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聽賈志敏老師執教《我的發現》有感

聽賈志敏老師執教《我的發現》有感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聽賈志敏老師執教《我的發現》有感 標籤:我的中國夢

  聽賈志敏老師執教《我的發現》有感

  在一個月前的真語文活動廣東茂名站暨語文版教材培訓會上,真語文大師賈志敏執教的《我的發現》一課受到與會老師的一致好評。會後,不少老師來稿、來電,暢談對賈老師課堂的"發現",並希望能與廣大語文同人一起分享真語文的魅力。本期特刊發廣東茂名新世紀學校廖雁和廣東茂名愉園中學小學部李艷兩位老師的文章《我們的發現》《不只是發現》,與您共享賈老師帶給她們的思考和"發現"……

  我們的發現

  廖雁

  2015年9月16日,對我而言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一位77歲、身患絕症的老人——賈志敏老師不遠千里親臨我們茂名高州講學。他在台上站立了兩個小時,用課堂教學詮釋了真語文的教學理念,讓我們如沐春風,如逢甘霖。

  在我的記憶中,這是第三次現場聆聽賈老師的課,雖然每次都有不一樣的觸動,但前兩次卻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動、震撼。也許是因為他對真語文課堂的執念與痴情,也許是因為他對小學語文杏壇的熱愛與不舍,也許是他對青年教師如祖孫般的親切與耐心,也許是因為他課堂上噴發出的青春與熱情,也許是他帶給我們的真語文理念的衝擊與洗禮……太多太多,讓我們浸潤在他睿智的柔波里,久久難以自拔。

  回味賈老師教學《我的發現》課堂,從孩子們靈動的雙眸中,從老師們欽佩的眼神里,我們有了很多發現——

  語文課可以教得這麼簡單。教學內容明明白白,教學過程清清楚楚,教學方法簡簡單單。且看賈老師的教學流程:引題、解題、讀書—朗讀指導—概括內容—內化遷移。沒有煩瑣的內容分析,沒有滿堂的提問,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賈老師巧妙地拋出三個問題:1.課文里的"我"發現了什麼?2.你發現課文里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3.在生活中,你有什麼發現?在賈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進行了大量、有效的說話訓練,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旨也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浮出水面。正所謂"水到渠成""大道至簡".

  語文課可以教得這麼樸實。賈老師的課堂上沒有聲、光、電,沒有任何錶演道具,也沒有一句煽情的話語,他只用一支粉筆、一張嘴向我們樸實、生動地闡述了真語文的內涵,實實在在的積累,實實在在的能力訓練,實實在在的學習活動,達到實實在在的學習效果。老師真教,學生真學、真提高。洗掉鉛華,本真更美。

  語文課可以教得這麼紮實。我們知道,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根,但不妨捫心自問:我們能做到賈老師這樣耐心與執着嗎?我們能做到時時刻刻都關注每一位學生嗎?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賈老師幾乎都在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單看朗讀這一環,他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輪流朗讀全文,從字到詞到句到段再到篇章,每時每刻都在提醒並糾正學生拖腔拖調、拿腔拿調的朗讀習慣,直至學生有明顯轉變方才罷休。最令人感動的是這一幕:

  (一個學生在朗讀時遇到了困難,一句話讀了5遍依然沒有讀好。)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導——員了。(讀得磕磕絆絆。)

  師:可惜,這句話你讀得不太好。我們請這一位同學讀給你聽聽。聽清楚了,人家是怎麼讀的。

  (鄰座學生朗讀,讀得清晰、流暢,生繼續朗讀,依然沒有讀好。)

  師:(熱情鼓勵)有進步,不要放棄。我等你讀第六次,這次一定能讀好,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導員了……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導員了。(讀得還是不夠理想。)

  師:不急,我等你讀第七次。看清楚字、句,再讀。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導(員)了。(也許是緊張緣故,讀漏了一個字。)

  師:(老師滿腔熱情地鼓勵)我們等你讀第八次。沒關係,再來一次!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導員……

  師:有點像了,再讀一次!大家期待着你獲得成功。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導員了。(終於能連貫地讀完這一句話了。)

  師:好,她第十次朗讀終於成功了!我們把掌聲送給她。最後,我們請這一位認真的同學為我們表演一次:"最不可捉摸的……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導員了。"(讀得流暢,有感情)

