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甲午大海戰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1894甲午大海戰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失敗更需值得銘記——《1894甲午大海戰觀后感》
這篇影評應該是在6號那天就該發的,但是因為當時沒寫完周末兩天又在外,後來又一再去觀影,一再補充修改,於是一直拖到現在才發。看到有那麼多珠玉在前,自己發時總是很緊張。
我也不知道該為這篇文取什麼題目為好,就像我現在的心情是五味雜陳。甲午戰爭,這段歷史從小到大一直是內心的一道傷痕,每每讀起那段歷史,都會心痛。正如影片里反覆所說的那句台詞“世界上每一次大海戰,都將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甲午大海戰,也改變了中國與日本這兩個國家的命運。一個是走向更深層的衰敗,一個走向更進一步的擴張。
昨日朋友問我,你為何要如此執着得反覆去電影院里看這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呢?我說,因為我們不僅需要記住勝利,更需要失敗。勝利固然可貴,然而失敗更需要我們引以為戒。甲午之戰,是中國的一場慘敗,為何失敗?這個問題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探討的問題,而這也是這部電影的核心。這是一部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看得電影。確實他不如其他片子那麼具有娛樂性,那樣能讓人開懷大笑或者說充滿獵奇心態,甚至說這部片子是明確可以用許多人都不喜歡的“主旋律”這個頭銜來標註的,但是這不妨礙我對這部電影的讚賞,甚至可以說是熱愛。
現在的電影多的是用“視覺效果”來吸引人的片子,可是缺少這種表現民族血性三觀端正的片子。電影,不僅僅是需要娛樂,更需要的是精神和靈魂的洗滌。需要下里巴人,更需要陽春白雪。而這部片子便是這樣一部質樸可有滿懷真誠之心的作品。
電影的開篇是從洋務運動的興起開始的,洋務運動,似乎為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活力,而北洋水師應該是洋務運動中着重打造的。當看到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們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時,看到少年的鄧世昌引用彼得大帝那句“凡是只有陸軍的統治者只能算有一隻手,而同時還有海軍的統治者才算是雙手俱全”名言時,看到這批少年將要遠渡重洋,到西方去留學學習臨別之際送給鄧世昌一張合影,並且在登上游輪后,少年們集體向即將遠離的故鄉跪下時,我也和他們一樣滿懷豪情,熱淚盈眶。經不住想背起梁啟超先生所寫的那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當這些留洋學生遠赴重洋終於學成歸國,可以報效國家時,我想他們一定是滿腔熱血的。所以,開着從英國定製的最新的戰艦歸來時,即使是當時的清朝又再一次遭受了敗仗,可是誰都沒絕望。那句“我們的大鐵船來了”可以說是一種內心深處最樸實真實的反應。片中有個鏡頭讓我特別熱血沸騰,就是李鴻章檢閱這些軍官們時,軍官們一個個亮劍步出隊伍高聲說出自己的名字與畢業院校。這個場景彷彿令我也身臨其境,穿過百年的滄桑也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北洋水師初初建成的精氣神。
那種如朝陽初升的澎湃之氣,令我不禁感慨若是這支海軍隊伍能一直保持着這種氣勢,那該多好啊,那是多麽銳不可當呀。可是,歷史沒有如果。
那段慘烈的、悲壯的、憋屈的、充滿無奈的歷史終究是上演了。其實以我這種外行人來說,拋開粉絲的身份來說,海戰的畫面還是相當震撼相當不錯的。雖然畫面樸實(給人一種很原始的畫面感)但是這樣更顯出一種真實之感。加上激昂深沉的背景音樂,讓人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即使是知道這場戰爭的結局,即使知道是失敗,可是依然感到非常緊張,依然抱着期望。想即使是可以打沉一艘敵艦也是光榮的。可是,北洋水師因為資金不足年久失修炮彈裝備也不夠,打出來的炮都是啞炮。用的都是教練彈。每次觀影都會想,如果當年北洋海軍裝備精良,彈藥充足,歷史就該改寫了吧。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每每看到這場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海戰時,都會不僅僅是悲痛,更是憤怒!我好恨!痛恨清王朝的貪污腐敗,痛恨慈禧為了一己之私而毀掉了整個國家,痛恨當權者孱弱無能,痛恨指揮者紙上談兵戰略失策。但是還是最想感嘆腐敗亡國,腐敗亡國啊!這一天,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這是一部群戲,英雄不止是鄧世昌一個人。鄧世昌當然是其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的。當鄧世昌命令將士們掛衝鋒旗,全力向吉野號衝去時,那種決絕之情,讓人心生敬畏。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鄧世昌如是,劉步蟾他們亦如是,他們用生命闡述了“艦與人共存亡”這句話的含義!其實他們終其一生都沒背叛當初遠渡重洋時“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這段誓言。也許這就是一種傳承,正因為有這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的傳承,我們這個民族才會歷經磨難卻生生不息。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鄧世昌和劉步蟾們又何不是這樣的中國脊樑呢!
可是反觀現在,這樣的人今天已經很少很少了。而我們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掙很多很多的錢”當作理想的孩子們;是卑躬屈膝、恭迎拍馬的官員;是留在國外永不還鄉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淚;是“真小人”成為明星,大丈夫成為笑柄;是“仁義道德”成為“迂腐”的代言詞;是人們都患上了“社交強迫症”,擁有一大堆“朋友”,卻遺忘了“知己”的含義;我們聽不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正氣;有種叫做“人格魅力”的東西,正在離我們遠去。有種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氣,逐漸抽離我們的軀體。
而這部電影,正可以讓人們振奮的同時也讓人們深刻得反思。讓我們從歷史中得以反思,反思歷史,也是在反思自己。我們雖沒有“兼濟天下”的能力,卻是能做到“獨善其身”。或許,導演也正是如此意圖吧。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些小毛病,可是瑕不掩瑜。最大的問題還是電影的剪輯,感覺導演有太多內容觀點細節想要表達,成片上有些詳略失當,所謂“芝蘭當道,不得不除”,如果適當刪掉一些尤其是敘述人的鏡頭和觀點,整個片子的流暢度會更好。
總之,失敗也是我們所需銘記的,它與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想到,如今中國四周的形勢,中日與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領海問題上的爭端,我們更需要銘記百年前這場慘痛的失敗,知恥而近乎勇。當年,丟掉領土或許可以說是國勢衰微,國家落後。而現在,絕對不容許當年甲午喪權辱國的重現。沒有一寸領土,一里領海領空是浪費的,都是值得誓死捍衛和珍惜的。
我雖不是好戰者,可是我也知一味地求和,猶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若現在再失寸土,我們又有何顏面面對那些為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呢!
相關範文
- ·1894甲午大海戰觀后感
-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2篇
-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800字
-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1000字
-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範文
-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
- ·黨校學習影片觀后感:《甲午大海戰》觀
-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
-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500字
- ·觀《甲午大海戰》有感
- ·公交車見聞··&
- ·尋你,不見··&
- ·家鄉糰子··
- ·情深深··
- ·那年,那日··&
- ·甲午海戰觀后感
- ·再見··
- ·多年後··
- ·小時代說··
- ·如果有個人··&
- ·《關於愛情··&
- ·尋···
- ·鳴梁海戰觀后感:如此血海深仇,如何是
- ·甲午甲午觀后感
- ·紀錄片甲午甲午觀后感
- ·甲午甲午觀后感600字
- ·甲午海戰讀後感
- ·醉蓬萊.甲午海戰120周年紀念
- ·青玉案(甲午海戰之祭詞)
- ·等待··
- ·人民英模之189 彭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