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1942影評(一)
很久沒有干過看完電影寫觀后感的事情了。這事比較二隻是原因之一,讓這事變得很二主要還是好片太少,爛片當道。今天要不是上個月買的團購券到期,要不是這部影片今天剛好上映,要不是還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錢版,也許我就錯過這部片了。一切都是緣分。
這部片看之前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講什麼,首先近代史一點興趣都沒。看年份搞不好是講戰爭的,也是點興趣都沒。不過,海報上印了陳道明,對這位大叔印象不錯就鬼使神差的進去看了。結果被震撼了。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 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 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 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 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 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鐘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 修德的驢,后一分鐘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 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槍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 后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 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 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 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 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 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 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1942》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 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乾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1942》雖然 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1942影評(二)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徵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迹!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裡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影評(三)
馮導的電影嘗試多遠化發展,從早期的賀歲喜劇、正劇、悲劇,到戰爭片,歷史片,災難片~~逐一呈現不同的電影風格。一貫的馮式幽默,鐵打的葛大爺流水的女明星~~一路成為了馮氏賀歲的招牌。每年年根最大的期望就是去影院欣賞期待已久的馮氏電影,且不說那號召力和票房成績,單從喜愛程度就絕對不會令觀眾失望,以觀眾為本是他獨有的特色。今年上映的《一九四二》據說是摒棄之前所有成就,從零開始的作品,所以更加的期待了。
歷史的塵埃曾埋沒不堪回首的往事,當吹去浮塵將微塵拭去時,慘痛沉重的記憶似乎又浮現在眼前。影片講述1942年冬在河南發生的關於吃的問題。天災蟲害后的河南,荒蕪而蒼白。整個天空都被籠罩在黑色迷霧下,在此生活的人們壓抑而不振。細膩的畫面,灰色為基調的主旋律,將老百姓昏暗無力的貧乏困境突出展現。為糧而斗,為食而爭,似乎成了合理化的發展趨勢。為糊口求生,東家和瞎鹿家被迫遷離家園,開始了逃荒的經歷。近景的特寫鏡頭加深了對每個人物個性的描述,突出了每個逃荒人物在飢荒艱難困境下的轉變過程。飽受饑寒,面對空襲,日益消瘦的老百姓們,在天災人禍面前,甘苦受盡,吃樹皮,賣人口,只為那斗小米而糊口。種種的經歷,家人朋友逐漸的倒下,令人們的鬥志消沉,稀落的人們似乎為影片增加了含金量,而頑強能走到最後的人只為傳承逝去人們的遺願,那種經歷是刻骨銘心的痛。逃荒時在竹籃中端坐的女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娃本應雙眸明亮,但逃荒中卻暗淡無光,那種滄桑和凄涼,也許預示了逃荒的無奈和悲慘。
字幕的細微介紹了遠行的公里和天數,見證了逃荒的經過,隨着天數的增加,公里數呈現緩慢增長。因為自然條件和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了大量逃亡人員的傷亡,一部血淚史,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牽動着觀眾的心,為之惋惜為之感慨為之動容。
