大,單詞長,生詞較多,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我們又必須讓學生掌握,否則難以適應新教材的要求。那麼我們該採取什麼方式來教學reading呢?美國學者埃克斯雷指出:"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實踐證明,拼圖法,數字遊戲,小歌訣,順口溜等傳統教學方法並不過時,教師再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藉助圖片,幻燈片,動漫等手段,真正達到重情景,重趣味,重運用,使單詞具有語言的意義,使其在特定的語境中被引出,這樣既便於學生理解,印象也深刻,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在英語教學中適時地加入這些美味的"作料",無疑是一種優化組合的創新,它不但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案例片段(二)思考的問題:如何把英語reading教學引入到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是往往學習了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英語,還不能開口說英語,而只能紙上談兵。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對對話的理解和運用,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效果並不理想。如我在教授star signs時 ,學生對於星座和人的性格很感興趣,對於文章大部分同學也會背誦,在第二天提問時,學生的背誦情況很好,但當我要求他們重新組織一個關於自己的介紹時,效果不盡人意。要麼兩人一組的搭配不合適,按照固定的座位進行操練,有的搭配過於懸殊,開展不了對話;要麼只會運用近期的知識點,稍微久遠的就遺忘。

  教學反思:針對以上所出現的現象,我認為創設情景,營造英語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至關重要的。從單詞教學到reading的獨立運用,整個過程處處注意創設情景,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道具和肢體動作,進入角色對話。在操練過程中,充分注意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變按照固定座位進行操練的傳統做法,讓學生自由搭配,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讓好學生做示範,反覆操練,這樣就避免了會出現好學生越好,差學生越差的現象。"每節課堂五分鐘,英語口語帶回家",短短的五分鐘,不但讓學生張開了嘴,還讓他們爭先恐後的去嘗試,去演練,去表演,極大地幫助他們樹立了學好英語的信心,創設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成功的快樂。"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個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讀者可以利用視覺信息自下而上地對文章的字詞句進行解碼,逐步理解整個語篇的意思。讀者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識,自上而下地預測內容。在閱讀過程中這兩者常常交替綜合使用,從另一角度來看,閱讀材料是一定社會和文化的產物,沒有一定的文化與社會背景知識,讀者很難對所讀材料有真正全面的理解。德國詩人和思想家歌德曾說過:“哪裡沒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我認為,在強調興趣對記憶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沒有記憶或易忘對於有無興趣的消極影響。從這一意義上似乎可以說沒有記憶,也就沒有興趣,沒有了學習的熱情。因此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對於讓學生愛上英語的重要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英語課教學反思案例(三)

  高三11班上節課即上午第三節課是體育課,根據往常的經驗,現在正是學生從操場往教室中返、擦汗、喝水、聊天的時間,課堂教學的開展很難在最短的時間內得以開展,學生的興奮與疲累需要在英語課上得以舒緩;同時,隨着課堂教學的進行,特別是接近11:25時,剛剛進入狀態的學生的注意力又開始分散,臨近中午,需要午飯來補充能量了;再加上今天的教學內容是第二單元的閱讀內容相當枯燥乏味。 因此,這節課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磨礪和挑戰,因為我能預料到這節課師生互動肯定會明顯減少,學生的精神不足,教學任務即使能完成,效率相對也會比較低。

  其實,課前煩躁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備課時讀完這篇文章,自己對文章的內容就有一些抵觸心理。這篇文章是圍繞歷史遺迹介紹了中國明清着名的皇家陵寢以及對這些陵寢的保護和認可,全文以平淡筆法逐一介紹,沒有任何變化與高潮,更沒有故事性可言,就象是一篇旅遊簡介,而且與平時生活相距較遠,無法提起讀者的任何興趣。如何教授這樣一篇學生和老師都不感興趣的文章?在備課時就無從下手,沒有一點思路,對於課堂設計和組織頭腦中是一片空白,到上課前對課的導入和設計都沒有考慮成熟,決定就直接把文章過一遍,然後把文章中的語言點解釋清楚。所以在上課之前心裡就不是很有把握,對自己不滿意。

  在課中,課堂導入階段自己感覺有些生硬,再加上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從學生的反應來看,能夠跟上我導入節奏的學生很少,預先設計好的導入環節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效果,導致下面的步驟更加難以順利流暢的進行,而且老師和學生的狀態也沒有準備到位。在處理文章內容時,明顯感覺節奏過快,太趕,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沒有到位,不夠深透,只是一心想着快點結束,快點讓學生把文章看完,結束這段無趣的閱讀。(這樣就無形地把自己的興趣喜好施加給了學生,並且消極地影響着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學生預習的不到位,對某些字詞理解有障礙,有些學生明顯無法跟上,問題的回答質量相當低,由於時間有限,我也沒有留給學生足夠思考和糾錯的時間,導致有些學生索性就不跟着老師,加上體育課後的疲勞,注意力開始不集中。在最後的時間裡,我就把文章中的一些詞組和語言點灌輸給了學生,督促學生做好筆記,回家好好複習準備默寫。這樣一堂project課就算完成了。

  由於對這節課不是很滿意,課後自己反思了很多。由反思得到下面的一些結論,即課堂教學即使是在高考來臨的高三學習階段,外語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同樣重要,不能一味過分應試,把高三的英語教學完全演變為划詞組,講考卷,打擊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興趣,具體說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發揮情感效應,激發興趣。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人的情緒狀態能使人的機體活動和智力活動發生重大的變化。所以,在教學中應發揮情感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改革教學方法,誘發興趣。

  高中生雖然年齡不小,但是好勝心和好奇心同樣強,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2、角色表演,寓教於樂。

  3、引入競爭,活躍課堂。

  第三、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傾向性的差異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在環境、教育等影響下形成的。仔細分析一下那些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缺乏學習動力而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在困難——不感興趣——成績差——更困難——更不感興趣——成績更差的軌道上惡性循環。所以幫助學生排除學習困難,教給學習方法,成為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

  學生的上課狀態有好有壞,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高有低,學習的內容有的有趣有的無聊,但只要老師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通過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課堂效率和學習效率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您正在瀏覽: 英語課教學反思案例
網友評論
英語課教學反思案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