  為了幫助、鼓勵這位學生讀通、讀好一句話,賈老師不厭其煩地教她讀了十遍!這是公開課上少見的。原來,有一種教育叫等待,有一種教學叫實在。

  語文課可以教得這麼靈動。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學生沒有參與互動的慾望,何故?是因為缺少了聲、光、電的刺激,還是沒有"高大上"的表演?賈老師告訴我們六字真經:低要求,高標準。

  低要求——課堂上我們對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都應該是低起點的,最接近學生思維發展區域的,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且看賈老師課堂上提出的兩個問題:課文里的"我"發現了什麼?你發現課文里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多麼簡單而又巧妙的問題,他引導學生從一個發現談到幾個發現,從一個特點談到幾個特點,循序漸進,孩子們在他的鼓勵中躍躍欲試,課堂一下子生機盎然。

  高標準——對學生每一項能力的達成,毫不含糊,一點兒也不馬虎。如朗讀要像說話一樣自然;說話要完整清楚、流暢明白……沒有任何一個環節流於形式走過場,都是高標準地落到了實處!

  正因為這"六字真經",孩子們在課堂上享受着老師的善意批評,享受着老師的幽默直率,眸子變得更加靈動。

  我們發現,原來這才是"真語文"課堂——簡單、樸實、紮實、靈動,不裝、不演、不做作,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真讀、真說、真寫、真對話……使語文回歸本真狀態。

  我們發現,賈老師是一本厚厚的書,裡面裝着睿智、幽默、靈動、本真、豐實……我們要細細咀嚼、不斷回味,直至消化吸收。

  祝願賈老師安康!小學語文歸真之旅,還需要他保駕護航。

  (作者系廣東茂名新世紀學校教師)

  不只是發現

  李艷

  南方小城的初秋仍是夏天的模樣,熱情而躁動。

  9月17日,高州師範學院體育館,涌動的不只是人潮,還有對真語文滿懷期待的人心。在此之前的許多年,身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一直在各種語文教學流派中遊離——之所以說"遊離",是因為我們常常只在遠觀或近望,再或者模仿,卻很少也很難讓某一種流派成為自己教學中的靈魂。真語文,簡簡單單的三個字,沒有詩情畫意,沒有玄妙高深,而大道,往往至簡。

  上午,好友廖雁老師的講課順利完成,我倆逮着一個機會,和賈志敏老師進行了短暫的交流。我問道:"不僅僅是公開課,就是在平時的常態課中,如何能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有着濃濃的參與慾望?"賈老師說:"我給你六個字:低要求,高標準。"整個中午的休息時間,我一直在琢磨這六個字,直到下午聽了賈老師的課《我的發現》,才豁然開朗。

  《我的發現》是即將選入語文S版三年級教材的一篇文章。開課伊始,賈老師以繁體"發"字激趣,同時訓練學生的組詞基本功,新課就在溫故與知新中拉開序幕,孩子們也在輕鬆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接下來是字詞學習,首先讀准字音,接着理解詞義——賈老師扎紮實實地完成了這個常規環節。

  讀課文環節往往是老師們在公開課時最糾結的,齊讀往往效果不好,時間也不好掌控;輪讀,孩子們的錯誤和朗讀陋習最容易暴露無遺,倘若一一糾正,必然耗時極多,倘若選擇性地糾正,又擔心給聽課者落下一個"指導不到位"的差評。最後,我們往往喜歡讓孩子們自由讀文,既免除了"效果不好"的尷尬,又容易控制時間,授課老師在巡聽的時候也能夠有所側重地選擇兩三個同學在個別讀的環節里體現"教師指導"的作用,因此,"自由讀文"常常成為公開課中一舉三得的"常規節目".一如此前我了解過的一樣,賈老師毫無懸念地選擇了輪讀。"目中無人,目中有人"——眼中沒有成百上千的觀課者,唯有課堂上這48位三年級學生——賈老師用課堂為自己這一觀點做了最好的詮釋。

  在輪讀這一環節,賈老師真實而親切地點評每一個朗讀的孩子,這讓我深深感動——真實,是讓孩子真真切切地了解自己的朗讀水平和存在的問題;親切,是讓暫時不夠棒的孩子擁有想要進步的動力。反觀我們對孩子的評價,往往在虛而無用與真而犀利之間拉扯,公開課上更是三分讚揚七分鼓勵,唯獨缺少了親切的真實。

