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趙氏孤兒讀後感

趙氏孤兒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趙氏孤兒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趙氏孤兒讀後感

  在 《趙氏孤兒》這本書,我看了之後,十分的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中期,晉襄公死後,晉靈公繼位。晉靈公荒淫無道,趙盾多次勸諫,招晉靈公追殺。後來趙朔殺了晉靈公,晉景公登基。奸臣屠岸賈與趙朔不和,向晉景公讒言。陰謀得逞。殺害趙氏滿門,趙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宮中。趙朔的妻子生下男嬰后,被屠岸賈知道,程嬰用自己的親骨肉被屠岸賈亂刀砍死,公孫杵臼也被亂刀砍死了。後來趙武成人,才知原來當年屠岸賈亂刀砍死的竟是程嬰的親生骨肉。後來,趙武和程嬰帶兵攻打屠岸賈,誅滅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嬰,他很忠實趙家,是忠實的門客,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雖然他為了報仇有點瘋的地步,結果卻也沒有復仇成功,飲恨自殺。正所謂“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確實應該有他的那種謀略,要有所犧牲,犧牲自己的妻子,兒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嘗膽十六年,過着生不如死的日子。並且在屠岸賈大肆搜捕趙氏孤兒時能果斷的作出決策,聯合公孫仵臼,救趙家的唯一血脈。

  我很難想像出人為了報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負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親情,骨肉也變得不堪一擊。

  程嬰和公孫杵臼為幫助忠義的趙氏不惜犧牲生命,這種俠義之風着實讓人欽佩。尤其是程嬰,為了保護趙氏孤兒竟用自己的親生骨肉為餌,來騙取屠岸賈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負罵名十五載。報仇成功后,程嬰不圖回報,不慕榮華,以死明志,追尋故友,這種情義深深感動了世代們。

  篇二:趙氏孤兒讀後感

  最近讀了《趙氏孤兒》覺得深有感觸,突然有種寫讀後感的衝動。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越看越想看,恨不得馬上把它看完。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思想感慨萬千,很想把這本書的內容告訴我舍友,我也試圖跟她們講這本書里到底講什麼,但是卻都沒成功。因為我不知道要從哪講起,要怎麼把我的思想,感慨告訴她們,把我想說的告訴她們。就算講了,講的時候我發現所描述的語言好蒼白無力,好空洞,根本不可能把書里的情感,精彩部分告訴她們。

  此事件是發生在春秋時期。主要人物有孤兒:趙武;晉靈公:晉國的國王;太后:晉靈公的母親;趙盾:祖父,丞相;趙朔:父親;惠公主:母親,晉靈公的親妹妹;屠岸賈:義父,太尉;吳姬:二祖母;屠岸冶桓:姨媽,也是心上人。程嬰:趙盾的門客等等。

  趙武:剛出生沒幾個月父親就被屠岸賈殺死,母親就被哥哥逼死,成為一個孤兒。後來在程嬰的掉包下,認屠岸賈為義父。小時候性格就比較怪異,沒有受很好的管教,愛上屠岸冶桓,併發生性關係,從此難以自拔。對他姨媽感情之深厚,寫出了不少精彩的詩文。在他十六歲的時候,程嬰講出了真相,晉靈公把他帶回宮中(此時他是晉靈公的唯一親人),並且把他的心上人屠岸冶桓殺死,過了兩年的縱情聲色,最終不堪忍受心上人的離去,自殘。

  晉靈公是一個孤獨的國王,是次子但在太后的庇護上成了晉國的國君。上台後,不滿太后的控制,召回屠岸賈,逼死母親和妹妹,滅了趙盾一族,完成了獨攬大權的夢想。他是個另人難以捉摸的人,時兒聰明過人,時兒又很糊塗,就猶如他的口吃毛病一樣,時而好時兒壞,最終活到體重300多斤。

  太后是老國君晉襄公的妃子。她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民間的美女,被晉襄公霸佔。為改變命運,不惜代價的把自己的當上了晉國的國君,自己當上了太后。但是造化弄人,她並沒有過上好日子,她是兒子總攬大權的絆腳石,最後被賜酒死掉。

  趙盾十二年前因吳姬與屠岸賈偷情直接引發將屠岸賈60多口人都殺死,十二年後,晉靈公召回屠岸賈,兩家的恩怨即將展開。他為此想盡辦法,卻最終難以逃脫死的命運,遭到家族的噩運。

  屠岸賈是晉國的一代名將,因愛情而被逐放西域十二年,與狗,顧侯孤獨的在此生活十二年。晉靈公即位后被召回,成為晉靈公的堅定支持者。並且順勢打垮趙盾的勢力,報了當年的大仇。不料卻中了程嬰的陰謀,收趙氏的唯一的後裔為義子。當真相大白於天下時,他不禁萬念俱灰,深感人生的無常和虛妄。

