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捨己從人”適用於兩軍對壘嗎? 4099字作文 ( 手機版 )

捨己從人”適用於兩軍對壘嗎?_4099字

分類:初二作文  字數:4099字  編輯:pp958

捨己從人”適用於兩軍對壘嗎? 標籤:捨己為人作文 “聖誕老人”作文 “陌生人”作文

據現有資料推算,大約生活在十八世紀中葉(清乾隆時代)的王宗岳,著有《太極拳論》,文中對太極、太極拳有若干精闢論述,是指導太極拳理論研究與拳技發展的精典著作,在太極拳界有深遠的影響。但該論的最後一段:“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後來,生活在十九世紀二、三年代的武禹襄、李亦畲相繼附和,武在其《太極拳解》中也提到:“須要從人,不要由己;”李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當今有學者不光引錄此言,還將其吹捧為太極拳的總綱、太極技擊的總法則,更增強了此論的權威性。 

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辭海》載:“捨己從人,放棄個人私見,聽從眾人的公論”。《書、大禹謨》:“稽於從,捨己從人”。孔穎達疏:“考於眾言,觀其事非,舍己之非,從人之是”。根據以上三段表述,筆者理解“捨己從人”一語應是評價某一見解是非曲直的原則與方法,它提倡為人要虛懷若谷,善於採納眾人的合理意見,勇於改正自己不夠明智的初衷。在這些解釋中,絲毫也看不出它與兩軍對陣,兩人交鋒的戰略戰術、成敗得失有聯繫,我們怎能將二者扯到一起呢? 

對於前人的認識,我們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要一味盲從,更不能無端吹捧。假若認為只要是前人的言論,就一概是真理,那才真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了。 筆者試就此題粗論之。 

(一) 

戰爭是國與國、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拚死爭奪。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之間為爭奪奴隸而累開戰端;在封建社會,諸侯國之間的相互吞併、政治集團之間的相互顛復、民族之間的相互侵攏而戰火不斷;在當今世界,政治集團之間、國與國之間為爭奪強權、爭奪戰略要地、爭奪戰略資源,也此起彼伏地發生戰爭。“春秋無義戰”,現代要開戰,也有許多是說不清理由的。 

任何戰爭,參戰雙方都是以戰勝對方為目的,而每場戰爭所採取的謀略,則與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方式,科學發展水平以及交戰各方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如地形、水文、天候等)國土面積、人口、資源、交通運輸等密切相關。怎樣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指揮者必須多謀善斷、料敵定謀。怎樣做到對己揚長避短,對敵抑長擊短,不可一味採取攻勢或守勢。 

孫子《始計第一》:“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則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勢第五》:“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指揮者要依據每個戰役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而確定方略,絕不會片面強調以剛制人或以柔取勝,更不會捨己從人。 

秦統一六國后,為防北方匈奴的侵攏,根據匈奴游牧民族擅長騎射的特點,採取以牆制騎,用險制塞的策略。漢初,國家初定,為與民休養生息,高祖時,對匈奴採取和親安撫的退讓政策;文帝時,國事稍安,改為建邊鎮駐軍的積極防禦政策。經七十多年的發展、國家強盛了,武帝從公元前135年到前97年的38年中,先後集中兵力對匈奴發動十五次主動出擊,每收復一地,就設郡固邊,最後把匈奴趕到大漠以北,打到其再無力騷擾中原為止。清朝入關,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的150年時間,實行對內鞏固管轄,對外打到鄰國請和的強權政治。後來的一百多年中、一代不如一代,最後落得在西方列強面前避戰求和,割地賠款的挨打局面。 

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中,初期,敵強我弱,在敵軍強大的圍剿面前,只能採取游擊戰,“敵進我退,敵駐我攏,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策略;中期,敵我力量對比起了變化,敵方重點進攻,我則在運動中集中優勢兵力殲敵;在雙方勢均力敵時,則運動戰、陣地戰通通用上,一直到徹底擊敗對手為止。這場戰爭的實際告訴我們,自己處於弱勢時,要側重以柔克剛;在雙方實力相當時,必然會剛柔並用,寬猛相濟;當取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后,共產國際有人勸我們划江而治,毛澤東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祜名學霸王”的氣概,命令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在這種排山倒海之勢面前,你還需要使用以柔克剛嗎? 

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國民黨軍隊成建制地投降日軍充當皇協軍,幫助日軍進攻八路軍,抗戰勝利后他們又重回國民黨軍建制,還將投降那段歷史吹捧為“曲線救國”。要講“捨己從人”,清朝晚期的割地賠款與國民黨軍的“曲線救國”或許可以勉強套用。 

(二) 

武術是與人類起源同步的,在上古“人民少而禽獸眾”時,人類只有不斷增強體質和提高護身制獸的本領,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隨着戰爭的興起,武術與軍隊結緣,凡戰皆需要士卒過硬的克敵制勝的本領,才能保存自己,戰勝敵軍。冷兵器逐漸從戰場上退出后,武術回歸民間,它在保家護社,保境安民方面繼續發揮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武術溶入體育系列,在增強人民體質、活躍社會生活上日見成效;隨着武術散打及近年來武林大會之類擂台賽的興起,其技擊的本質屬性再次被提到應有的地位,並在國內外交流中日益發揮作用。 

