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篇一:初中古詩教學反思
在我們日常的古詩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不能忽視,那就是孩子們其實對古詩不是很感興趣,一是因為古詩中語言太精練,孩子們讀不懂,二是因為古詩文離我們太遙遠,而且裡面的景物、事物和我們的生活實際並不貼近,所以,孩子們接受的主觀意識不強。那麼,在課堂中,我們不能只要求學生把每節課的幾十個字背下來即可,而是要讓孩子們走進傳統經典,感受其魅力,那麼如何能把孩子們帶到經典中,主動的去探求知識呢?在日常的古詩文教學中,我反覆學習,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我發現,孩子們對詩歌寫的什麼內容,其實並不感興趣,反而對詩歌的生平、經歷等非常感興趣。於是,我抓住了孩子們這方面的喜好,每節課正課之前,我都會為孩子們講一個與詩歌、作者有關的古詩,或者乾脆就把詩歌一古詩的形式呈現。如我在五言律詩《野望》的講解中採用了這樣的方式:
一、抄寫古詩,標準字音。
二、標出平仄,反覆朗讀。
三、根據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注意語調變化。
四、整體感受,請你根據“時間、地點、景色、事件、心情”等幾個方面把整首詩串聯成一個小故事。
五、整體分析。
六、把這個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七、背誦古詩。
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充滿了興趣,很快,孩子們了解了詩歌的內容,情境,並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詩歌的內容。更神奇的是,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直接把詩歌的內容背誦下來了。
細細回想,其實每一首詩都有它的寫作背景,情境,真正能被孩子接受的,其實是詩歌所蘊含的知識背景,而文字,只是把孩子們引向那個時代、那個情境的一個載體,在讓孩子們熟悉語言風格的前提,文化的教育其實才是孩子更大的渴求。
篇二:初中古詩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古詩是很難上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新課程下的古詩課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要求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自主感悟,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說歸說,可做起來實在是難。
在一次研討課上,原本想選篇閱讀課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詩是我一直很困惑怎麼去教學的一種文體,不如就選古詩吧,這樣也是一次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好機會。各位老師在聽了我的課後,對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讓我從理論到了實踐,對古詩教學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特別是大家指出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首先,讓我知道了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在課堂開始導入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是以圖片的形式導入,繼而介紹古詩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這首詩主要就是讓學生感悟詩人獨自一人在他鄉的孤獨、寂寞的心情,從而體會王維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的思想感情。在導入時,雖然我介紹了重陽節是個萬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要聚在一起登高、喝菊花酒、賞菊、佩帶茱萸等。但在這個方面我是一筆帶過,如果我能以圖片或其他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這樣一種場景,那麼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為下面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也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
其次,對詩歌的理解上,學生一直停留在淺層次,而我沒有適當的去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挖掘,從而使學生沒有完全的理解詩意,讀的效果也就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好。從知背景,知試題,知詩意等,我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我卻沒有考慮到孩子們心中的需求並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對於詩中“獨”、“異”、“倍”、“遙”、“少一人”等一些重點字詞,孩子們都能夠大體的理解。但就如老師們提出的那樣,“遙”到底是有多“遙”?這時候,可以通過地圖讓學生體會到遙的距離,從而更好的感知王維在離家幾年的時間中的那份孤獨和寂寞。“少一人”少的到底是誰?如果你是作者的親人,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通過這次研討課,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學古詩時的一些技巧。古詩重在讀,特別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沒有具備一下子就能分析詩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讓學生知道古詩的節奏。在多讀的基礎上再去悟情,而學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會讀出詩中的情感,古詩的韻味。我想“熟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吧。還有對於我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不斷成長。
篇三:初中古詩教學反思
古代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有遺產,是偉大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經歷了新文化運動,文言文已經退出了當下的交際舞台,但作為一個民族優秀文化一部分,它永遠不會過時,並且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發揚,這不但是祖宗智慧與心血的繼承,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它們的學習,研究,與解讀去構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可以說,它們是進行這一工程的根基,是任何的引進與借鑒所不能替代的。正基於此,新修訂的中學教學大綱都把提出了要加大古詩文的比重,但是,筆者看到,目前的古詩文教育質量並沒有隨着其內容比重的增加而相應提升,相反,中學的古詩文教育還幾乎停留在數年前的水平,學生頭疼,老師討厭,結果並不能使學生對其很好的理解,欣賞,更談不上具體的應用,基於此,本文將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入手,並進而提出一些解決的方案,希望與學界同仁共同切磋。