  這個輪讀的環節持續了約15分鐘時間,而給觀課者留下極深印象的,應該是那位讀了10遍的小女孩。正如賈老師在《語文課要讓孩子能說會道》一文里所說:"其中有個小女孩讀了10遍,總是讀不好‘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導員了’。她讀不好,沒關係,反覆讀,一遍、兩遍、三遍,讓同學教她,她自己再反覆讀,肯定她的優點,等肯定好,她再讀,又不行,沒關係,等到她第10遍讀對了,她就會進步。這就是為學生上課。"

  是的,賈老師再次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課,是為學生上的,而"低要求,高標準"這六個字,就是為學生而上的課里所要踐行的——所謂低要求,就是人人都能做得到;所謂高標準,就是儘可能引導學生做得好。在設計一堂課之前,首先要考慮的,並且要深思熟慮的,是學生的最低起點在哪裡,以此來定位教學的起點。接着要考慮的,應該是學生通過學習所需達成的目標。

  正因為賈老師目中無觀者,唯有孩子,這樣的課堂就真的成了學生的課堂,孩子們參與的慾望非常強烈,在朗讀與說話方面有了明顯進步。

  寫到這裡,我又憶起賈老師和我們交流時一直強調的幾句話:"扎紮實實地教,要讓學生有進步,不要隨便就過去了,一定要讓學生在你的指導下有進步。你教了,可是學生沒有學到,沒有進步,那就是不到位。"是的,所謂"指導到位",衡量的唯一標準,應該是看學生是否進步了——除去精緻的過渡語,除去精心的評價語,扎紮實實地教,讓學生有進步,就是"指導到位"的精髓。

  在這堂課里,孩子們通過賈老師的引導,發現了文本的內容,發現了自己在朗讀和說話方面的進步;而我,作為一名觀課的小學語文老師,在聽課中去發現"真語文"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是為學生而上,通過"低要求"定位教學起點,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引導學生走向"高標準"的橋樑。我的收穫並不只是這些發現,這節課還引發了我的許多思考:從"低要求"到"高標準",這一座座的橋樑該如何搭建?在語文課上,如何讓老師所教內化成學生所得,從而達到"能說會道"的目標?關於教材,又該如何去用……我深感真語文的實踐之路任重而道遠,在未來的日子裡,我願追尋語文教學本真的步伐,繼續真語文教學的求索之路。

  謝謝您,我深深敬重的賈老師!

  (作者系廣東茂名愉園中學小學部教師)

  原文鏈接——我的發現

  我的發現

  小時候,只有爺爺欣賞我,說:"這孩子好動,聰慧,留心周圍事物,能以足音辨人,長大了准有出息!"爺爺說的沒錯。老師到我們教室上課,都要經過長長的走廊。我按腳步聲的輕重緩急,還真能猜測出走來的是哪一個老師。八九不離十,准着呢!

  徐老師的步伐(fá)輕快,鞋跟沒落地,腳尖已經提起來了,就像蜻蜓(qīntín潰┑闥那樣。她的腳步聲從那一頭一直傳到這一頭。在她出現之前,我們還可以說許多閑話,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李校長的腳步很輕,簡直聽不到一點聲息,就像貓兒在走路。等我們發覺有點動靜,他已經站在教室門口了,讓大家措手不及。

  教體育的何老師腳步很重。初聽他的腳步聲,還以為是個結結實實的胖墩。直等他走到教室門口才發現,他又矮(ǎi)又瘦(shòu)。其實,他只能這樣,因為他是學體操的。

  教音樂的高老師腳步聲有點兒古怪,總是一聲響一聲輕的,似乎她的腿腳有疾。其實,是她的鞋掌釘在作祟。一邊的鞋掌釘磨損了,她就換掉一邊的,留着另一邊的。於是,她的鞋掌總是一隻新一隻舊的,腳步聲也就一聲響一聲輕了。

  最不可捉摸的要數大隊輔(fǔ)導員了。有時候她從那頭奔到這頭;有時候她從這頭踱(duó)到那頭;有時候她在踱步中加速;有時候她在奔跑中驟停,就像在草地上撒(sā)歡兒的羊羔(括o)。

  其實,我關注起老師的腳步聲,是因為我經常忘記做好課前準備,想不起下一節上的是什麼課。後來,我把這個發現告訴大家,那些守紀的同學似乎沒有多大興趣,而像我這樣的調皮孩子則深信不疑。因為,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點時間做好課前準備,還可以看看課外書,聊聊有趣事……

  (選自語文出版社修訂版語文教材)

您正在瀏覽: 聽賈志敏老師執教《我的發現》有感
網友評論
聽賈志敏老師執教《我的發現》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