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讚揚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對老師尊敬、愛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敘述,採用倒敘的寫法,觸景生情,回憶了自己的親眼所見。文章語言生動,飽含深情。

  初讀課文,我不禁為作者細膩感人的筆觸和劉老師堅強樂觀、愛生敬業的精神所打動,特別是其中多處出現的細節描寫,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為一篇寫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學中不單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時走進人物的內心,更應滲透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可這“一發”該怎麼牽?我算是絞盡腦汁,最終我落實到一個“情”字,作者對劉老師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為什麼會如此思念劉老師?劉老師是個怎樣的人?他到底有什麼魅力?認識一個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態、聽其言、觀其行,那麼品讀課文時,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為抓手,捕捉到相應的細節描寫,從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進而內化為學生對劉老師的“情”,一種無法言喻的尊敬愛戴之情。

  篇二: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理想的風箏》是第十二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開頭寫景,結尾抒情,中間通過四件典型事例突出體現劉老師的人生態度。夾敘夾議。文章很長,仔細閱讀,可抓的點很多。但教學時間有限,每點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為了能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上有所收穫,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學習方法上有感性認識,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极參与,我採用了“長文短教,深入淺出”的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題理解兩個層次,逐層深入,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 抓主線

  課文列舉了四個事例來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劉老師的精神品質。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品析這部分內容時,我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為主問題,以“劉老師,您在哪裡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為情感主線貫穿事例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對作者30年念念不忘劉老師的原因獲得感性認識。為後面深化理解主題打下基礎。這樣,整堂課的教學,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主旨明確。

  二、品細節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敘述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進行生動細膩地刻畫,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節,咀嚼品析,反覆朗讀,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讀出“笑”背後堅強樂觀的精神;第二件事領悟劉老師敬業執着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顯出甜蜜的笑”和追風箏時的動作、語言,逐層解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篇三: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讚揚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對老師尊敬、愛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敘述,採用倒敘的寫法,觸景生情,回憶了自己的親眼所見。文章語言生動,飽含深情。

  初讀課文,我不禁為作者細膩感人的筆觸和劉老師堅強樂觀、愛生敬業的精神所打動,特別是其中多處出現的細節描寫,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為一篇寫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學中不單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時走進人物的內心,更應滲透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正是緣於這兩方面的考慮,所以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通過三個特寫鏡頭的描寫,感悟體會劉老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和師生之間濃濃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達效果,學習運用典型事例,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

  一、抓關鍵詞句進行體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從細節切入,抓住“談殘腿”中的“笑”,“寫板書”中的“轉”,“放風箏”中的“樂”,教學生品詞讀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學“談殘腿”部分時,啟發學生思考劉老師以故事的方式談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談,這“笑”字的背後體會到的是什麼?教學“寫板書”這部分時,出示劉老師寫板書的那段文字,通過對動詞的理解,體會劉老師的敬業精神。“談殘腿”和“寫板書”這兩件事並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只粗略地抓關鍵詞進行體會。“放風箏”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又和課題相關,所以也是課堂的着力點。這部分的教學我可以說是最沒底的部分,因為是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我總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將學生的理解引導到位,所以總感到有點慌。

  另外,抓“泛”和“漾”這兩個表現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的詞,讓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精準。

  二、運用多種讀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運用了多種讀書方法,有個別讀,齊讀,引讀等,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注重體驗和感悟,或感受語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對劉老師放風箏、追風箏這段文字進行引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能將風箏放上藍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實的。……”“能像正常人那樣追趕風箏,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實的。……”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對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對課外資料的運用

  文中作者通過三件事中對劉老師的細緻描寫,加上飽含深情的文字,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思念之情。但作者為什麼如此思念劉老師?劉老師放飛的理想的風箏意義何在?我想,只要對作者生平的遭遇進行一番了解,就不難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經歷和最終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劉老師的影響,和劉老師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所以,這段關於作者生平簡介的文字,我認為是能在最後起到深化主題,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讓劉老師的形象深深烙在學生的心裡,甚至也能影響他們的人生。

  教學過程中,無疑同樣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教師的提問過於理性,使學生的回答好似貼標籤,人物的形象也就不能突現;教師牽得過多,既然在上課伊始提出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抓細節描寫來感悟人物形象,就應放手讓學生去品讀感悟,畢竟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為教師的理性和牽制過多,限制了學生的活動和思維,導致學生思維浮於表面,不能深入思考,也影響了課堂氛圍。

  教學完本課,我感到自己的教學基本功還要好好錘鍊,問題的設計,教師的引導,特別是要能運用學生的生成性的資源,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您正在瀏覽: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