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思品教學反思案例

思品教學反思案例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思品教學反思案例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思品教學反思案例

  這份試卷對基礎考查較多,涉及到教學各個方面,難度不大,但緊扣課本,從反饋看,學生掌握情況各不相同,這一部分很好地反映了學生的基本功狀況,便於以後教學的針對性。

  在閱讀方面,學生理解上沒有大的困難,但做題時方法需要指導,特別是扣准中心把握主旨一類題。

  教學反思

  1、由於剛接收這兩個班級,在師生磨合上需要些時間,初一至初二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一個轉變,因此教師開始把重點放在創建師生配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上,在經過兩個月後已初見成效,師生間溝通也呈良好狀態。

  2、兩個班學生基礎都較薄弱,平時不太注意書本,很多人沒有養成複習的好習慣,且對基礎的字詞,課文的默寫較輕視,這在平時的聽寫、測試中有明顯表現,針對這一狀況,教師格外注重默寫等基本功,但目前為止,成效不十分理想,必須繼續強化。

  3、要重視筆記,由於是實驗班,課堂效率還是較高的,但學生不太重視筆記,或是只抄板書,或是記錄零散,回家后更不複習,以至講過的內容無法掌握,以後需對記好課堂筆記做適當指導,並不定期檢查記錄及掌握情況。

  4、加強閱讀訓練,拓展學生思維,充分利用學生現有資源,以課內集體精講,課外自主練習結合的方式,完成一批優秀閱讀的訓練,題在精,不貴多,但矛盾是學生課外沒時間做語文題。

  5、強化作文訓練,把這作為以後教學的一個重點,上半學期由於幾次徵文活動,正常的作文教學受到一定影響,因此講評的機會較少,但通過考前個別指導看,還是很有幫助的。

  6、要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可以使有些工作落到實處。作為中途接班的教師,也格外需要家長的配合。

  篇二:思品教學反思案例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當外部的教育因素觸及學生內在的精神需求時,才能使受教育者處於一種積極的接受狀態,從而產生良性的內化過程。中學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中學生有着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誼、求有價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師若能走進學生生活,立足於學生實際需求教學,讓學生“披文以入情”,思品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就能得到有效統一。

  案例(一):

  我在八年級思想品德課下冊《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教學時,先在課前對學生的消費行為、消費權益、消費心理、消費維權作一簡單的調查(問卷形式),然後根據問卷所反映的學生的心理需求,圍繞所學的消費者享有的權利精心設計了一個知識搶答活動,搶答題目的設計確保大多數學生都懂得回答。課堂中搶答的時候出現了爭先恐後的景象,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對於得分高的同學我給予其“獎品”,但這些“獎品”都是一些假冒、劣質或者過期的產品。學生領到“獎品”后非常開心,馬上就動手“探究”這些“獎品”,很快就有學生大呼“這東西質量怎麼這麼差!老師你被坑了,這是假冒的次品啊!”“老師這東西是過期的,怎麼能吃啊!”。“啊?那我的什麼權益被侵害了?”順着學生的驚呼我故作驚訝狀。學生回答:“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那我該怎麼辦呢?”我接着問學生。學生馬上議論開來,在學生的議論當中我列出三種維權的方式請學生幫我選擇,學生都懂得回答應依法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課教學的內容,而且也促使學生產生了想要學習、了解“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途徑”這一新知識的需求。

  案例(一)分析與反思:了解、關愛學生生活,“披文入情”之需。

  學生生活中蘊藏着巨大的教育資源,教師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之前,都仔細思考一下“學生在有關本節課的學習方面,已經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作為教學的鋪墊?”為了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可以通過課間談心、座談會、民意調查、QQ聊天、互發Email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精神需求。這樣在教學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因勢利導,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願學”。本案例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學生自主地探究發現引出課堂教學。而且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之下,學生的心態很自由、放鬆,不知不覺之中就實現了“披文入情”。這種自由開放的心態更有利於學生主動投入和積極思維,更容易使學生將精力集中到學習上,從而實現思品課教學“學文、明理、導行”的三維目標。

  案例(二):

  我在八年級思想品德課上冊《男生、女生》的教學時,設計了歌詞的欣賞與改編這一活動,在音樂的選擇上,選擇了一些學生喜歡聽、喜歡唱、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如《第一時間》、《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我是女生》《女孩的心思你別猜》等等,欣賞完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其中的一首作為改編的歌曲,要求角色變換,從另一性別角度改編歌曲。比如:把“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改成“對面的男孩看過來”,把“女孩的心思你別猜”改成“男孩的心思你別猜”等,然後根據男女生的差異寫出相應的後續內容。教室立即有如炸開了鍋,學生討論改編歌曲的興緻極高,而且有些同學邊改編邊哼唱,儼然變成了一個個創作型歌手,改編完後由學生推選代表把本組的作品吟唱一遍。這樣的活動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品嘗到了獲得認可的成就感和喜悅感,教學目標也在學生的創作交流中得到了實現。

  案例(二)分析與反思:體驗、感受學生生活,“披文入情”在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於“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創造的歡樂”,而學生對思品課興趣不高已成為提高思品課教學實效的主要障礙。因此,思品教師更應重視學生的興趣,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思品教師深入學生生活,弄清學生對什麼感興趣,找到與學生的“共同語言”,讓學生在教學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和課堂的樂趣,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讓學生“樂學”。本案例就是利用學生喜歡貼近他們生活、年齡特點的流行音樂這一興趣點,為學生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讓他們在這舞台上充分合作、交流,盡顯自我。教學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創造了讓學生表現的機會,把道德教育寓於趣味的活動之中,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智慧的潛能,喚醒學生創造的天性。從中教師也會為學生身上蘊藏着的巨大潛能而深深折服!

