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小金庫”為何禁而不止

“小金庫”為何禁而不止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小景

  新華網7月29日報道:700餘涉職務犯罪官員被查辦。私設“小金庫”,接受“好處費”等等,這是一些部門中,少數公職人員避開監管違法違規的“小動作”,以致形成部門貪腐的小氣候,不僅個人犯罪,還帶出串案、窩案‥‥‥

  “小金庫”,作為一種為以權謀私者提供方面的工具,儘管國家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可是!不知為何,“小金庫”問題卻愈演愈烈,以致出事了,方驚醒“夢”中人。是沒有人管嗎?上至國家下至地方,都有扼制“小金庫”的系列法律法規和辦法措施,而且各級組織大會、小會關於“小金庫”衍生腐敗這方面的案例也講了不少。然而,“小金庫”之風為什麼禁而不止呢?

  “手莫伸,伸手必被抓”,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縱觀治理“小金庫”的過程,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周而復始地發現問題、查處問題、整改問題、又發現新問題的過程,是“治已病”。面對這樣的頑疾,必須在治理的基礎上通過找尋“小金庫”產生的根源,並研究制定構建長效機制,才是防治“小金庫”的根本所在。然而,一些掌握着實權之人,明知違法違規構築的“小金庫”會使人墮落,令部門蒙羞,還是對“小金庫”十分着迷,不計後果。而我們的紀檢監察部門,存在着監督機制上不到位,尤其對一把手監督不到位,對相關的領導即便是抓了廉政學習,也打了招呼,但他們總是抱着僥倖的心裡,暗箱操作,面對紀檢監察部門,他們表現出自己廉潔自律的形象,不說真話,而背地卻乾著違法違規的勾當。對分管部門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保持緘默、輕描淡寫隔靴搔癢,或通過一些會議傳遞信息或暗示可為不可為,眼看一些部門和幹部身上滋長“毒瘤惡瘡”卻失去最佳“醫治”時機,直到出事了,受到法律制裁了才為之後悔可惜。最初,我們的紀檢監督部門通過廉政教育或專題會議傳遞信息或暗示,或多或少讓容易滋生“小金庫”的部門和掌管“小金庫”的人老實了一陣子。可是,長時間沒有動作,僥倖心裡的驅使,使他們又猖獗起來,原因恐怕就在於只聞“雷聲”,不見“雨點”。因此,想起一些部門之所以“小金庫”禁而不止,不也正是如此嗎?

  “小金庫”腐敗不僅具有極大的隱秘性,而且具有較強的“防禦性”。看來,要真正抑制住“小金庫”使其不再發生或少發生?筆者認為,只有增加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金錢面前不動心,做到該拿的拿,不該拿的堅決不拿,才能從根本上控制“小金庫”的發生。另外,從制度入手,規範管理行為,優化權力配置失衡,以疏為主、疏堵結合、統籌兼顧、實事求是消除“小金庫”的另一條重要舉措,控制“小金庫”的發生,必須做到“雷聲”和“雨點”一起來,在實踐中規範財務收支行為、加強財務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從制度上防治腐敗。同時,還需要自上而下轉變查處違規問題是成績的靜態觀念,樹立預防違規問題也是成績的動態監控觀念,多方着力構建防治“小金庫”長效機制。同時,要採取多種形式,如會議、宣傳資料、學習班、支部生活會等途徑,認真組織對《財政違法行為處罰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法規條例的學習,不僅要組織全體財會人員認真學習,而且要組織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認真學習,從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高度,認清“小金庫”對國家、單位、個人的嚴重危害,從而嚴格以黨紀和規章制度約束行為,清除私設“小金庫”的思想根源。努力起到查處一起,震懾一片的效果,以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不斷深入,使“小金庫”失去存在的基礎,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您正在瀏覽: “小金庫”為何禁而不止
網友評論
“小金庫”為何禁而不止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