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幸福:人類新信仰(文:楊昌儒)

幸福:人類新信仰(文:楊昌儒)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幸福:人類新信仰(文:楊昌儒) 標籤:當幸福來敲門 教人幸福地生活

  幸福:人類新信仰

  作者:楊昌儒

  編輯:趙應書

  編者按:作者楊昌儒是編輯者讀本科時的大學老師,大學校長,國內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學者,民族學理論的專家。先生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和教學工作之餘,也經常的寫散文和隨筆,當今社會很多的人信仰缺失,找不到方向,感覺不到活着的意義和幸福。故特編輯先生的文章《幸福:人類新信仰》於此,以饗讀者!

  信仰產生自我約束、熱誠追求的自覺,決定了人生態度。今天,中國人的大多數沒有信仰,所以,為了錢,什麼都敢幹、什麼都不怕。重建信仰,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

  今天,全世界主要有五大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儒學、共產主義。前3個是宗教信仰,以來世幸福為終極。后2個,一個是道德信仰,一個是社會信仰,以追求現世幸福為目標。

  那究竟什麼是信仰呢?有一種觀點認為,信仰必須是先驗的,是經驗生活不能體驗、佔有、觸及的,只有這樣才能突破終極有限、實現自我超越。這是對宗教信仰的定義,而不是信仰的定義。

  所謂信仰,就是人的終極追求與心靈的敬畏。基督教信仰是上天堂而敬畏上帝。佛教信仰是進西方極樂世界而敬畏來世。儒教信仰是光宗耀祖而敬畏父母。共產黨的信仰是實現共產主義而敬畏馬克思。對不信上帝、不信來世、不信祖宗、也不信馬克思的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能信什麼呢?那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而敬畏生命。

  人生幸福是終極目標,要過得愉快、快樂,過得有價值、有意義。這不是為了上帝、為了來世、為了父母、為了馬克思,而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因為對每一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十分短暫。

  確立了這個信仰,就會樹立對金錢的正確態度,金錢是幸福生活的物質基礎,是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為了幸福,不要昧着良心去掙錢,也不要損害健康去花錢。同樣,權力與名譽,只有用來造福社會才會帶來幸福,謀取私利就會造成不幸。所以,幸福可以成為當今人類第六大信仰。

  宗教信仰是先驗的,先要信,“誠則明”。幸福信仰是理性的,先要知,“明則誠”。也就是先要懂得幸福知識,了解什麼是幸福,怎麼得到幸福,才會把幸福作為終極目標去追求,而不會墜落表面的、虛假的、短暫的“幸福”陷阱,最後得到的是不幸。

  幸福是需要學習的、感悟的。當務之急,是要傳播幸福知識。幸福知識具有極大的實用性、實踐性,積極心理學是幸福知識運用於心理學。還可以成幸福社會學、幸福政治學、幸福經濟學、幸福管理學、幸福倫理學等。幸福知識是一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

  幸福信仰與其他五大信仰,不是對立的,而是兼容的。因為幸福信仰與其他五大信仰的共同點都是為了人的幸福而倡導善,只是追求幸福的目標與路徑的區別。

  《21世紀幸福宣言》聲明:“尊重為上帝而善的基督教倫理。尊重為真主而善的伊斯蘭教倫理。尊重為來世而善的佛教倫理。尊重為祖宗而善的儒學倫理。尊重一切向善的倫理。倡導為自己的幸福而善的新倫理。”

  但幸福信仰與其他五大信仰也有所不同,幸福信仰的立足點與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即愛自己。而真正愛自己,真正獲得幸福,就要愛他人、愛大家。幸福信仰在承認物質幸福的前提下,倡導追求情感幸福與精神幸福。幸福信仰不主張無我,不主張禁慾,不主張公而忘私,不主張無私奉獻。

  有人懷疑幸福信仰能否像宗教信仰那樣具有追求的魅力。人都是要死的,突破生命的有限而實現永恆,滿足了人的生命可以延續的願望,這是宗教的魅力。為此,宗教以靈魂與軀體分離,可以轉世、可入天堂而不滅得以永恆。

  幸福信仰同樣可以突破生命的有限而實現永恆,這就是精神可與軀體分離,雖然人死了,精神永存。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獲得了永恆。孔子的思想承傳了幾千年,愛迪生髮明了電燈泡,人類永遠紀念他們。普通的工人、農民、教師、商人、公務員……也都可實現永恆。

  只要你的生命存在能夠給別人帶來愉快、快樂和幸福,這就是永恆。比爾。蓋茨與巴菲特回到母校,學生們問:什麼是成功?巴菲特回答說:當你死的時候,究竟有多少人在懷念你,這就是成功。

  《宣言》強調精神幸福之所以值得追求,就是可以永恆。“思想家的智慧、科學家的發現、藝術家的作品、企業家的成就、勞動者的服務都可以實現永恆。權、財、名,只有用來造福大眾才具有永恆的意義。精神的偉大、崇高、無限可滿足人世的追求、實現人生的意義、填補人間的不平。”

  天底下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是永恆,實現永恆就是幸福,這就人的生命的終極意義。按照幸福信仰,你只要好好“愛自己、愛他人、愛大家”,就實現了生命意義,精神永在,生命永恆。

您正在瀏覽: 幸福:人類新信仰(文:楊昌儒)
網友評論
幸福:人類新信仰(文:楊昌儒)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