第一部分古詩文教育滯后性產生的原因
一、思想上仍存在着對古詩文認識的誤區。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反面來講,一是對其歷史定位的錯誤判斷;二是從此判斷出發導致的對其重要性的輕視。
我們先看前者,其實這種現象可以說是淵源有自。自從鴉片戰爭以後,閉關自大的中國人突然赤裸裸的暴露於世界面前,原來“天朝上國”的美夢被洋人的洋槍大炮轟了個粉碎,固有的一些驕傲自大的情緒漸漸變成了深刻的自卑,這種自卑進而引發了對古老傳統的嚴厲拷問,無論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無不在拷問之列。這種拷問本來無可厚非,因為沒有拷問就談不上進步,進步總是在深刻的反思與拷問中產生的。但如果當這種拷問變成了一種極端的崇拜與自我貶低時,那它的進步性就要大打折扣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幹將們大都經受過歐風美雨的洗禮,從變革舊有制度,向西方文明學習的目的出發,他們對傳統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銳的批判,作為古文明載體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當然也在批判之列,不可否認這種批判是文化現代化所必需的階段。但是,不可否認,當時的批判確有過火之處,比如有些人主張讀書不必讀古書,裡面全是糟粕;還有的甚至主張以拼音字母代替漢字。不過,如果我們聯繫當時的實際來看,那這種做法還是事出有因的,因為當時以林紓為代表的“古文派”是極力反對推行白話的,鬥爭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以上那種種種近日看來過火的理論和口號就可以理解了。並且,隨着白話文取得徹底的勝利,新文化的幹將們大都開始向中國古文化的回歸,如魯迅給青年開的書目里就有很多的古代典籍,而有些人更是以研究古代文學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可見,他們心裡對古老文化的定位是很高的,也正是在這種文化的滋養下,他們才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着作。
但是,現在有些人卻往往昧於這種現實,而是承繼了那種對古老文化輕視的態度,不僅有些家長這樣,有些老師也是如此。他們對古代文化的定位仍然很低,而為其一部分的古詩文也是因此遭殃,
再看後者,從這種錯誤判斷出發,他們把古詩文看做無足輕重,甚至只是單純的應付考試才講它們。而相反,與時下形式似乎更緊密地外語等則成為緊俏科目。事實上,古代詩文的講解除了應付考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打開一個通往古代文明的窗,因為眾所周知,我國的各種典籍大都是用文言文寫作的,若果沒有一些古詩文知識,是很難找到通往這個美麗殿堂的入口的,並且,目前我們國家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何具有民族特色,單純的靠引進一些外國的理論么,顯然是不行的,綿綿幾千年的古老文化才是我們的文化之根,脫離了它,任何構建特色文化的努力終將是空中樓閣,所建立的文化不過是外國文化的翻版與嫁接。
除此外,還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通過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大家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因為中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等形成的階段,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做好這個工作,過度輕視古詩文教育,將導致學生對自我國度古老文明的輕視,而轉而依戀日益泛濫的外國文明,這裡面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二、教師個人修養的原因。
我們這代人,大都沒有受過較為嚴格的國學訓練,一些理論大都是從一些大學中文系的課堂上臨時“拾來”的,所掌握的大都是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給學生講課時也大都照本宣科,解釋幾個字詞,翻譯一遍大意即可。這樣一來,中國古詩文中特有的意境美,起承轉合的匠心獨運,遣詞造句的不落窠臼,都蕩然無存,試問學生如何會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
中國古詩文是一個結構嚴密,有着嚴格規定和寬泛範疇的系統。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受過較為嚴格的古文獻學,目錄學,文字學,歷史學,音韻學等的訓練,至少應該對它們有相當的了解,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能由點到面,作出較為準確生動的講解。比如,對於一首詩,必須能講解出其特有的意境美,和漢字因平仄不同而造成的音節錯落美等,努力培養出學生欣賞古詩文的能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近。
第二部分應對方案
一、 建立相應的培訓機構,定時請大學中學有專長的教授學者授課,培養中學老師較強的業務素質。
這個問題不是立竿見影的,它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由於我們需要的不是去搞專門的研究,所以掌握起來應該不會有太大困難,只要假以時日,大家都能有一個質的飛躍。
二、 招聘教師時,不應該只令其講解幾篇現代白話文,而應該將古詩文試講納入評選機制,其實,幾篇白話文,不能反映教師水平的高低,因為,各樣的文學史,理論研究着作是他們用之不盡的“課堂淵源”,而古詩文的講解才真能表現出其業務素質,因為它不是臨時抱佛腳,被幾篇條條框框就能完事的,必須平時多加積累,下過較大的功夫才能達到一個較為熟練的境地。
三、大學裡面不能僅限於講解基本古代文學史,這種知識的灌輸不過是拾人牙慧,對教師素質的提高並無實在價值。相反,要多開一些詩文欣賞類的課程,鼓勵大學生多讀原典,從裡面培養自己紮實的業務素質。
綜上所訴,我談了一些自己在教學中以及接受培訓時所產生的一些感慨,希望讀者能批評指正。
相關範文
- ·古詩教學反思
- ·小學古詩教學反思
-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
- ·古詩鄉村四月教學反思
- ·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 ·"詩教進校園"工作經驗交流發言材料
- ·霧中古都
- ·楚雄邊上的中古茶緣
- ·風入松.閬中古城
- ·初中英語教學反思範文
-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
- ·農村初中高效課堂策略研究之教學反思
- ·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反思
- ·淺談初中英語課的教學反思
- ·新課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反思
- ·初中英語課教學反思
- ·初中物理月教學反思
- ·初中教育教學反思
-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
-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反思
-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 ·初中化學教學反思
- ·初中教學反思
- ·初中體育教學反思
- ·初中英語教學反思
-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反思
- ·初中英語教學反思案例
- ·初中物理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