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五帝本紀讀後感

五帝本紀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五帝本紀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五帝本紀讀後感(一)

  傅甜甜

  《五帝本紀》開篇便提"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乍一讀此可能我們都認為黃帝是少典的孩子,正如《國語<晉語四>》中道:"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祖母華胥氏"似乎是證明了黃帝是少典之子,更有《史記集解》譙周:"有熊國君者,少典之子也。"少典又是誰呢?他是上古時代中國華夏族人,他是第一個出現於史籍的國君,乃燧人氏於華胥氏之孫、伏羲與女媧之子,炎帝與黃帝之父。在上古時代漢族傳說中是有熊部落首領,也是夏族末期的最後一位首領,這樣的解釋似乎並無不妥,而又有《秦本紀》言:|"顓頊氏之裔孫曰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娶少典氏而生柏翳。"由此看來少典是國號而非人名,那麼又是否可理解為黃帝是少典的後世子孫呢?上古時代距今已十分久遠,無論說黃帝是少典之子還是後代子孫都有不同的歷史文獻對其進行論證。可以說對於那個時候的歷史研究單憑文獻記載是不夠有說服力的,更需要相應的科學手段或考古文物加以佐證。那麼司馬遷是將其視為孩子還是子孫也難知曉。

  更有後文介紹黃帝"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有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木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說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算陰陽五行的變化,教民順應四時變化播種百穀草木,教民馴養鳥獸蠶蟲等不得不使人想到堯。黃帝此時便已推算出曆法,而《尚書<堯典>》中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中也有關於堯帝推測曆法的記載,那麼曆法到底是由哪位帝王推算出來的呢?或者堯是對黃帝時期的進一步完善?其實由黃帝到夏禹時期我們都稱為傳說時代或神話時代,這一段時期我們並不十分確切的證據證明他們的存在,可以說是歷史學上的一大空缺吧。既然連存在都難以肯定,那麼曆法的提出者也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考古學驗證,黃帝屬於二里頭文化時期。此時可以說我們的考古學於文獻學是兩分狀態,很難具體考證,尚在研究之中。

  自黃帝至舜,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因此黃帝稱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由此知,堯帝是位於黃帝後期的,那麼是否可以假設堯是對黃帝時期曆法的完善?不過倘若說黃帝未提曆法是否也說得過去。對於上古時代,我們始終都是揣測階段,所以終究要帶有疑惑心理去看待那個時期的歷史文化。

  《五帝本紀》中亦提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而嫘祖二子一曰玄囂,是為青陽,一曰昌意。而昌意的兒子則為高陽,如《五帝本紀》載:"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而這其中又將牽涉到玄囂的孫子高辛,也就是帝嚳,而帝嚳之次妃簡狄之子為殷商男性始祖契,姜原為帝嚳元妃,而她之子則為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為棄。不得不說如此推理下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黃帝的後人。那"中華民族兒女都是炎黃子孫"的說法也的確成立。

  讀《五帝本紀》我感嘆於其中歷史的巧合,又嘆息那個時代過於久遠,難以考證。不管怎樣我們也要始終懷着一顆敬畏的心,用嚴謹的態度去探尋那段神話時期。

  五帝本紀讀後感(二)

  關於黃帝、炎帝起源、事迹的一些思考與疑問

  喬小桐

  《五帝本紀》的第一句話是"黃帝者,少典之子。""少典之子"意為"少典氏的後代"而非"少典的兒子",因為氏族時代中,某個傑出領袖的名字常常被作為這個氏族的代表。類似的還有"神農氏""炎帝""蚩尤""少昊"等等。郭璞《山海經注》:"諸言生者,多謂其苗裔,未必是親所產。"司馬貞《史記·五帝本紀索引》:"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所以《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是說黃帝炎帝同出於"少典"這個氏族,而非是"少典"這個人的兒子。

  此後《五帝本紀》再無任何關於黃帝起源的記載。但《史記集解》徐廣曰:"號有熊。"《史記索隱》、《史記正義》、《世本》王謨本、秦嘉謨本、茆泮林本及《竹書紀年》均有"黃帝號有熊氏,以其為有熊國君"的記載。皇甫謐云:"有熊今河南新鄭。"《輿地誌》又說:"涿鹿本名彭城(今江蘇徐州),黃帝初都,后遷有熊也".《史記正義》:"黃帝生於壽丘,魯東門之北,今兗州曲阜縣東北六百里。"綜合上述則可得推論:黃帝生於今山東曲阜,初在江蘇徐州建都,后遷河南新鄭。

