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逃離德黑蘭觀后感

逃離德黑蘭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逃離德黑蘭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逃離德黑蘭觀后感(一)

  這部電影是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家中閑得無事,於是懷着敬意與期待,下載了這部兩個小時的電影。能擊敗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斯皮爾伯格的《林肯》,想必是一步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極高的作品。看這樣預期的電影,對於我來說是得做足準備的,必須暫時拋下雜念,全情投入,以防漏掉一絲線索,或錯過一次震撼。

  看完了影片,我想說的卻與之內容無關。我很好奇地百度了一下,試圖確定這部影片獲獎的緣由,看我的想法會不會有幸與事實不謀而合。

  這是一部標準的美國愛國主義題材和個人英雄主義題材影片。身為美國人,看完應該會有大快人心的舒坦。

  美國好萊塢發達的電影工業總是能生產出這樣製作精良的電影,每年位於南加州的這條電影產業流水線源源不斷的產出優質作品,供應全球。《逃離德黑蘭》當然也是其中的一部。

  整部影片在講述一件真實的歷史事件的同時,運用成熟的敘事風格、巧妙的攝影技巧,以及飽滿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其在充分反映人物內心活動,取得與觀影者連線的同時,又不乏娛樂性。無論是追求精彩刺激、懸念迭生的普通觀眾,還是追求人物心靈活動變化體驗的文藝觀眾,都可以從中有所收穫。

  但欲拿此片來角逐奧斯卡,從電影本質來講,最多給他一個安慰獎便不能再多了,它真正是第二梯隊的參賽選手了。

  《逃離德黑蘭》就是這樣一部被其他更為複雜因素影響了的電影,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拆彈部隊》,和這部一樣,同樣因為一個因素而備受爭議——政治。

  如今,凡事和政治沾上邊的東西,總是爭議不斷。奧運會沾上政治,玷污了偉大的奧林匹亞精神;諾貝爾獎沾上政治,違背了逝去先人的初衷。可政治就像是咱們這揮之不去的霧霾天氣,雖然人人慾避之,但你就生活在其中,怎麼能避開呢。

  大家都知道美伊關係,地球本是一家親,不承認美國大哥的世界警察身份,無視地球領導的指點。大哥當然不高興了,不管什麼方法,定要制裁叛逆的伊朗小兄弟。開了這麼多國際會議,討論了無數套制裁方案,發表了一篇又一篇嚴正聲明。可哪知伊朗這廝不吃軟不吃硬,任憑你四處堵截、拉幫結夥將我孤立,我仍紋絲不動,照樣研究我的核武器。

  這樣那樣方法不行,還有一種武器叫文化武器。美國得利於經濟領先全球的基礎,文化實力也大步超前。經濟發達帶來的文化需求,促成了華爾街大把大把鈔票從美國東部轉移到西海岸,造就了好萊塢電影工業帝國。這個帝國經過幾十年的磨練,製造的電影已經走遍世界,憑藉其精緻的製作折服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這樣的文化價值觀輸出是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國家無法阻擋的,像朝鮮那樣使用愚民政策是行不通的,要發展經濟必須開放國家,但瀛弱的電影工業根本不可能抵擋強大的好萊塢電影。

  《逃離德黑蘭》簡直就是為了這個時刻而誕生的,這樣一部宣揚美國國家精神,而又使伊朗形象受損的影片。如果還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那美國大哥豈不美滋滋了。在頒獎典禮上,美國第一夫人遠程視頻為之頒獎,這一舉動更是讓人不得不思考其中的政治因素幾何。

  電影的本質從來沒人說清楚,但它至少是一門藝術,是高科技與文化內涵相結合的現代藝術。它是人類心靈的窗戶,是懸崖峭壁上的一朵玫瑰,是烈烈沙漠中的一潭清泉。給我們心靈的共鳴,視覺上的震撼,精神上的補給。這樣一項純美的藝術,着實不該和政治扯在一起,更不應該淪為一種政治工具。

  逃離華盛頓,逃離政治。才能回歸電影的本質。

  逃離德黑蘭觀后感(二)

  《逃離德黑蘭》講述了1979年 美國CIA特工托尼·門德茲假借拍電影選外場為掩護,解救六名美國使館人員逃離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故事。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就算是直接引用,不加電影的修飾也會是個好劇本。看了下該電影在各大電影網站上的評分,排名中上,還是比較客觀合理的。