武術是殺人之利器,其靈魂是“制勝”。有人將武字解釋為“止戈為武”,其實興戈與止戈是對立的統一。甲骨文  字,形象地展示持戈而立;庶子碑中的  ,又顯現出持戈而行;只有周文的 字,才有止戈之象。不興戈,又何需止戈?可見將武字限制在止戈一方也是有失公允的。 

在武術搏擊中如何戰勝對手,應依對陣雙方實力而定,以強制弱,當然是以千鈞而扼百鈞,若以弱對強,則需巧用百鈞而破千鈞。每戰的對手不同,環境、氣候以及主客場有異,不可一律對待。搏擊雙方交手過程中的攻守進退,應依對手實力及實戰中的變化而變,但自己必須牢牢掌控着變化的主動權,不能讓對方牽着你的鼻子走,更不能“捨己從人”。 

陳鑫在其《太極拳論》中指出:“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轉羊腸,不可稍讓;如讓他人,人立我跌”。陳王庭在《拳經總歌》中強調;“先動為師,后動為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不少人老講太極拳是“后發制人”,而李福蔭在《廉讓堂本太極拳譜》中卻載有:“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這裡講的不是“后發制人”,而是“后發先至”。事實上,在我們通常所講的太極“八法”中,那一法不是以進攻性為主?若講捋是順勢改變對手方向,但捋到底還是要變着法子去擊倒對手,不是為捋而捋的。除“八法”外,太極技法甚多,你能找出適用於“捨己從人”的技法嗎? 

武術搏擊若以“捨己從人”為原則,既已從人,你還跟他搏擊什麼?假若兩位太極高手對陣,對方都“捨己從人”,怎麼打得起來?如果雙方都求后發制人,沒有先發者,又哪來后發可施。武術競技就是實力十技巧,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技巧占很大優勢,若實力相差懸殊,弱的一方技巧再好也難以用上,我們在武林大會的實戰中經常看到,當弱的一方連招架之功都沒有時,就只能被動挨摔了。李亦畲還講:“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你既已得機得勢,為什麼不乘機擊人?有機有勢不用,你在玩什麼高級遊戲? 

(三) 

陳鑫在《太極拳體用》中強調:“太極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陰一陽之謂拳,其妙處全在互為根”。在拳術中,無論剛柔,都是以力來表現的。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施力物體的施力大小,由受力物體形體或運動狀態的改變來衡量,這種改變是可以用儀器檢測出來的。熟剛熟柔,主觀說了不算。剛柔相濟,濟者渡也,假定南岸是剛,北岸屬柔,不論你渡向何方,剛柔無非是彼消此長。拳術中某一技法屬剛或屬柔,只能從用力中去體現,何能主觀臆斷。 

世間萬事萬物,純柔或純剛屬性是極少見的,在《易經》以(--陰)(--陽)符合組成的64卦中,泰、既濟(等陰陽各半者18卦,佔總數的28%;乾、坤純陽純陰各一卦,佔總數1.5%;復、剝等五陰一陽者9卦,佔14%;頤、坎等四陰二陽者18卦,佔28%;女 、 等五陽一陰者3卦,佔4.6%;鼎、大壯等四陽二陰者14卦,佔27.9%。可見,在六十四卦圓圖中,純剛純柔只佔3%,剛柔平衡者佔28%,剛多柔少或剛少柔多者佔68.4%。以此可以推斷,硬說那種拳術純柔或純剛是不科學的。陳鑫在《總論拳手內勁剛柔歌中》肯定:“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是妙手”。 

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之謂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字由一撇一捺組成,左撇由重而輕,右捺由輕而重,如此輕重相宜,才能顯現出人的自然之美。水有柔性,亦有強性,大海有虛懷若谷的一團和氣,也有無堅不摧的一股殺氣;看涓涓細流,何等柔順、安祥、觀舟曲泥石流在頃刻之間將縣城淹沒,又是何等霸氣。漢謀臣張良在《三略、上略》中講:“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作人也是一樣,至剛容易產生暴虐,猛張飛鞭人自被殺;至柔則顯得卑弱,劉阿斗優柔寡斷終亡。 

以剛制柔或以柔克剛都是有條件的,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發生的。孫武教宮女戰陣,對不服調度者殺一儆百,是以剛制柔;王昭君去邊塞和番,是為以柔克剛。太極拳強調以柔克剛,是戰術上重視對手的一種策略,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則必須能柔能剛。所謂“四兩撥千斤”,必須建立在練出千斤力,只用四兩功的前提之下才能奏效,假若你僅有四兩力,那就千萬別去試,以免遭受滅頂之災。 

有人常講,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什麼是力?凡能使物體獲得加速度或者發生形變的作用都稱為力,你在練拳時肢體的屈伸開合、進退旋轉都是力的作用,不用力,你睡在床上能爬起來嗎?正確的理解是你既要練出力舉千鈞的實力,又要練出善於應變的巧勁,不然,過去太極拳前輩們要成年累月練運石球、舉石鎖、抖大杠幹什麼?至於當今大多數以練太極拳健身者,那是另當別論。 

孫子曰:“夫兵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變化而取者,謂之神。”無論是兩軍交戰或兩人對陣,保存自己、戰勝對手是最終目的,交戰過程中的策略可因敵而變,該攻則攻,該守則守,始終把握爭鬥的主動權,千萬不可“捨己從人”。

您正在瀏覽: 捨己從人”適用於兩軍對壘嗎?4099字作文
網友評論
捨己從人”適用於兩軍對壘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