  由圖可見,曲阜、徐州都屬於當時東夷集團的勢力範圍(當時有華夏、東夷、苗蠻三大勢力集團),而黃帝明確屬於華夏族,毫無理由和根據出生於當時的東夷部落。《左傳·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昊之墟。",這是說西周初封伯禽於魯國時,封地在少昊的遺墟。少昊屬於東夷集團是非常確定的。黃帝"長於姬水".姬水雖現在不清楚具體位置,但根據黃帝、炎帝同出於少典氏。《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炎帝所長的姜水位於岐水東,姜氏城南,即今天陝西寶雞,綜合其他考古和民間傳說的材料(此處略)可知炎帝氏族發祥地在陝西境內渭水上游一帶。(見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而《左傳》上提到諸姬姓晉南小國,及《世本(孫馮翼本)·氏姓篇》載"鮮於姬姓白狄也"、"黃帝游於空同(據《新唐書·地理志·原州平高縣》,即崆峒山,平高在今甘肅慶陽市,距陝西不遠)"等傳說,所以黃帝氏族發祥地應也在附近(陝西北部一帶)。而《五帝本紀》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而《世本》八種中除王梓材本外,其餘七本都有"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而史不敘,蓋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故敘黃帝不數之也"的記載。據此我推測,黃帝"生於壽丘,初都彭城,后遷有熊"的說法很可能是要附會"少昊屬於東夷部落"的史實。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民族融合的進程,但因《世本八種》的整理編輯者事件過於晚近,這其中或也包含了"大一統"思想等不屬於那個年代、對當時的曲解,需要我們認真辨別。疑問:《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說:"壽丘在山東,為東夷之處,周成王"殘奄"前,姬姓勢力沒有到達山東的痕迹。"按:《史記·周本紀》:召公為保,周公為師。西周初封伯禽於魯,則姬姓勢力已然進入山東。或是說伯禽不屬於姬姓勢力?又《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分析召公封於燕,並非是西周所封,而召公本身是姬姓另一支,屬東遷的黃帝後裔。此說是否有更多的依據?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是說黃帝(人名)之時,神農氏(即炎帝氏族,非炎帝本人)後代德衰,諸侯相侵伐,而神農氏後代不能征討。司馬貞說"豈黃帝經五百餘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

  疑問:此時禪讓制尚未出現,是否就是按照血統的世襲制?不然,炎帝后的神農氏何以一直作為部落盟主存在(諸侯侵伐莫能征,則神農氏分明為凌駕諸部落之上的勢力)?且《帝王代紀》云:"炎黃中隔八帝,五百餘年。"那麼這五百餘年的政治形勢又如何?炎帝神農氏出於少典,神農氏與少典氏後來又是什麼關係?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乃與炎帝戰於坂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由此可見,神農氏後代是華夏族諸部落的首領且很可能世襲首領職位數百年。黃帝時神農氏力量衰弱,諸侯互相征伐,欲取而代之。在此過程中黃帝實力逐漸壯大,成為諸侯中最有力的一支並與其他諸侯達成了同盟。最後黃帝部落與神農氏部落在坂泉之野交戰多次,神農氏部落失敗而黃帝部落成為新的領袖。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周書·嘗麥篇》:"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少昊"本為東夷部落首領的名字,后則成為地名,代指東夷(少昊與黃帝的關係暫不明確,可能早於黃帝)。蚩尤宇於少昊,則其很有可能屬於東夷部落。且蚩尤與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史記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張晏曰:"涿鹿在上谷。"因上谷(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和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古時都稱為"涿鹿",而按《集解》似有黃帝、蚩尤戰於上谷的跡象。然而《集解》引《皇覽》:"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今山東泰安市東平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可見上谷離蚩尤葬地極遠,在古時交通及其落後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且雖然黃帝部落居於北方,東遷時可能到達上谷,但蚩尤居於少昊,東夷勢力範圍最盛不過到達山東省北部一帶,不太可能深入到極北方。且據圖可知,東平、鉅野都處於東夷勢力和華夏勢力相膠着的地區,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極大。所以綜上,黃帝、蚩尤交戰之涿鹿為今江蘇徐州的可能性較大。

  綜合以上材料,我猜測黃帝部落與神農氏部落的衝突屬於華夏族內部衝突。黃帝‘統一’華夏族內部后,才爆發了和東夷族蚩尤部落的戰爭。須知上古時期並非是"中華大一統"局面,各個代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的戰爭與後世"中國"內部的戰爭具有不同的歷史意義。商代夏(雖然目前夏王朝是否存在仍難以確定,只有二里頭文化與夏王朝有一定對應,且沒有殷墟與商王朝的對應聯繫那樣密切),周代商,都屬於一種文化取代並借鑒另一種文化,一樣如此。