  案例(三):

  我在八年級思想品德課上冊《禮儀展風采》的教學時沒有依據教材的內容安排教學,而是把禮儀分成讚賞篇、警醒篇、民族傳統篇、反思行動篇四個篇章,由學生自由選擇小組成員組成“禮儀行動小組”,每一小組任選其中的一個篇章,通過調查、訪問、觀察、上網搜尋等方式了解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社交禮儀狀況。學生把自己小組的成果有的製作成一段禮儀廣告,有的製作成手抄報,有的製作成漫畫小人書,有的製作成精美的像冊,還有的乾脆在班裡出了一期黑板報進行宣傳,這種與現實生活的“零距離”接觸,不僅使學生的整理資料、動手製作、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還使學生真正理解了禮儀的重要性,認識到社交中的優雅禮儀應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更使學生懂得反思自己以前的行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缺點。引導他們在以後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自覺地落實一些基本的禮儀。

  案例(三)分析與反思:深入發掘社會生活,“披文入情”求用。

  盧梭說過:“現實的動力才是最大的動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穩又遠的唯一動力。”實踐性是思想品德課的最大特點之一,這就要求提高思品課的課程實用價值,教師應把思品課教學放到一個大的社會環境下進行,使學生的學習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學有所用”。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於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室的空間是有限的,教材僅僅是一個載體,教師要用“活”並超越教材,尤其需要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社會生活賦予了思品教學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使教學精彩紛呈,生機盎然;同時也是思品教學最大的動力。所以教師要善於發掘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聽、多看、多記,從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捕捉豐富而新鮮的教學素材為思品課教學塗上“七色彩虹”。教師只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才能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才能引導學生養成參與實踐,走向社會,在實踐中鍛煉,在生活中覓道理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會學”。本案例就是讓學生走向社會,參與實踐,在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達到思品課教學的明理、導行之目標。

  中學思品課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思品課教學與其它學科知識的傳授不同,學生學習的主要不是客體化的知識體系,更多的是充滿主體選擇的觀念體系,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思品課具有學文、明理、導行三大目標任務。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去“燃情”,“煽動”每一位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披文以入情”,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則其活躍的思維,精彩的言辭,新穎獨到的觀點,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想像力和創新意識將會大大地超出教師的預料!當然學生在展現自己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地實現道德的內化!

  篇三:思品教學反思案例

  我在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學時,提出了吸收外來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哪些方面還有差距?要說出理由。

  有的學生認為應該吸收外來文化中積極向上的東西;有的認為應該吸收例如企業管理方面的經驗;有的認為要學習外國的技術,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時,突然有個同學提出,外國的社會制度也是需要學習的。此話一出,整個班響起一陣喧嘩。我對他說:“哦?說說你的理由?”這個學生回答說:因為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那麼窮,而資本主義國家那麼富裕。有同學起來反駁:“中國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這樣的。(一片掌聲)另一位同學說:我國現在的發展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要快得多。還有位同學說:我們只是經濟發展的基數小而已,但速度還是很快的。爭論告一段落,學生們在等老師發表意見。

  我說:我想,從剛才的爭論中,大家已經明確了我國經濟之所以落後的客觀原因。可以說,造成我國相對落後的因素很多,歷史的,有現實的,但是在眾多因素中,我們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在這裡,老師只給大家留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課後去思考:我國貧窮和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會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比社會主義國家富有?

  我認真地回顧了一下這堂課:學生真正的動了起來,思維活躍的火花在跳動,激情在課堂上點燃了,而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能點燃起爭論的“火”,也能控制“火勢”,不能漫無邊際,更不能影響其他方面,更能適時的“熄火”。否則這樣的課堂,老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地位如何體現?活躍的課堂,是思維的活躍,是能力的活躍。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亂說亂講,在設計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兩難問題時,引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的辯論,激發學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體味生活中蘊含的道理,規範自己生活中的行為。

  針對這一問題值得總結的是:

  一、作為教師通過思想品德課的實施,引導、激發學生髮出不同的聲音,達到百家爭鳴,學生用心去體會,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經過學生的爭論、辯論后的觀點,必須統一或有一個定論。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想知道的最後結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觀點一致的學生更自豪、更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也為下一步的教學打好了鋪墊。俗話說:鼓不敲不響,燈不挑不明,話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明。

  所以,某一次的尷尬,某一次的突如其來,某一次的偶發事件,它不是一件壞事,它迫使我們教者去反思,去思考,去體味。汲取和總結經驗和不足。那些不足是我們的教學中的紅燈提示,那些好的教學經驗,是對教學最有效的幫助。已經走上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和研究的我,一次的尷尬,一點的感悟,真是因為這一次次的感悟,才會有進步,願我的一點點感悟能為新課改添上一點新綠,為新課改日臻完善獻上微薄之力。

您正在瀏覽: 思品教學反思案例
網友評論
思品教學反思案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