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時時刻刻影評(一)
有個女友說她曾經因看了影片《時時刻刻》而抑鬱了好久。的確這部片子能給人壓抑的感覺,三個生活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敏感女人對生活的領悟以及各自的尋覓、掙扎,都彷彿矇著一層死亡的面紗,灰色調子的音樂、語言、畫面……甚至在“我要自己去買花”的引導下,買來的艷麗鮮花也彷彿含着沮喪,花——被很多人拿來形容女人,這部片子里的女人是壓抑沮喪的,所以花也是沮喪的。
相較於女友的觀后壓抑,本人好像有點沒心沒肺,片中自殺的或想自殺的人有好幾個,好像一點也不受影響,總覺得他們終究要死的,死了也許更好。也非常贊同某人的觀點,其觀點大致可以總結為:該片對人物心理的洞察彷彿心理醫生的偏執,觸及到太多病態心理,變態反而等同於常態,選擇死亡的理由如同選擇生存一樣。
不為片中人難過,因為片中弗吉尼亞·伍爾芙說的很有道理:“必須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價值。”弗吉尼亞,這位女性主義的先驅人物在片中還有很多令人嘆服的言論,如“一個人不能靠躲避生活來尋找寧靜”,“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麼,熱愛人生,不管它是什麼。最終要了解它。然後才能放棄。”弗吉妮婭最着名的作品是《一個人的房間》,講的便是女性解放,這也是影片《時時刻刻》的一個隱藏主題。
其實想要欣賞此片,必須先了解一位女性——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歷史上的伍爾芙和她的姐姐范奈莎·伍爾芙都是英國文人圈子布魯姆斯伯利的中心人物,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一說到意識流,似乎暗示着此人的神經敏感脆弱到了一定程度、心靈感受值又頗高,還有些奇特經歷)。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亞出生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門22號,其父是文學家兼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受到父親影響,她的許多作品都與早年經歷有關。她的母親生有3個孩子,繼母生有4個孩子,在這個大家庭里、兩群年齡與性格不合的子女經常發生一些矛盾和衝突。
弗吉尼亞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母親、父親相繼病逝,是她難以承受的打擊,她的小說《達羅威夫人》充滿了對病態幻覺的真實而生動的描繪。她和倫納德·伍爾芙(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婚姻,使她的生活與文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若無倫納德的幫助與支持,她或許成不了偉大的作家。少女時期遭受過的精神創傷(同父異母的兄長姦淫過她),使弗吉尼亞在成人後非常厭棄甚至拒絕性生活,並有不可抑止的同性戀傾向,更不願生兒育女。丈夫尊重她的意願,和她保持着沒有性愛的夫妻關係。
弗吉尼亞把藝術看得高於一切,每完成一部作品她便會出現一些病兆,性格多變的她內心非常痛苦、飽受煎熬。當然,飽受煎熬的也有她的丈夫——那個十分珍惜她的男人。弗吉尼亞患病期間,丈夫對她體貼入微。然而,1941年3月28日,再也無法承受壓力、嚴重抑鬱症患者弗吉尼亞還是寫了遺書,投河自殺。
影片將弗吉尼亞、勞拉(朱麗安·摩爾扮演)、克莉莎(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這三個聰明靈氣且容易走偏的女人的心路歷程進行了剖析,講述的是女性的自我認知。其中,勞拉選擇了離開而非自殺,她擺脫了弗吉尼亞的《達羅威夫人》中自殺傾向帶給她的影響,從而獲得了更遠一層的感知。這也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
片中,弗吉尼亞對來訪的畫家姐姐范奈莎說:“我可能要殺掉我書中的主人公。”是的,她沒殺掉曾經的達羅威夫人勞拉、現代紐約的達羅威夫人克莉莎,她殺掉了勞拉的兒子、克莉莎的前男友理查德。弗吉尼亞說過——死的應該是那個詩人,理查德恰好是個詩人。
時時刻刻影評(二)
Virginia Woolf 一個擁有美麗名字的美麗女子。上大學時,跟風看過《牆上的斑點》,曾經嘗試YY,去引發小說中所描述的那一系列幻覺和遐想。但,無恥地失敗了。因此對喜歡她的好友嗤之以鼻,轉而繼續投入到阿婆的世界里。