  程嬰是趙盾的忠實門客。一個極度偏執上午理想主義者,為延續趙氏一脈以圖將來複仇賦予了他人生的意義,向屠岸賈復仇成了他人生的唯一目標。在屠岸賈大肆搜捕趙氏孤兒時,他決定實行掉包計,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程勃替換了趙氏孤兒,救趙氏孤兒一命,妻子不從將起殺害。而同時看着自己的孩子活生生的被狗咬死,為取信屠岸賈而將公孫仵臼殺死。他在屠岸賈家卧薪嘗膽十六載,在趙氏孤兒成年說出事實的真相,要其報仇,誰料卻遭拒絕,使他崩潰,終在晉靈公親臨屠岸賈家時告知各位大臣事實的真相,飲恨自盡。

  顧侯的祖祖輩輩都是屠岸家的奴僕。是位警覺性很高的人。

  十二年前在趙盾的大屠殺中逃過一命,成為了屠岸賈身邊的唯一奴僕,主僕二人在西域沙漠相依為命,彼此的信任和感激早已超越了主僕的關係。他對趙家懷着切齒的恨,這種恨不僅來源於趙盾奪去了他十二年的安寧和幸福,讓他虛度了十二年大好時光,還因為他是主人的仇人,殺了他主人的妻子婧,他的忠實崇拜者。他與顧侯有相似之處是為報仇沖昏了頭腦,回來之後就一直在訓練着從西域帶回來的狗,讓它能看到趙家的人就撲上去咬死。

  趙朔他父親是一個貪圖美色的人,不務正業的人。最後被顧侯殺死。

  屠岸冶桓生於西域沙漠,還沒出生自己的母親就死掉,是個有遺傳她母親的美麗姣容,但是由於沒有受很好的教育看起來無法與正常人交流,除了趙氏孤兒,被眾人認為是弱智。從小由屠岸賈撫養長大,其實是趙盾的女兒。回到中原后,與趙氏孤兒一起玩耍,兩個人感情深厚,結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純潔動人的孽緣。在程嬰揭露事實的真相,她與趙氏孤兒是屬於亂倫行為,被晉靈公處死。

  吳姬相傳是晉國的第一大美女,在趙盾利用不正當手段讓她成為妾。她的紅杏出牆成了趙盾與屠岸賈生死的起點,為了愛情隨屠岸賈去西域沙漠,死與難產。

  也許有人說“紅顏禍水”。如果沒有吳姬紅杏出牆就沒有趙盾與屠岸賈的恩怨,就不會死了那麼多人。但是我卻不這麼覺得,其實趙盾與屠岸賈的矛盾是必然的,是晉靈公與太后的矛盾,是晉靈公為獨攬大權的產物。也許如果沒有太後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把自己的兒子推上晉國的國君位置,也許就沒有後來的一切冤冤相報,就沒有《趙氏孤兒》這一悲愴的歷史故事,中國文學史上的《哈姆雷特》。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假若假設成立的話,沒有《趙氏孤兒》,那以後的歷史將更改,那現在的中國可能更落後。也可能更強大,甚至不存在。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嬰,他很忠實趙家,是忠實的門客,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雖然他為了報仇有點瘋的地步,結果卻也沒有復仇成功,飲恨自殺。正所謂“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確實應該有他的那種謀略,要有所犧牲,犧牲自己的妻子,兒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嘗膽十六年,過着生不如死的日子。並且在屠岸賈大肆搜捕趙氏孤兒時能果斷的作出決策,聯合公孫仵臼,救趙家的唯一血脈。

  我很難想像出人為了報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負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親情,骨肉也變得不堪一擊。

  人心難測啊。誰知養育了十六年的義子竟然是當時苦苦搜捕的仇家唯一血脈。誰聽到這個事實的真相都會感到難以置信,更何況當事人屠岸賈,不老掉,瘋掉才怪。他怎麼可能想到程嬰為了報仇,能親眼看着自己的兒子被狗吃了,同時殺掉那麼多人。怎麼可能在他的屋檐下生活十六年啊。程嬰也沒想到自己苦心經營的計劃,養育的趙氏孤兒竟然不報仇。冤冤相報何時了,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後記: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讀完這本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也是不一樣的。上面只是我的讀後個人觀點而已。此篇讀後感是我讀完金海曙編寫的《趙氏孤兒》而寫的,因為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內容也會不一樣。

