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有感

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有感 標籤:快樂的大腳

  沉默這件好事

  ——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有感

  (評論員 黃倩)

  福科先生曾說:"話語即權力".他認為,不說話的人不僅沒有權力,而且會被人看做不存在,因為人們不會知道你。殊不知,沉默其實是件好事。因為沒有沉默,就不會有孕育、震蕩和突破。正如蛾在沉默了一冬之後,能把飛的夢幻變成現實;海在沉默了一時之後,能把驚濤的壯觀推出地平線;每一個優秀的人,都需要一段沉默的時光。

  中國人一直都有一種通病——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裡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龍應台女士曾對這種現象大發感慨:中國人為什麼不說話?或許是因為龍應台女士在國外住了很多年以後幾乎變成了一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所以她將保持沉默視為怯懦。然而,王小波認為這是不對的。

  在《沉默的大多數》里,王小波將沉默形容為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文化也好,生活方式也罷,無可否認的是,沉默確實也是件好事。

  適當的沉默,能為我們省略麻煩。

  在電視劇《唐明皇》上映不久以後,有一部分觀眾反應說不好看。於是,劇組的成員和一部分記者就開了個研討會,並在會議上探討了反對《唐明皇》劇者的民族精神、國學修為、道德水準諸方面的問題,更有甚者認為那些朋友的智商不高,而這次會議紀要也被登在了《中國電視報》上。王小波說:"從此之後,我再不敢去看任何一部國產電視劇,我怕我白髮蒼蒼的老母親忽然知道自己生了個傻兒子而傷心。去看電影,尤其是國產電影,也有類似的危險。這種危險表現在兩個方面:看了好電影不覺得好,你就不夠好;看了壞電影不覺得壞,你就成了壞蛋。有一些電影在國際上得了獎,我看了以後也覺得不壞,但有些評論者說,這些電影簡直是在賣國,如此說來,我也有背叛祖國的情緒了——誰敢拿自己的人品去冒這個風險?

  在這種時候,沉默就彰顯出它的好處了。不管是國產劇還是國產電影,不管它們拍的俗不可耐還是在國際上聲名鵲起,不管你自己私心裡喜歡還是不屑它們,你只管嘴巴沉默就好了,至於在心裡,你作些再不合這些"哲人王"口味的評價,又有何不可呢?

  沉默,是因為我們在漸漸成熟。

  孩童時期,我們總是天真可愛:不明白的問題,勢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有話要說時,不一次說盡心中想說的話絕不罷休。因為大家還將我們視做孩子,所以年少時的口無遮攔總能被輕易原諒。然而,當我們作為成年個體真正地走進社會時,這種特權就會被自動剝奪。說話不小心?很好,請自己承擔禍從口出的後果。於是乎,我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學着審時度勢,也開始收起年少時的稜稜角角以及曾經帶給我們驕傲的那些鋒芒畢露……我們,開始慢慢學會適時沉默了。

  沉默,是為了蛻變而蓄積力量。

  在《尼克·胡哲給自己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只有自己知道。而當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其實,隱忍的沉默,恰是我們抵抗世界的力量,當我們擁有時,我們才有資格自由;思索的沉默,恰似一道大門,通向現世沒有的東西,通到現在的人類想不到的地方。總之,沉默不是孤獨,不是煩惱,只是想靜一靜;沉默不為風景,不為享受,只想找回自己;沉默沒有浮華,沒有牽絆,有的只是一顆自然而然的心。

  沉默,原來是件好事。

您正在瀏覽: 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有感
網友評論
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