  疑問:據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有"實則,這全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在古代氏族的名字同個人的名字常相混合,就覺得蚩尤既與黃帝同時,而炎帝的後人君臨天下有數百年之久,才由黃帝代替,則蚩尤不得與炎帝同時。"其意思是否是說炎帝可能與蚩尤同時,而與黃帝交戰的"蚩尤"是部落名稱?不能理解。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疑問:《世本八種》、《史記》及各種所引古籍中都基本只敘述了黃帝有玄囂/青陽、昌意二子(玄囂青陽是否為一人尚不明確),《史記索隱》記載黃帝有妃子四人:西陵氏女、方雷氏女、彤魚氏女、嬤母。有昌意、青陽、夷鼓(蒼林)三子。都沒有提到"二十五子"的說法。我猜測"黃帝二十五子"中"黃帝"指黃帝部落,"二十五子"指黃帝部落在遷徙過程中留下的二十五個分支,但"得其姓者十四人"仍無法理解。

  五帝本紀讀後感(三)

  讀《史記》之五帝本紀

  愛做夢的黃粱君

  記得以前語文課的時候,老師提問,誰知道三皇是哪三皇?我很激動地舉手回答"天皇地皇人皇".結果被否了,答案是"伏羲女媧神農".搞得我很納悶,因為我分明見過天地人三皇這麼一個說法。後來有網絡了才知道,原來"三皇五帝"都是上古的傳說,具體哪三皇哪五帝,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看來是老師誤我,我那時可沒膽推翻老師的"正確答案".

  史記開篇從三皇中的神農氏,也就是炎帝和五帝中的黃帝說起。神農氏的"農"無疑是代表着農業,軒轅黃帝的"黃"則代表着黃色的土地。炎黃子孫在華北平原這塊豐沃的土地上繁衍千年。軒轅,指的是車乘和冕服。軒轅帝阪泉之戰勝神農炎帝,逐鹿之戰勝蚩尤,堪稱上古戰神。大宇公司開發的《軒轅劍》系列,被公認為華人世界的兩大經典角色扮演遊戲系列之一,其內涵就源於軒轅帝的不朽武功。

  黃帝之後是顓頊(zhuanxu),也就是高陽氏。屈原的《離騷》開篇第一句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指的就是顓頊帝,是後來夏朝人的祖先。顓頊帝打敗了水神共工,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有的說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也有的說是昆崙山),導致天地塌陷,大江大河的水才奔騰向東。這個故事也有傳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戰,反正上古的傳說真是亂糟糟的,沒個定論。

  顓頊之後是帝嚳(ku)。帝嚳是顓頊的侄子,他是《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相傳帝嚳的母親踏到巨人足跡後生的他,是商朝人的始祖。帝嚳的功績有二,一是遷都毫,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看來那個年代的黃河水患真是中華民族的頭等大事,後來的大禹治水,再後來商朝的"盤庚遷殷",都跟黃河流域洪水泛濫有關。二是制定節氣,《史記》中說,"曆日月而迎送之".節氣對農業生產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帝嚳的兒子放勛,就是著名的堯。帝堯德高望重,是第一個推行禪讓的上古帝王。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求賢問道。"許由洗耳",講得就是堯年老時,深感兒子丹朱不肖,擔心他貽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堯帝想禪讓給他。許由連夜逃走,到穎水邊掏水洗耳,隱居深山之中,此事傳為千古美談。之後,大家推舉舜,堯便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經過長時間觀察,認定舜有能力執掌天下,便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帝兩眼都是雙瞳仁,所以起名重華,是顓頊帝的六世孫。舜從小受到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二十四孝》的第一孝講的就是舜帝的孝行。舜的德行不斷感染他周圍的人,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會很快發展起來成為一個富庶且人民風氣很好的地方,堪稱以德治國的開創者。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因為治水成功威望最高的大禹為繼任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被公認為中華民族民主思想的最早典範。

  時間太趕,製圖粗糙,sorry…

  軒轅帝、顓頊帝、帝嚳、帝堯、帝舜,這五位合稱五帝。上古傳說的特點就是亂,說法不一。太史公司馬遷感嘆說"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走遍大江南北,各地的說法都不一樣,可見治史之不易。

  古代姓、氏、名、字、號起名系統很有意思。"姓",指的是部落名。黃帝一脈,都是姬姓。姬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八大始祖姓氏(分別是姜、姬、媯、姒、贏、姞、姚、妘)之一。隨着部落的不斷壯大,大部落裡頭的小部落為了區別自己,又誕生了"氏",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都是他們的小部落名。之後,隨着個人意識的覺醒,慢慢地出現了"名".再往後,身份高的人給自己再額外加了個"字",如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與前面四類不同,"號"是可以自取的,比如說李白號青蓮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等。

您正在瀏覽: 五帝本紀讀後感
網友評論
五帝本紀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