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秋之白華》觀后感

《秋之白華》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秋之白華》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秋之白華》觀后感(一)

  濺滿淡月的幽徑,在氤氳的濕氣里,蜿蜒而又艱難的盤曲。我用那零零碎碎的目光漫不經心的向前張望,月光的身影,好像沒有盡頭,今夜有風,把一些往事,吹散在記憶的城池裡。拾起來,腦海里有重現這一個或浪漫或凄涼的革命愛情故事。

  在這一片深沉的土地上,沾滿了多少人無畏的鮮血!又藏着多少人的愛情啊!

  我總相信,若為有緣人,即使素不相識,但千里跋涉,總會相見。

  楊之華有一個丈夫和一個女兒。瞿秋白也有一個儘管病重但彼此深愛的妻子。兩個人各有各的家庭,一個生於浙江,一個遠在上海。兩個人相聚甚遠!戰爭,或許並不總是充滿着鮮血。這一回他化身為月老為楊之華和瞿秋白牽了紅線。

  出生貴族的楊之華,一腔愛國情懷孤身一人,千里迢迢來到上海求學,只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看,多麼善良的人啊!上帝總是公平的,他會認真地審判每一個人,懲惡揚善是上帝的法則。秋白便是上帝給之華最大的恩賜。

  戰爭從未停止,鮮血仍在流淌,在這個連生命都不能得到保障的年代,他們各自擁有堅定的信仰,對革命的事業矢志不渝,同仇敵愾。

  有一些人因為美貌而一見鍾情,有的人因為才華相互吸引,而楊之華恰是欣賞瞿秋白的高尚的人品,博大的智慧和高雅的氣質!浪漫不只是燭光晚餐,而是當我喜歡你的同時你也喜歡着我。秋白與之華正是兩情相悅感受着恰到好處的浪漫。

  在只有血腥和炮火的年代,這份愛情的結晶便為這個低壓的生活添上一點色彩。但如《阿甘正傳》所說:生活便如盒子里的巧克力糖,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味道是什麼。兩個人剛嘗到愛情的甜蜜,便被一顆不含糖的巧克力澀了嘴。倆人還不及享受幸福的婚姻,就被反帝反封建的戰爭拉回了殘酷的現實。他們拋棄了可以用躲避換取的安逸,果斷投身於革命之洪流,甘做革命先驅,為人民翻身、民族振興而奔波。這是他們愛情之偉大,是革命之偉大。國共關係破裂,瞿秋白被國民政府抓捕。

  國民黨人總是希望能從共產黨人嘴裡套出什麼。然而他們遇到的是瞿秋白——一個只會高昂着頭顱不屈服的人。儘管遇到再多酷刑,秋白的心依舊那麼堅定,就像對妻子的愛永不減退。國民黨能有什麼辦法呢?國民黨人的心從來沒有向善過,所以死神走向了秋白。

  秋白之於國民黨小卒,氣節猶如夏蓮之於漚泥。在秋白內心深處是他灼灼光華透明清澈的靈魂。他身着一身高尚純正的衣賞,坐在那一片白花深處。他的雙眸掃落生命最後一次光艷。無情的風吹打着他的衣角。他微微一笑用盡生命最後一份色彩勾勒着對之華的思念。幾聲槍聲過去……秋白倒下……閉上眼睛,讓我們傾聽熱血之風自生命之中呼嘯而過,凌厲而流暢!彷彿能聽見秋白對之華說:恕我先離去了。

  悲歌落幕……

  更悲的是之華,她要一個人默默的守着這份想念孤老終生。春風可以吹散嫣紅翠綠卻怎能扯斷之華對秋白的款款依戀…

  世上能有幾個人能坦蕩無畏地面對無情的廝殺?秋白,可以!共產黨可以!那些擁有執念的人,可以!這份革命終修成正果。讓那些苦命鴛鴦,死而無憾。讓地上的鮮血培育出愛國之民。

  秋白之華,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份浪漫,終究化作鮮血,聚成美麗的革命愛情。

  石大的寒風依舊,剛溫的故事卻已老去,但一代革命之心永不凋謝!