影片從側面描繪,通過美國記者的相機,記錄了許多珍貴的鏡頭,真實的畫面感,見證着歷史的發展,述說著老百姓的疾苦,痛斥日軍空襲的殘暴行徑。傳教士的超度,在戰爭逃荒下的困境,為了帶來信仰,傳播上帝的博愛,帶給人民些許的寄託安慰,似乎想努力挽救消沉絕望的心靈。一方面是外籍人對國民政府的不解,一方面是國民政府對逃荒老百姓的視而不見。從側面抨擊了當時的國民政府對處理災荒挽救百姓的不利舉措。歷史不僅是光輝的也有晦暗的。所以要不斷的力求正能量,有益的方法,擯棄錯過的負面影響。
對於空襲爆破的橋段,大量的爆破飛躍,彈藥飛花般的襲擊,支離破碎,殘肢斷臂,2次空襲帶來的巨大損失,令逃亡人數急劇減少。面對妻離子散,面對身首異處的逃亡者,日軍非人的空襲,世人震驚。曾經馮導的《集結號》令我印象深刻,當時戰爭的爆破,槍林彈雨,坦克飛車,大氣壯觀。此次的空襲特效也相當受力。對片刻的爆破帶來的視覺衝擊,展現了短時間內傷亡的慘痛。紛飛的碎石,殘垣斷壁的衝擊,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力和傷害力。震驚的畫面,血淋淋的事實,見證了鮮血般歷史。震驚四座,令人難以忘懷。
音樂大氣烘托主題,凄慘中夾雜惋惜。提琴的凝重帶來了歷史印證下的沉痛。服裝雖然是棉襖棉褲簡單的搭配,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從半新到露出棉絮有殘破,細微之處都能看出對細節的掌控。
眾位大師,演繹了《一九四二》劇中的人物。逃荒的疾苦,面頰消瘦,乏力不堪,面色憔悴。不論從外形還是內心都深入展現,方言對白,更加真切的反應了民生,樸實的表演深入人心。國民政府一邊,高瞻無憂的一方與逃荒群眾形成鮮明對比,在歷史環境下的犧牲,是慘痛而沉重的。
歷史帶給人們更多的警示,那麼通過電影的記錄,能從中體會到國家的不易,要知疾苦,莫浪費,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的任務是銘記歷史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為未來而努力,勇敢而不怕犧牲,杜絕鋪張浪費,節約現有的能源,知甘苦懂艱辛,不負眾望振興中華。
1942影評(四)
中國軍人在搶難民的逃荒物資,他們的周圍是日本人投下的炸彈。這種畫面讓我們產生了某種主觀上的背離感。我想,這正是馮小剛所要表達的東西。
我們姑且先不討論這部電影的拍攝是否精妙,它能夠以商業類電影的身份上映已為中國電影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通過商業搭台吸引廣大的收視群體,從而拋出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起到思想唱戲的效果。
回過頭我們看電影本身,馮小剛殘酷地拋出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歷史,在敘述這段歷史的同時,他謹慎地沒有露出一絲的個人觀點,用中國知識分子最傳統的思想表達方式在講述一段故事,只負責講清楚,其中是非緣由留給觀影者自己去深思。
在影片中,蔣介石知道河南發生了災荒,但他不敢相信也不願相信事態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直到時代周刊的記者把狗吃人的照片擺在他的面前。在國家內憂外患的危及時刻他不得不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救濟的糧食根本發不到災民的手裡,外戰屢屢失敗,內腐岌岌可危。這表現了在那段特定的歷史大環境下中央政府與地方民生的背離。
老東家在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是吃喝不愁的社會階層,編劇恰恰把這個階層拿出來作代表,描述他在逃荒中被迫與災民患難與共,最終家破人亡淪為真正災民的悲慘經歷。中國的軍隊不去打日本人反而朝自己的災民同胞開槍掃射,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雜亂的社會階層之間在侵略者的戰火下顯得脆弱而模糊,通通變成待死的軀體,這一點極大地突出了災荒的嚴重性以及政府的無能,也順理成章地表現了在大災來臨后社會階層與社會地位及其職能的背離。
老東家的女兒自願賣出自己為家人換糧食,佃戶的媳婦為了保護孩子把自己賣給別戶人家。逃亡的災民最後用最絕望的方式換取生存的權力。我們很難判斷這是生命對情感的踐踏還是情感對生命的負累。河南的災民得了日本人的糧食為日本人工作,這是生命本身自發的求生慾望。作為人,首先要活着,那麼,在生存的面前家與國顯得那麼不堪一擊,即生存本身已經和這個世界斷絕了情感聯繫,由此,淪為單純的生命體征。求生慾望與一切世理邏輯、情感寄託的背離成為了影片最大的背離。
而此番沉重,其歷史背景太過宏大,大到它既有對生存與死亡的思考,也有對政治、民主、人權的討論。賀歲檔期,馮小剛一反常態帶來了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走出影院回到現實的你,是否在猝不及防間經受了這沉重的背離,久久不能消散。
相關範文
- ·1942影評
- ·《穿越1942》觀后感
- ·1942觀后感
- ·1942經典台詞
- ·《1942》觀后感作文600字
- ·1942觀后感300字
- ·電影1942觀后感
- ·記電影《1942》
- ·黑血-----杭錦后旗1942年鼠疫
- ·讀《光榮與夢想》1932~1941年
- ·讀《一個時代的側影—中國1931-1
- ·功夫熊貓2影評
- ·寂靜嶺2影評
- ·四大名捕2影評
- ·美國隊長2影評
- ·愛情公寓2影評
- ·教父2影評
- ·雷神2影評
- ·1949年蔣介石如何驚險撤離大陸
- ·1949年,國民黨在廣州的最後時光
- ·蔣介石1949年下野后的第一次痛哭
- ·1948年上海舞女大暴動
- ·給1994
- ·1949年,蔣介石死裡逃生
- ·“我的1919”觀后感
- ·我的1919觀后感
- ·我的1919觀后感800字
- ·我的1919觀后感1000字
- ·憶草原—4首:《錫林郭勒日落,198
- ·【七律.青春盼黨歸——紀念1993年
- ·獻給“1980~1989”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