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古詩小學語文《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四組“快樂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着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註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學生遠,當然的情境也難能把握,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我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讓學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蟬,體會那種妙趣……於是,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真正達到了物我一體,為更好地學文打基礎。

  針對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本課教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前幾組的教學中已積累了很多學習生字的方法,針對本課生字少的情況,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教認字方法,也可以在學習古詩時糾正個別發音強化認字,了解詩意的過程中學會組詞,學會詞語的靈活運用,積累語言。

  2、古詩教學學生畢竟見得少,所以學習一首古詩時要從朗讀、背誦、領會詩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以此拓展開,學習更多的古代詩詞。

  篇二: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當我再重新審視古詩《所見》的教學時,心中有了許多的想法。

  這是一首充滿了童趣的古詩。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古詩還是初步接觸。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見》這首詩包含的教學內容比較多,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牧童“意欲捕鳴蟬”的情趣,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那麼,怎樣把這麼多的學習內容融於一節課中,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呢?

  我把這節課分成了四大塊:生字教學,朗讀教學,詩意感悟,拓展學習。但這四大塊並不是獨立成塊的,而是互相融匯,只不過有時是突出了生字的認讀,有時是突出了朗讀的感悟,有時突出了對詩意的理解,有時又注重了拓展學習。

  當然,古詩教學重點在於朗讀。整節課中“讀”應當占較大的比重,更應該體現出讀的層次性,讀的有所收穫。首先讓學生初讀,要求大聲朗讀,讀准讀通。糾正字音后,讀正確。第二步聽老師配樂范讀,讓學生初步感悟,粗知詩意。第三步自由朗讀,指導劃出節奏及韻律,讀出語感。第四步的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畫面,讀出夏天的有趣,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讀的方式也可多樣化,如齊讀,指名讀,配樂讀等,適當讓學生互相點評,學生將讀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詩意,是我的最大啟發。這首詩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鳴蟬”的情趣,我認為可以扣住“歌聲振林樾”的“振”字進行理解,為什麼牧童歌聲響亮?(因為牧童高興、活潑可愛。)那為什麼又“忽然閉口立”呢?(因為牧童要捉知了,怕驚嚇了知了。)一幅天真可愛的牧童捕蟬圖就展示在了學生眼前。

  古詩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課前導入中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創設了學古詩的意境;在學完《所見》后,又展示了課外的一首描寫小孩童趣的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加深感悟童趣;課外又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描寫童趣的古詩,學習積累古詩。這樣就不是為了教古詩而學古詩,舉一反三,充分體現了大語文觀。

  篇三: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所見》是一首充滿了童趣的古詩。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古詩還是初步接觸。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學這一課的重點及難點是:通過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詩中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着捕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註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是這樣做的: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課文插圖,把學生帶到綠色的樹林中,林蔭小道上,牧童和黃牛是那樣的充滿田園的氣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綠和泥土的芬芳,學生的情緒瞬間萌動起來。

  2、藉助錄音帶,播放《快樂的小牧童》,在悠揚的笛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緩緩走來,一下子讓學生融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

  3、與此同時,我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走在這林蔭小道,你彷彿聽見什麼?很多學生一下子就說,聽到了牧童的歌聲,還有的說聽到知了的叫聲。我繼續追問,還有耳朵靈敏的同學還聽到什麼?學生們楞了一會兒,馬上就有人回答說,聽到了黃牛的叫聲,風吹過樹林的沙沙聲,甚至還有的學生說聽見山澗溪流的嘩嘩聲。他們在自己繪聲繪色的描述中來到了詩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騎牛,玩耍。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只有通過反覆朗讀、吟誦,才能完成對它的全方位理解體會。在本課教學中,對於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通過集體吟誦,男女聲吟誦,師生吟誦,分組吟誦,表演吟誦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反覆迴環吟誦中,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蟬又生怕嚇跑蟬兒的憂慮以及“忽然閉口立”的機靈;在吟誦中,孩子們將自己化為牧童,真真切切地領會了農村孩子鄉間生活的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中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領悟詩意。教學中作為教師稍作點拔,旨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您正在瀏覽: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