《時時刻刻》讓我重新認識了Woolf,被這麼多人喜歡着的她,其實是有着別樣的魅力的,這種魅力大多不是來自作品。現世大部分人是通過昆汀 貝爾的《伍爾夫傳》,來對她膜拜的。在這本傳記里,伍爾夫擁有超凡的容顏和脫俗的才情。她駕馭着身邊所有的人,是圈裡不爭的“皇后”,男人女人都為她的才貌着迷,而她卻再一再二再三地堅持獨行。她擁有偉大的靈魂,因此必然“雌雄同體”,一段無性婚姻,讓她只一人就承襲了人類從長臂猿那裡傳承下來的家庭DNA。最後她清醒決然地解脫,更是為自己多彩的一生刻上了高雅神秘的符號。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能從她身上,看到部分的自己。在我看來,Woolf真的是個自戀達人,她習慣享受他人的崇拜和喜愛,習慣得都自然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她,敏感而自負,我猜從小到大,只要她想,應該是很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歡的。就這樣的一個人,她怎麼會專心致志地去愛上某一個人呢,她必定是且行且愛,且愛且行的。
而被愛包圍的同時,嫉妒和仇恨也必然如影隨行,那麼Woolf,在這種氛圍里,變得有點多疑和小心、尖酸和刻薄、離經和叛道,也就無傷大雅了。她無疑是個稱職的演員,一邊恥笑他人不可名狀的愚蠢,一邊又就着迎合的話題取悅他人。這種內外不一致的張力,肯定把她折磨得夠嗆,畢竟她生活在上個世紀,心情鬱悶時,頂多大着舌頭八個卦,還不能披着馬甲上各個論壇開天闢地地罵,也不能註冊百八十個圍脖天天織。她的生活,就這麼個圈子,禁錮着她,無法自由,直到無法呼吸。
雖然頂着二十世紀女性主義先鋒的名號,但我總感覺Woolf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女權,她只是太細膩又太聰慧,因為倫納德,她成了既幸運又不幸的女人,深陷泥淖。她真正離世時,業已接近60,容貌和才情都已耗盡,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儘管《時時刻刻》里是一個PS過的Woolf,但我仍願意相信,她就是那個在美麗的清晨,為了自由而離去的人。她留下了Mrs. Dalloway,隔着時空,引領着看到她的人,或獨立或離開。
時時刻刻影評(三)
“美麗的演出,極度關注生活的導演,《時時刻刻》從開始到結束,都緊緊抓住你的心,讓你的眼睛須臾不離銀幕,這是一件藝術品”。
着名電影雜誌《美國影評人》在評價此片時如此說到。
我之所以在文章開頭拾人牙慧,是因為它確確實實道出了我觀影完后最強烈的感受:它捕捉的是三個女人的感情故事,在那三個不同的世界里他們的際遇不同卻又彼此聯繫,有着自己各式各樣的情感糾葛,糾葛中摻滿了存在於女人情感世界里獨有的細膩、柔弱、敏感,這種ll低語是如此的含蓄而濃烈,快要溢出一般,但是導演在處理時並未就此屈服於題材本身的沉悶乏味(對於非文藝黨來說),而是延續了自己一貫的“低調攝入,高調攝出”的風格,史蒂芬戴德利擅長刻畫沉重深刻的題材,卻往往又能開闢出區別於“視覺拉人”別具一格的精彩絕倫的路線,比如反思二戰的宏大巨制《朗讀者》。就這部影片來說,我想大概離不開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演技——入木三分,驚艷無痕
儘管《時時刻刻》里的每個角色戲份都是片段式的,她們都被掐掉了頭,這表現在它並未對每個主人公的背景有所交待,特別是每一種情感和每一個舉動的來龍去脈,這一切疑問如果拋給觀眾的話勢必讓人不再有耐心看完,沒有一個人會對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未給自己激起任何漣漪的人給予過多關注,當然這一成功離不開如影片女主角情感一樣精緻雕琢的劇本,但演員就此面臨了挑戰,她們需用自己的風格去詮釋角色謎一般的內心,同時這個風格也是捉摸不透的,換句話說,她們需要對付的是一個從不按套路出牌的陌生人,角色的情感無法捉摸卻需要能引起觀眾共鳴,就拿妮可基德曼飾演的弗吉尼亞伍爾芙來說,伍爾芙是一個痴迷於自己世界的意識流小說家,她的成就來源於她精神上的意識流,或者說並非是她的小說成就了她的精神意識流,而是她的意識流成就了她的小說,她本該就是如此一個人,像他的文字一樣,漫無邊際、無法捉摸,又不受控制,她的過於敏感和過於脆弱以及對於某一件事她更執着於想象、添加或是刪除,而非去認識賦予了她這一點與眾不同,放在這部女權主義影片下,導演又為她的性格賦予了更多命題:反叛、抗拒和嚮往自由,最終基德曼為我們塑造了如此一個伍爾芙(很明顯為此她墊了鼻子),她擁有許多常人無法理解的想法,習慣將手插在睡衣口袋裡,與惡仆對話更像是在喃喃自語,她的腦子不停地想着東西,想象或是聯想,她做的所有都在為她的小說服務,為她腦中的另一個世界服務,甚至她的自殺也是為了給小說一個完美的結尾。