  從我的角度來講,我個人認為電影拍的有些對不起這麼好的故事了,不過也算是一部讓人過目難忘的好片,畢竟如此精彩的劇情擺在那裡。

  電影的主題還是介紹美國電影標準性的個人英雄主義和責任意識。其中一幕讓人印象深刻。當解救任務完成準備工作,將要開始實施的時候,白宮害怕無法承受任務失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決定取消解救計劃,通知門德茲計劃取消,自行撤退。這是的他實也對解救計劃沒有十足的把握,也害怕任務失敗命喪黃泉,不能和深愛的妻子、兒子團聚。他完全可以服從組織命令,得以自保。但是作為一名特工,不能不拋下六名同胞見死不救。拯救才是他的使命。

  而電影劇情方面,為了加強緊張感和衝擊力,有些劇情做的過頭了,甚至牽強。一是這麼緊張的環境里,在市場和商家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機場的巧合太多。從機票預訂,電話確認,移民官審查,再到最後一刻登機,登機時身份暴露,起飛時被武裝人員阻攔。太多的巧合湊在一起便顯得太刻意了,缺乏真實感。

  還有行動前夜六名大使館工作人員聽歌喝酒的行為我不能理解。生死攸關時刻,有幾人能從容應對。我覺得放置些面面相覷,相互依偎、擁抱、鼓勵,或是通過時鐘特寫來反映心理煎熬,時間漫長的鏡頭更加真實感人。

  當然有假的一面,也有真實的一面。飛離伊朗領空時一行人的笑容,眼淚和那雙緊握在一起的手,CIA工作人員的歡呼與擁抱自然再真是不過。

  整部影片我最喜歡的還是對主角,這個特工人物的塑造。個子不高,不算強壯,沒有出色的身手,風流的造型,更沒有什麼豪車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低調沉穩,臨危不亂的性格,那不言而喻的父愛和特工責任的擔當。

  到片尾,他都沒有出名,甚至沒有人知道他的努力和奉獻才是整個解救活動的核心。當他被授予勳章卻不能與其他人分享,尤其不能告訴自己兒子父親的作為時臉上流露出的失望讓人看得心酸。不過這才算是真正的特工,默默奉獻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影片結束的最後一刻總統的錄音,算是給影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求同存異——《逃離德黑蘭》觀后感(三)

  據說電影《逃離德黑蘭》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也有評論其與史實不符的聲音。看完這部電影的夜裡,我在網上看了一些評論后,做了一個夢。

  夢中的內容是兩份聲明,一份來自某國官方:

  電影《逃離德黑蘭》 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最佳影片等獎項,說明了其具有一定認可度和將繼續擴大的影響力。不可否認,該電影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但其所涉及本國人民和歷史的部分內容,與我們所認定的事實有所差異,其中存在的差異,甚至有性質上的區別,為此,謹代表本國民眾,作此聲明:

  本國人民,亦如世界絕大多數人民一樣,有過榮耀的歷史,也有過羞辱的記憶,過去的種種,一直是我們持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動力。相比以前怎樣,更重要的是現在是怎樣!過往的一切,甚至他國人民過往的一切,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或鞭策我們的教訓。所以,對於影片《逃離德黑蘭》里記錄的有違人性和文明的內容,雖然我們不認為它是事實,但亦將其做為教訓來對待。我們不希望以前發生過,更不希望現在和以後會發生。為此,我們向該影片相關人員致謝!除了他們給予我們警惕之外,影片所弘揚人性和文明的光輝,亦是我們所認同和追求的,影片裡面管家小姑娘所表現出來的品格,亦是我們人民與生具有的。也許曾被蒙蔽,但不會一直被蒙蔽。希望我們的這次聲明,能讓大眾感受到同樣的品格。也歡迎大家到我們國家做客,親身體會一下或許與影片不一樣的中東世界。

  感謝《逃離德黑蘭》帶來這次讓我們展現的機會,相信我們這次表現亦如以後,不負真主所願!

  如主所願,願平和與你我同在!

  另一份聲明是電影製作公司後來添加,放在了影片播放的前面:

  本影片主要根據某雜誌文章改編,在完成的背後,我們盡量搜集相關素材,來保證其真實性。但歷史難以還原,我們難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失誤。而且歷史不代表現在。在此,為因本片受到感情傷害的國家與人民致於歉意。

  此電影,謹向所有為人性,為文明付出過和不斷追求文明和光輝人性的人們致敬!

您正在瀏覽: 逃離德黑蘭觀后感
網友評論
逃離德黑蘭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