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重新發現社會》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重新發現社會》有感(一)
黃耀鋼
社會是什麼?現在的社會會帶給我們一個怎樣的未來?
身處其中的我們必然已經思考過這些問題了,在這樣一個迅猛變革和發展的社會中,我們面臨著機遇,還有更多的是挑戰。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社會上固然有善人善舉不斷溫暖人們的心靈,但也無法遮蔽那些令人痛心無奈的事件發生。當社會的風霜吹涼了熱血抹平了稜角,許許多多的人甘願淪為自私自利之人。熊培雲在《重新發現社會》這本書中對現今社會及其前途做了一番思考,讓我重拾對社會未來的信心。
在本書中,作者以"重新發現社會"為脈絡,既分析了國家與社會間的關係,又提綱挈領地記錄了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革命性成長。在其中,"自由"這個詞隨處可見。古代西方有一句諺語"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祖國"就體現了其重要性。而在作者看來,要重視社會的作用,首先要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同時,"自由是反對濫用權力的唯一堡壘",只有個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才能創造出更加和諧有序的社會。一如羅馬平民的勝利,將原先荒謬的"禁止用腳走路"廢除,獲得投票自由之後,才有了所謂的"社會解放".在沒有自由之前,一切都只是空談。
同時,公民與國家的關係也是不可不談的一個話題。政府作為國家機器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協調社會與公民社會所存在的內部矛盾,充分地保障人權。但歸根到底國家社會的發展離開不了公民的力量,因此近幾年來公民幸福指數被屢屢提及,而在幾年前,溫總理也提及讓公民幸福起來,其實就是要保障民權。可在現實生活中,民權卻常常得不到保障。但是以史為鑒,作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國家,更應協調好與民眾的關係。孟子也提出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國家要給予一個充分民主的社會。好在一切都在走向正軌,隨着網絡的擴張,民主權利正得到逐步的釋放。
王小波說過:"文明的發展也是一個反熵過程。如果人人都進入趨利避害的熵增過程,隨着大流而下,最後準會在一個低洼地匯齊".社會文明的發展還是需要每一個人的貢獻。倘若人人皆如此,美好的未來還是指日可待的。
讀《重新發現社會》有感(二)
——黃林靜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在經歷一場頭腦風暴,讀時震撼,過後平靜。而熊培雲先生的這本《重新發現社會》就讓我經受了這樣的跌宕起伏。
什麼是社會?什麼是國家? 什麼是政府? 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自覺不自覺思考過的問題。畢竟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轉型、風雲變幻的時代,就像狄更斯所說的:"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機遇,卻也有無法承載的迷茫與困頓。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不正義、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應該,我們都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們像身處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個小小的風浪就讓我們顛簸不已。我們能否到達嚮往與憧憬的彼岸?而熊培雲先生的這本書《重新發現社會》就像航海圖,讓我們看到了自身擁有的力量,看清了我們自身的位置,讓我們有了一條明確的航線。
書中為我們撥開了籠罩在社會、國家、政府三者中間的迷霧,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去透視和還原中國的道路,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正行駛在一條不斷走出"社會=國家=政府"傳統模式的航路上。只有重視"社會"的作用,才能讓中國安然駛過歷史轉型的"三峽".而要重視社會的作用,首先要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只有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才能有一個有序良性的社會。作者似乎想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中尋找社會的定位,在經濟與社會的變化中尋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在物權與稅權中尋找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在自由與民主中尋找社會的底線,在傳統與網絡中尋找社會的傳承與未來。
書中道出了國家裡面產生的幾大矛盾:人權和政權之高低;重刀劍還是重思想;是人民決定政府還是在政府決定人民;最後揭示出國家是什麼:國家不是目的,只是國民將自己權利最大化的一種手段。
梁文道在序言《允執厥中》中提到:"改革開放,就是一個國家退卻的歷程",具體到個人,是否也是一個尋找自我價值與自我權利的過程?"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我們在針砭時政的同時,是否應該反省自身做了什麼?重新發現社會之旅,不應搭便車,更不是開倒車,而是在歷史前進的征程中"發現個體的價值、創造的價值".