  作者:理學院 數學15-2班 王洪梅

  《秋之白華》觀后感(二)

  烽火中的秋之白華

  文/賈珊、吳凡

  2月2日下午,第七黨總支開展了《秋之白華》影片賞析活動。這部影片介紹了共產黨人瞿秋白及其夫人楊之華短暫而輝煌的革命歲月。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作為革命伴侶,共同承受了種種殘酷考驗。作為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同志組織城市工人運動,喚醒受壓迫的國人,為革命事業奉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秋之白華,來源於瞿秋白的一段話,秋白之華、白華之秋,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你無我,永不分離。影片中的每一縷陽光、每一道水波、每一片落葉,無不渲染着清麗唯美畫面,結合著如油畫般的光影變化,使一切都蘊含了情感,將革命浪漫主義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

  劇情時而跌宕時而平順,以楊之華所作的回憶錄掀起整個過往。這是一場革命愛情故事,有煙雨江南,浪漫邂逅,也有革命運動場面,炮火交錯。在那個動蕩年代的烽火亂世中,為了追尋共同革命理想而走到一起的兩人,共同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

  江南水鄉的墨色小鎮,青年楊之華的革命之路從這裡啟程,從離鄉背井到上海求學,從參與工人革命到與沈劍龍離婚,楊之華表現出了新思潮下女性對於自身的獨立與解放。在上海大學邂逅瞿秋白,劃開了她內心的一波漣漪。掌心的紅印,印證的是在歷史的腥風血雨中對愛人的誓言。她摒棄世俗和家族的壓力,和瞿秋白同志走到一起,加入中國共產黨,與丈夫瞿秋白一起經歷了偉大的時代,為後世留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革命情緣。

  在蘇俄留學過的瞿秋白,在那樣一個別無選擇的時代里,並沒有迷茫,而是堅定的走馬克思主義路線,義務反顧選擇了一個沒有退路的人生。留洋歸來,風華正茂,他沒有選擇富足安逸的生活,而是選擇了一條看似最危險也是最光明的道路,即使革命失敗,自己受左傾錯誤路線的迫害甚至被排擠出政治局,他都沒有心灰意冷,屢戰屢敗,但也屢敗屢戰。不管世事如何發展,與當初所想偏離了多少,他始終沒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唱着《國際歌》慷慨赴死。

  面對歷史的洪流,秋華二人無法把握,註定分離,但就算沒能看到彼此白髮蒼蒼的樣子,卻也在那夕陽西下的橋頭上、在冬夜送別的大雪中、在一起返鄉的船頭上、在莫斯科皚皚的雪地里,看到過對方年輕而憂鬱的臉龐。革命者的愛情,在朝夕逝去的生命中,在烽火炮壘的殘破山河間,愈顯偉大。他們在動蕩的年代選擇了做革命的先行者,用有限的精力去完成大義,犧牲了個人感情甚至生命,讓人震撼、感動、敬佩、折服。

  《秋之白華》觀后感(三)

  4月23日晚六點,經濟院的同學到學生事務中心觀看紅色電影——《秋之白華》。它講述了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愛情故事。為了勞苦群眾的解放和利益,出身於貴族世家的楊之華孤身來到上海大學社會系尋求救國救民之路。

  在求學過程,楊之華結識了思想先進、博學多識的瞿秋白。在聽瞿秋白講課的過程中,楊之華被瞿秋白的智慧、學識以及氣質所吸引,漸漸開始崇拜甚至愛慕瞿秋白,相反和自己的丈夫沈劍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過了不久,瞿秋白的妻子王劍虹因病去世。楊之華終於下定決心向瞿秋白表白,在給丈夫的信中提到了"離婚"二字,這在當時是非常艱難的。楊之華向瞿秋白表白,而瞿秋白也早已對楊之華暗生情愫,兩人於是情投意合。

  隨着與帝國主義者的鬥爭激化,兩人還沒來得及享受新婚的喜悅,就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戰鬥中。在32年4月一次反圍剿的突圍中,瞿秋白不幸被捕。在三年的牢獄之災中,反動派多次威逼利誘,希望讓瞿秋白投降。但革命立場堅定的瞿秋白始終沒有屈服。最終,在1935年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瞿秋白面帶微笑走向了刑場。

  影片過後小編採訪了經濟院的同學。在被問及影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時,同學提到當時的革命者能再那樣艱苦的條件還能堅持戰鬥,非常令人佩服。

  是啊,現在的我們生活在沒有戰亂、安定和諧的社會裡,沒有經歷過國家危亡,腥風血雨的時刻。但如果只滿足於現狀,一直沉溺在父兄給予的蜜罐溫床中,缺少風裡來,雨里去的磨練。勢必會一無所知、一無所有。報效祖國,強我中華,現在有多少人還懷着這樣一份熱情投入學習和工作?如此一來,國家又會如何?我們觀看紅色電影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不要忘記我們享受的豐富資源,是由先烈們的鮮血換回來的。

  國家的未來掌握在新世紀的我們手中。只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擁有堅實的實力鋪墊,才能將國家建設的更加強大。

您正在瀏覽: 《秋之白華》觀后感
網友評論
《秋之白華》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