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吳曉波《激蕩三十年》有感

讀吳曉波《激蕩三十年》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回顧歷史 洞察現實——讀吳曉波《激蕩三十年》有感

  報送單位:珠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作者: 珠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王一多

  從一名普通的新聞系畢業生,到蜚聲海內外的財經作家,再到倍受矚目的"中國青年領袖",吳曉波始終堅持着以普羅大眾的視角觀察世界。當今的經濟研究者如過江之鯽,各類論著也是汗牛充棟,而吳曉波其人其書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也是因為他能激發普通讀者的共鳴,讓人們站在大歷史的角度去回顧歷史,洞察現實,瞻望未來。

  一、閱讀大歷史,領略大情懷

  "大歷史"一詞雖然不是吳曉波的首創,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卻是一種慣常的思維方式。從因"成分問題"而高考失利的劉永行三兄弟,到華南工學院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學生:黃宏生、李東生、陳偉榮,吳曉波把兩個看上去完全不搭界的空間混搭起來,因為用不了三十年,前者成為中國首富,後者成為彩電大王,而這兩個事件的共同起點,都是1977年新中國恢復高考。如果說前兩個例子證明弄潮兒在大歷史中的順勢而為、激流勇進,那麼安徽小崗村、淮陰華西村這兩個相距六七百里的小村莊,則再一次證實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真理。立下生死狀、按下紅手印,這樣看似極端的行為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然而,並非每一次對現有制度的突破都會換來理想的結果。1982年初,跟着市場經濟一起風生水起的"溫州八大王",被中央以"投機倒把罪"批捕,"五金大王"胡金林首當其衝,在一次組織談話后鋃鐺入獄。其它幾位溫州本土民營經濟的急先鋒也就這樣被拉下馬來,而當時全國風氣為之一緊,對於在傳統中國社會就被視為"末業"的工商產業,改革伊始的人們唯恐避之不及。

  作為經濟的觀察者,也是歷史的書寫者,吳曉波並不單純是為了把過去的黑白畫面呈現給當代的潮流青年。把他的文字割裂來看,是一個個毫不相關的小故事;串聯起來,就立刻展現出不一樣的哲思。"大歷史"的首創者,黃仁宇寫作《萬曆十五年》,並不是為了幫助讀者穿越回1587年。那一年看上去異常平靜,卻是明朝中後期歷史走勢的一個樞紐和關節。而作者寫明朝從來都不是為了明朝,而是站在三百年的歷史維度上,去審視明朝和民國走向衰亡的共性原因。同樣,吳曉波也站在前後三十年乃至四十年的時間刻度上,去審視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風雨,對於當今經濟大局的影響和借鑒。

  大歷史釀造大情懷。曾經激蕩的三十年歲月,是為了驚醒世人去擁抱更加激蕩的未來。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破題之年,人人都搖起改革大旗,口中唱着改革好,但是每邁出堅實的一步,自然要付出艱辛的代價。就像吳曉波回顧1978年到1982年,走在民營經濟風口浪尖的急先鋒們反而最先倒下,帶給後人的不僅是感慨,更多的是經驗。在人們試圖突破制度的同時,多少總會遭到制度的反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改革之路從無坦途……要做好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基於歷史的思考,基於現實的觀察,不是謹小慎微,不是妄自菲薄,反而體現出一種大勇氣,大情懷。中國夢不是空頭支票,但絕非唾手可得。在改革的陣痛期,首先就得面對"三期疊加"下的中國經濟。如何實現經濟軟着陸,如何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如何消化前期投放的大量救市資金,不僅影響着每一位民眾的日常生活,也考驗着領導人的政治情懷和政治智慧。"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二、貼近企業,讀懂中國

  與傳統史家相比,《激蕩三十年》像《資治通鑒》,以時間軸的推移展開敘述,並不過分看重企業史的完整敘述;《大敗局》像《史記》,用紀傳體的方式把關於企業發展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娓娓道來,敘述完備。

