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 聽歷史之聲,尋時代之印 1600字作文 ( 手機版 )

聽歷史之聲,尋時代之印_1600字

分類:初一作文  字數:1600字  編輯:pp958

  一條從歷史的嘈雜聲音中穿透而出並為我們現代人所側目的口號,它所共有的特點應該是集中濃縮地表現一種觀點、一種思想。下面讓我們傾聽源於歷史的聲音——中國口號吧!

  百家爭鳴其命維新——先秦篇

  口號: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年代:春秋類型:倫理提出者:孔子

  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矛頭直指“學在官府”,宣告教育不再是貴族的特權。也就是說,不管你是誰,只要你願意學,我就願意教。“有教無類”讓孔子門下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並沒有讓他採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而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

  帝國威嚴明月雄關——秦漢篇

  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年代:東漢類型:政治提出者:張角

  “蒼天”指東漢政權,“黃天”指要建立的政權,“甲子”指當年三月初五——張角,黃巾起義的領導者,他所發起的口號不僅讓百姓得知所隱藏的起義信息,而且連東漢朝廷聽到之後沒有起疑心,可見張角是多麼聰明!

  悠悠亂世瀟瀟風骨——魏晉南北朝

  口號: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年代:蜀漢類型:軍事提出者:

  公元前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給劉禪,陳述出師的原因,表明統一中原的希望,拉開了大舉北伐的序幕。可惜的是,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時年54歲。蜀軍痛失主帥,人心渙散,只好全線撤軍。

  江山再統盛世輝煌——隋唐五代篇

  口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年代:唐朝類型:政治提出者:李世民

  雖然太宗李世民的奪嫡之路沾染了兄弟手足的淋漓鮮血,充滿了陰謀與變亂,但是無可否認,李世民是一位千古明君,因為他深深懂得,一個國家要想長久安定,必須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因如此,在太宗統治的23年間,國泰民安,大唐帝國憂患盡掃,史稱“貞觀之治”。

  東京夢華大漠雄風——宋元篇

  口號:還我江山

  年代:南宋類型:軍事提出者:岳飛

  在這位熱血沸騰的將軍心中,從金朝手中奪回原屬於我大漢民族的錦繡河山是唯一的信念,要實現就得勸高宗趙構北伐,可高宗卻與奸相秦檜聯手,不顧岳飛等大將的堅決反對,與金軍達成一系列屈辱協議並議和。而金將兀朮深具岳家軍便借高宗和秦檜之手,與112年除夕夜,殺害了年僅39歲的一代忠良岳飛。

  明月清風大江東去——明清篇

  口號: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年代:元類型:政治提出者:朱升

  這三句九字,對朱元璋後來成就帝業影響頗大,成為名傳千古的戰略決策號稱九字真經。“高築牆”為的是有朝一日天下太平,不在需要城牆;“廣積糧”為的是有朝一日不再為吃糧食而發愁,不再積攢糧食;“緩稱王”為的是有朝一日子子孫孫能穩穩噹噹地做皇帝。

  華夏巨變帝國殘陽——晚清篇

  口號:實業救國

  年代:晚晴類型:經濟提出者:張謇

  名噪一時的新科狀元張謇居然也下海經商,在清朝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驚世駭俗之舉。一時間受“實業救國”口號的影響,中國的民族資本企業遍地開花。有了實業這可是,他開始去辦教育這朵花。他建紗廠,建學校,且為此而感到高興。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民國篇

  口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年代:民國類型:政治提出者:毛澤東

  “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它的發展會很快的。我們隊反革命力量的估量,絕不可只看它的現象,要去看它的實質。”毛澤東對革命力量發展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堪稱為20世紀中國最準確的預言。

  雄關漫道曲折探索——新中國篇

  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年代:2008年類型:人文

  這個夢見證在中國一步步由弱變強、從彷徨失措到堅定自信的整個過程,見證了中國的覺醒和崛起,見證了中國融入世界的決心和努力,這個夢見證了中國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豐富與貢獻,見證了古老中華最大的努力和最真的誠意,更見證了全人類共敘友情、共享和平的一次盛典和永恆追求。

  俗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如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這一條口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正確道路。”“中國夢”凝聚着14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凝聚着中華兒女對民族復興的希望。“道路”決定着命運。百年的探索與奮鬥、苦難與悲壯的歷史告訴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成就與輝煌告訴我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願我們祖國的花朵能助於全中國去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讓中國更“完美”!

  傾聽歷史的聲音,你不僅能感受到口號中所帶動的激情,還能觸摸到中華五千年的印記。

  初一:劉詩穎13760686165

您正在瀏覽: 聽歷史之聲,尋時代之印16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聽歷史之聲,尋時代之印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