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西窗法雨》有感

讀《西窗法雨》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讀《西窗法雨》有感

  溫國鵬 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

  在我們心中,法學從來就是厚重的,法學著作似乎也常以一貫的嚴謹示人,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正襟危坐地捧讀,所以,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讀到這本《西窗法雨》時,才會讓人心裡一動:原來,我們的法律也可以如此生動。

  作者用一種親切家常的語氣,以平和幽默的手法將西方的法律文化娓娓道來,似乎不沾半點煙塵,平淡的就像是在向我們講述鄰家趣事。在小幽默之中溶進了大智慧,在小事情之中融入了大法理。當我們的眼睛掃過那薄薄的書冊,思緒也隨着作者的指引飄忽起來,似羚羊掛角,了無痕迹,但是,合上書本,卻有一種淡淡的感悟在心頭,雖然只是蜻蜓點水的一點,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了作者頗為尖端、頗為前沿的研究心得。

  第一次,我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律不僅僅是一種冰冷的規範,不僅僅是一條條死板的條文,法律是我們身邊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是這些鮮活的面孔構成的社會生活,是這些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的人類的高超智慧。作者給我們講"政府旁邊的法院"、講"政府的承諾"、講"道德的法律強制"、講"隱含的法律規則"、講"正義的自然性質"等這一切,只是為了和讀者一起培養"反省的能力",引導我們形成對法律與道德的最深層次思考,"既然我們喜歡上了法治,假設一下人性的不完善或許就是必要的",讓我們能對法律的作用有一個起碼的認識,"人們要法律,就是想要社會有個方圓,有個秩序".

  以史為鑒,可知興亡。旁徵博引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嬉笑怒罵,而是為了古為今用;妙筆生花的初衷也不是為了賣弄文采,而是為了西為中用。雖然作者說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現象,卻時時啟矇著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不着痕迹地調動着讀者的思維,去思考中國的問題。在作者刻意為我們營造的輕鬆氛圍里,我們隨着他的筆尖的指引在法律的智慧天地里暢遊了一圈,享受了智慧的樂趣,感受了法律的魅力,最終,卻依然是要回到我們的現實。那輕鬆瀟洒的字裡行間,喚醒了我們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應當做的,就是從這輕鬆的隨筆中讀出厚重的法律,讀出共和國當代法官的使命!

  曾經,先賢們把一條條枯燥的法律條文書寫成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用以給我們解釋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公正、什麼是權利。今天,我們依然在重複着他們曾經的努力,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播撒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在田間地頭的奔走中、在鄉村社區的普法里,展示共和國法官對人民司法的虔誠、對"三個至上"的堅守,把一次次微弱的努力化成法律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捍衛一個法律人必須捍衛的普世價值!的確,時代在變化,法律在發展,但是,那些永恆的價值追求卻依然是法官心中最柔軟的存在,就像高高矗立的燈塔一樣,指引着一代代人民法官前行的方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古老的中國突然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展示中華民族的潛力的時候,當我們的民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毫不掩飾地展現自己對法律的渴望、對公正的渴求的時候,作為法官,我們不僅要能反觀中國法治的過去、審視中國法治的今天,更應該去思考中國社會的規矩與方圓;我們不僅是要看前方的風景,更應該修繕甚至規劃前方的風景,讓它更加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在《西窗法雨》的瀟瀟聲中獲得一份靈感,在鄉土中國的大畫卷上描繪出法治中國的水墨畫,這是時代賦予人民法官的使命!

您正在瀏覽: 讀《西窗法雨》有感
網友評論
讀《西窗法雨》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