"在權力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弱者。"面對無所不在、日益強悍的權力,我們每個個體都應該積極地捍衛自身的權利並在此基礎上團結和共同救濟。同時,面對權力和資本合體的巨獸,我們也並不是無力和無為的。也並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只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每個人都不作惡,不向惡低頭,面對非正義、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場,發出自己的聲音,並不斷影響身邊的其他人。這樣終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如我們都選擇沉默,選擇逃避,甚至選擇同流合污或成為幫凶,那麼我們自身遲早也會被權力吞噬,要麼成為受害者,要麼成為犧牲品。
草色遙看近卻無。回望我們走過的道路,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貢獻一份力量,那麼社會的文明和正義將不斷進步和可以期待的。國家、社會都是由人組成的,有什麼樣的國民和個人,就有什麼樣的國家和社會。
不抱怨、不放棄、不懈怠,我們的航船終將抵達理想的彼岸。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讀《重新發現社會》有感(三)
啟蒙:在反思中繼續前行
——讀熊培雲《重新發現社會》有感
作為後發外生型的轉型國家,中國近代化進程包含政治改良(當然,後來演變為革命和改革的穿插融合)、制度移植和技術模仿等多維層面。但從文化層面上看,推動這些實體的維新和變革的社會心理因素是思想的啟蒙。啟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打破幾千年來禁錮着中國思想的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學者對中國思想啟蒙的時間界定多是從鴉片戰爭或者五四運動開始,智者如魏源、嚴復、梁啟超、胡適、梁漱溟、費孝通等諸君子身體力行,奔走呼號,百年來其真知灼見依然振聾發聵。然而,或許是歷史的枷鎖太過沉重,百年後中國依然在"歷史的三峽"中徘徊掙扎,徒然留下旁觀者對時代不公和歷史弔詭的喟嘆。
回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脈絡,經濟上的獨立,制度雛形的初步構建已基本完成,但啟蒙並未完成歷史使命而失去自身存在的價值。從上世紀 90 年代,李慎之先生即呼籲重燃啟蒙的火炬。從宏觀上看,專制形成的人性扭曲和社會異化伴隨制度的改良和革命的推進而被削弱,唯一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是,大眾對社會的正確定位和認識依然缺失,對國家的認知依然含混,民權保障仍舊闕如。在民眾的潛意識裡,國家、政府與社會依然是三位一體。從這個角度來看,熊培雲先生對發現社會的呼籲無疑是一種啟蒙的繼續。
熊培雲 先生的這本書,雖然只是一系列文章的串聯,但從內容上觀察,整本書一以貫之的思想是強調國家與社會以及個人的界限。從盧梭的"社會契約"到穆勒的"群己權界",一直到當代桑德爾的"社群主義",西方從啟蒙運動開始已經將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統治疆域作出清晰劃分,並且通過制度構建為我們提供了理想的制度參照。熊先生講述的只是受到西方思想和制度啟發,並結合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特質,而應當為公眾所認知的常識。熊培雲先生主張的是,國家與社會是獨立存在、相反相成的主體,國家和社會有着自己獨特的統治領域;同時,國家與政府並非天然一致,國家的存在價值是對權利和自由的維護。
在熊培雲先生的思想體系里,社會應該是超越包括 " 國家 " 、 " 集體 " 概念和形式的最重要的和 " 個人 " 產生接觸的範疇。他希望的是放大的社會,即社會職能與社會結構的複合,社會作為多元化個性的集合,成為國家與個體、個體之間力量博弈的場域。在過去幾千年的時間裡,在中國社會中,作為像一粒塵埃般的 " 個人 " ,始終處於孤立無援的弱勢者地位,只有聽憑風流雲散、滄海桑田的份。
當前固然存在經濟的成長、文化的交融,整體社會環境也不再風雨如晦,我們也曾經意識到自己生活在社會中,凡事可以訴諸社會,但遭受挫折和失敗之後,後來又漸漸忘卻了,麻木了,因此需要如題所述的 " 重新發現社會 " . 如熊培雲先生所言,"其實我們的社會已經前進,儘管前進相對遲緩,但它畢竟已經獲得繼續成長的理由和條件,它能自發地發揮出自己的各種職能,不需要等救濟也能保障人們的生活和各方面的權益,只是人們沒有及時發現社會,也沒有發現這些年社會的成長。" 在這之後,更要繼續增強信心,嘗試着幫助我們休戚與共的社會繼續成長,為了公民社會的壯碩無比早日到來而努力。民眾的普遍努力,社會能量的累計,必然帶來"社會"的主體地位的回歸和功能的發揮。
熊培雲 先生曾在"思想國"網站上貼過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熊先生是南開的年輕教師,這種清醒的思想洞見和身體力行必然通過言傳身教對更多的人產生深刻影響。贛籍,南開大學,政論家,獨立思想反思和理性從容的批判,這些元素的組合讓我想起民國時期的羅隆基先生,熊先生的啟蒙者角色必然會發揮更大的社會功用而不會為時代所扼殺。春風化雨,我們期待社會的進步,一如熊先生所言,"讓重現發現社會之旅又一次鋪開",讓衝破群山的進步潮流浩浩蕩蕩,將中華民族推出歷史的三峽,去見證前方的晴川歷歷芳草萋萋。
回到我們自己,我們既是歷史的見證者又是參與者,既是啟蒙的受眾又可能是啟蒙者。國家、社會都是由個人組成,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國家和社會。《聖經》有言: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負擔是輕省的。當前的路程讓我們負重行進,但啟蒙的力量會讓我們身輕意適,奮力向前。
如上世紀 80 年代的詩中所言,一切的現在都孕育着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於它的昨天。我們依然懷有信心深懷希冀,並通過自己的行為默默地改變着。在反思中繼續點燃啟蒙的火炬,讓我們在歧路迫近時選擇自己的方向,在迷途中返航,在發現社會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相關範文
-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
- ·家族和階級——讀《中國法律和中國社會
- ·《重新定義團隊》讀後感
- ·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觀華西村有感
- ·讀《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
- ·讀《重說中國近代史》有感
- ·讀《藍色星球上的大聚會》有感
- ·讀《高斯發現的數學原理》有感
- ·觀《央視馬年春節聯歡晚會》有感
- ·藝術伴我成長,展現社團文化活動方案
- ·《低智商社會》讀後感
- ·積極推進信息工作創新發展努力為經濟社
- ·重新學習《監理工作管理制度》有感
- ·讀李商隱《重有感》
- ·當代中國社會各階級的重新劃分
- ·聽賈志敏老師執教《我的發現》有感
- ·有感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徵文
- ·《重返地球》觀后感
- ·《重返地球》觀后感筆記
- ·電影《重來》觀后感
- ·學生重陽節演講稿:《重陽敬老話美德》
- ·《重返狼群》讀後感
- ·轉載《重慶老百姓眼中的王立軍》
- ·賞析荒原的《重逢之詩》
- ·讀《社會契約論》有感5000字
- ·讀《百年孤獨》有感:拉丁美洲社會的縮
- ·讀《社會契約論》有感
- ·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演講稿:樹立社會
- ·歷史上藏族社會的經濟法律 歷史上藏族
- ·《海底撈你學不會》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