  改用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成功的企業都是相似的,失敗的企業卻各有其原因。"在吳曉波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初創時積累第一桶金是多麼艱難,靠機遇,靠智慧,靠汗水。從"成也標王,敗也標王"的秦池酒業,到因資金缺口而倒下的"巨人",因玩弄股價而身敗名裂的呂梁,我們發現每個企業人失敗的原因也是不同的。作為質檢機關的一員,要真正做好服務企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必須學習企業、研究企業;作為青年人,想要激揚文字、揮斥方遒,也必須從民營企業着眼讀懂中國。在西部,民營企業為普通人提供了大型國企遠遠無法提供的就業崗位;在鄉鎮,民營企業或者像華西村一樣與鄉村基層政權結合發展集體企業組織,或者像魯冠球一樣從零開始、白手起家,憑藉一己之力自主創業,展開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在義烏,南來北往的行商坐賈將這裡變成全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在溫州,民營企業的中國商標通過玩具、輕紡甚至打火機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如果說貼近企業、讀懂中國是吳曉波的資本,幫助他從一名普通的財經作家蛻變成知名的青年領袖,那麼同樣,貼近企業,服務地方,則應該是一名普通質檢人的基本理念,也是打造服務性機關的題中之義。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服務對象,不清楚他們的需求,不研究他們的優勢與短板,我們勢必無法做好基礎的服務工作。而珠海局搶抓機遇努力打造的"珠海進出口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完美地詮釋了質檢機關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的理念。該平台不僅能夠憑藉自身技術優勢向企業提供深層次的專項服務,並且着力於中小微企業的培育孵化,從質量體系和專業領域多角度幫助其成長為有專長、有特色的新型企業,藉助平台騰飛翱翔。

  擁有學習的精神,服務的態度,才能夠從書本和現實中看清三十年民營企業的成敗得失,從中提煉經驗教訓,用技術手段去扶持,用理念意識去引領,推動民營企業進步,為藍色珠海的崛起貢獻應盡之力。

  三、搶抓機遇,順勢而為

  陳寅恪先生說:"讀史早知今日事。"閱讀三十年的浩瀚歷史, 除了吸取教訓,更重要的是認清現實,謀划未來,以發展的眼光,順應歷史的方向。而吳曉波無疑就是一位能夠"述往事,知來者"的人,站在更高遠的歷史角度去審視現實,考量未來。

  從企業和個人角度來看,認清潮流動向都非常重要。比如華為抓住了從90年代初開始中國電信市場復蘇、程控技術推廣、全國電信網絡面臨全面更新改造等重大機遇,將企業規模數十倍的擴張;比如王石看清了房地產市場行將大熱的風向,終於從以倒賣玉米起家轉型為地產大亨。在激蕩的三十年歲月中,吳曉波認為,1987年到1997年,是日用消費品企業和家電企業的黃金十年,長虹、海爾、格力等知名品牌趕上了這一趟順風車,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邁開了驚人的步伐;而1997年是互聯網時代的起點,搜狐、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先後建立,也預示了今天電商時代的來臨。如果說電商時代的企業生產和營銷模式都在改變,那麼政府機關的監管模式是否也要隨之改變呢?

  報告顯示,跨境電子商務規模已經達到6.5萬億元。作為一種潮流,跨境電商也就成為了擺在質檢人面前必須解答的一道難題。"源頭可溯,風險可控,質量可靠,責任可究",這是廣州局提交的一份完美答卷。通過智能平台的搭建,採用監管前置、數據智檢、信用管理等多種手段,質檢人在服務經濟和把關國門之間尋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作為執法機構,我們既不能把質量責任推卸給企業,也不能完全充當企業的看家保姆,而是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認清趨勢,完善頂層設計。對於未來的大方向,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看得十分細緻,想得十分周密。他在與馬雲的會面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質檢系統的一系列布局謀划,比如建立了 "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誠信管理"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機制,開發了電子商務產品質量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成立了全國電子商務產品質量信息共享聯盟,對於零售出口實行了集中申報、快檢快放的便利措施等。

  經濟大潮對於企業和個人的推動幾乎是一種決定性的作用,儘早認清楚經濟發展的大棋局,越容易儘早布局謀划,一方面藉助浪潮,另一方面也防止被大潮吞沒。

  如果說電商時代是經濟模式的一張標籤,那麼新常態則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戰略定位。經濟速度由高速變成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動力由投資驅動變成創新驅動。特別是為了釋放市場活力,扶持中小微企業,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落實機構改革。而珠海局也從查驗機制創新、上海自貿區經驗複製推廣等工作中不斷探索着改革發展的新路子,這既是對趨勢的研判,對機遇的搶抓,也是在新常態下保持平常心的體現。

  "好書不厭百回讀。"《激蕩三十年》作為一部民營企業史,也是一部現代中國改革史,值得我們熟讀深思並且反思內化。真正的閱讀是從合上書之後開始的,因為閱讀不僅是看書,還要思考和行動,做到"知行合一",才算領悟書的旨趣。惟其如此,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才能匯聚書香,提升自我,傳遞質檢正能量。

您正在瀏覽: 讀吳曉波《激蕩三十年》有感
網友評論
讀吳曉波《激蕩三十年》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