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讀何其芳的《秋天》

讀何其芳的《秋天》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得得9

  讀何其芳的《秋天》

  作者嚴忠貴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着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艷紅的輕紗

  我不願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這是美國詩人狄金森寫的《秋景》一詩,與何其芳寫的《秋天》相比,二者寫法上都講究完整的形式、諧美的節奏;二者都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以寫景寫實為主,語言瑰麗多姿,色彩絢麗斑斕;二者都寫了人的活動,情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二者抒發的感情也一致,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觸動讀者的心弦。但我更鐘情於何其芳的《秋天》。

  我們知道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就是詩歌,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着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他不滿醜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烈嚮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早期作品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鬱。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樸實明朗。

  何其芳寫這首詩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還是個20歲左右的大學生。可喜的這首詩能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出明朗純凈的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透出一種寧靜悠遠清甜清柔的氛圍,意味情味既深又長。

  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圖畫,構成了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丁丁的伐木聲飄出幽谷,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不由讓人想起《詩經》中“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的那邈遠的意境。鐮刀飽食了稻香,背簍里裝滿了竹籬間肥碩的瓜果,讓人看到了豐收的農人笑盈盈、欣欣然;“棲息”一詞,把秋天視像化了,讓人感受到豐收后的農家的鬆弛、閑靜。第二幅漁家歸泊圖,“冷霧”、“白霜”創造了一種清涼冷寂朦朧的氛圍。圓圓的網收起的是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多麼富有詩意,引人遐思。“輕輕”一詞,漁家悠閑自得的神情,似在眼前。

  尤其是第三幅少女思戀圖。詩人嫻熟運用了古詩詞“感興”的寫法,由興而感,由景入情,在寂寥的草野,蟋蟀聲聲,溪水清冽,出現了眼裡夢寐秋天的牧羊女。一個問句“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語言搖曳多姿,詩味盎然。牧羊女眼裡的“夢寐”更是意味雋永,是秋天的美景詩意?還是夏天夜裡牧童熾熱而又含蓄的表達?還是她心裡萌動的喜悅與憧憬?“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夏夜》)。那牧羊女清純明凈的眼神,那似戀非戀夢幻般的羞澀的依戀,怎不讓人怦然心動?內心微顫?

  司空圖說“神而不知,知而難狀”,說的就是如此的情境,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詩人以細膩和華麗的文字,渲染出幻美的顏色和圖案,讓人沉浸其中,似真似幻,耳畔久久呢喃着詩人的深情絮語……

您正在瀏覽: 讀何其芳的《秋天》
網友評論
讀何其芳的《秋天》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