我想到在《貝拉的魔法》里,摩根弗里曼飾演的西部小說家為他最引以為豪的一部小說里留了一頁空白給他自己,我想伍爾芙同樣也需要在《戴洛維夫人》里留一頁給她自己,給她的另一個世界。同樣的,朱麗安摩爾的角色不敢面對自己的過去,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角色不敢面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這三個演員都實現了對角色最極度的詮釋,她們將角色拉到了我們的眼前,甚至會使我們懷疑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這樣奇怪的人。
敘事——三個女人一台戲
影片也可看作是并行敘事法的典型教材,三個故事彼此主旨和情感聯繫緊密,為我們刻畫了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這三個女主人公有踐行自由的,有放棄自由的,為愛情或是其它東西,還有從不敢思考自由的,最後有以自殺的方式來宣洩自己對自由渴望的,也有以出逃來宣洩這種渴望的,還有一個女人很幸運,有許多真正愛自己的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罷;另一點聯繫則是建立在各種象徵符號的遙相呼應之上,比如擊碎蛋殼,還包括場景切換之間的物體對照,有鏡子,還有移動的花瓶等。總之故事有條不紊,一同發展、一同高潮,最終走向了這三個女人相同命運的不同歸宿。
主旨——時時刻刻
這是一部女權主義電影,女權主義思潮來自於二戰結束時期,大量男兵從戰場撤離回國,這意味着大量的女人需從工作崗位退居家庭二線,在這種情況下,女人們揭竿而起,掀起遊行活動,要求不被男人取代。所以對於一部女權主義電影,逃不開兩個主題,即關於女人的思想解放和獨立自主。《時時刻刻》告訴我們的是去勇敢面對生活的時時刻刻,而非各種逃避,但這裡更符合其女性主義題材身份的還是關於影片中女主人公的獨立自主和思想解放。伍爾芙將自己安置於她腦中的另一個世界,與她丈夫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於是她丈夫以愛之名限制她的飲食起居,包括頭腦,以致於她渴望逃離大院、奔向倫敦,逃離不成,唯有一死以求在丈夫的愛和對自己的背叛之間找尋平衡。第二個女人同樣也是在尋找這種平衡,只不過她放棄了自殺為了保全自己作為一個女人最後一絲的傳統道德意識——保留腹中胎兒,最後在盡了一個女人該有的職責之後,背家棄子而去;第三個女人也是因為一個男人放棄了自己的自由,她因為愛情被牢牢限制在這個奄奄一息男人的身旁,幸運的是,這個奄奄一息的男人擁有一個詩人般睿智而感性的性格,孤注一擲,一死以求全,為這個愛情畫上完美的句號,不管是對於這個男人的一輩子而言,還是對那個女人的小半輩子而言。所以,在我看來,《時時刻刻》講的是面對生活的時時刻刻,它告訴了你即使是同樣的生活,也會有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你的面對方式。
這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如出一轍,它講的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道理,但用的並非一個平常的載體,就像影片中三個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女人一樣。
相關範文
- ·時時刻刻默記
- ·心田不忘朝朝耕——愛心切記時時釀
- ·故鄉若明月,時時縈我心
- ·三時時光
- ·一個感動的時刻…
- ·面試時刻薪酬要怎麼說
- ·艱難時刻要鼓氣讀後感
- ·時刻牢記宗旨做廉潔從政的實踐者和帶頭
- ·殺戮時刻觀后感
- ·閃亮的時刻讀後感
- ·最後的時刻教學反思
- ·讀艱難時刻要鼓氣有感
- ·對口快板時刻繃緊安全弦
- ·安全時刻在心中(運輸部門安全月總結)
- ·黨員民警的先進性最關鍵取決於危難時刻
- ·等我死亡的時刻
- ·心跳加速的時刻
- ·非心、情時刻
- ·這一時刻,我與你相遇
- ·記憶定格在那個悲傷的時刻
- ·夢醒的時刻是死亡的到來
- ·佳節時刻倍思親
- ·青春,最接近完美的時刻
- ·一籌莫展的時刻
- ·獨自漂浪的青春時刻
- ·關鍵時刻望長城
- ·感恩時刻,那些永不止息的愛
- ·人生最快樂的時刻
- ·等到櫻花散落的時刻
- ·夕陽欲墜的時刻
- ·輕鬆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