  篇三:趙氏孤兒讀後感

  《趙氏孤兒》的故事最早見於《左傳》,情節較略;到司馬遷《史記趙世家》,劉向《新序》《說苑》才有更為詳細的記載。《左傳》的敘述中導致趙家滅族悲劇的是君臣鬥爭,人物僅有晉靈公、趙氏家族和韓厥,且趙氏孤兒主要是由其母庄姬和韓厥的保護而免遭殺害;到了《史記》就演變成了屠岸賈和趙盾之間的矛盾和仇殺,且孤兒是因為有了趙家門客程嬰和公孫杵臼的拚死營救才幸免於難。司馬遷的《史記》因其塑造了一個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歷史穿透力。此後,趙氏孤兒的故事被改成戲劇廣為傳播。南戲有《趙氏孤兒冤報冤》,元雜劇有《趙氏孤兒》,明傳奇有《八義記》,我國京劇及地方劇種多有此劇目,其中以元代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影響最為深遠。主要原因之一大概在於啟蒙時代法國的伏爾泰於1753——1755年把《趙氏孤兒》改編成舞台劇本,定名為《中國孤兒》,在巴黎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原因之二,有賴於王國維在《宋元戲劇考》中,把《趙氏孤兒》與《竇娥冤》並列,稱之為:“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還有許多學者把它同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作悲劇美學的比較研究。這則故事也曾因為先後被林兆華、田沁鑫和王曉鷹等導演搬上舞台而引發過熱議,如今又由着名導演陳凱歌自編自導搬上銀幕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令大家對這個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產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關注和興趣。

  觀電影《趙氏孤兒》,編導的敘事角度和立場樹起了新的坐標。其對歷史的敘述,既有着對史實的借鑒,對傳統戲曲《趙氏孤兒》結構的沿用,也有着完全個人的想象,尤其在對程嬰、屠岸賈這兩個人物的理解上,以及對於悲劇意義的開掘上濡染了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思維方式。

  首先,劇本非常周密地就戲曲中相對簡單的“獻子救孤”的行為進行了擴容與想象。戲曲中“獻子”,是程嬰與公孫杵臼商議后聯袂演出的“苦肉計”,由程嬰先將自己的孩子帶到公孫處,然後向屠岸賈舉報公孫,遭圍捕的公孫杵臼遂大義凜然地痛斥程嬰,為的是以其真實的表演取信屠岸賈。大部分戲曲文本都是這樣演繹的,公孫痛罵程嬰歷來是《趙氏孤兒》中的一段好戲。電影的敘事中程嬰和公孫杵臼素不相識,程嬰奉公主臨死之命前去尋找公孫杵臼託付孤兒,未想屠岸賈搜查質押全城嬰兒,妻子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賈交出了趙氏孤兒。如此一來其親生兒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對象。得知嬰兒下落的公孫杵臼來程宅接孤,為同時保全兩個孩子,程嬰一邊讓妻兒跟隨公孫杵臼出城,一邊去認領真正的趙氏孤兒。半路上程妻向公孫說出了事實真相,公孫料定屠岸賈必定前來追拿,遂將母子藏入牆壁夾縫。而程嬰誤以為公孫妻子一行已經逃生,便向屠岸賈舉報了趙氏孤兒的去向。屠岸賈夜襲公孫府,公孫杵臼為取信屠岸賈捨身救子,軍士在夾牆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賈當眾摔死他認定的“趙氏孤兒”,刺死了程妻。戲曲中韓厥效大義放孤自刎,電影改編為受屠岸賈一劍之傷並與程嬰密謀十五年。編劇的構想豐富了救孤的情節和動作性。

  確立一種基本的敘事角度和基本立場,是導演思想的關鍵,按照陳凱歌導演本人的闡述,電影不是表現一個英雄人物伺機復仇的故事,是為體現“因其渺小,才見其偉大”的思考。為了符合新的歷史語境中的群體審美心理 ,導演把程嬰這位義薄雲天,感天動地的藝術形象從“崇高”的悲劇座基上搬下來,取下其頭上的光環,賦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現代觀眾的親和力,以求獲得更廣泛程度的認同感。把程嬰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許是一種面對商業社會和娛樂時代無法嚴肅的尷尬和妥協,但我們更願意相信對人物的定位源自導演對新的歷史態度和闡述立場自覺的認同與探索。

  此外,電影在某些場面和細節的處理和運用上還是頗現功力的,比如“趙朔之死”“庄姬護子”“程嬰封門”“開牆搜孤”“空的搖籃”“魚的運用”等場面令人記憶猶深,電影的結尾“身死魂游”的處理雖然在《角鬥士》等電影中有着類似的方法,但此處出現抒情性結尾也是較為妥帖和理想的。

  “程嬰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感動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時空令世人動容,它呈現出的是中國士子和知識分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心態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求仁”,這便是志子人格歸趨的“道”,即社會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體行為的方式和深層心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應當弘揚的。與此同時,疏離在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追問,參與經典的解構,參與對歷史的闡述,其本身就是參與歷史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多元化的解讀和闡釋方式既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動了個體對於歷史的融入、審視、思辨和體驗。

您正在瀏覽: 趙氏孤兒讀後感
網友評論
趙氏孤兒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