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臨汾市關王廟傳說

臨汾市關王廟傳說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西爐村,原叫西庄村,坐落於安汾正北五公里處的一個小山頭,是一個風景優美,人口不足五十人的小村落。上世紀60年代大鍊鋼鐵時期,在村子東邊建了一個煉鐵的高爐,大家都叫東爐,對應地稱建在村子中心的另一個高爐叫西爐,久而久之,西爐就成了這個村子的名字。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是習慣叫西庄村。

  西爐村雖然又小又偏遠,但是建村時間比較久遠,聽老人說村裡的郭氏一族原是個大地主,到新中國建國時才開始衰落。正因為如此,村裡留下了許多故事和傳說,在村子里口口相傳着。

  倒驢傳說:

  倒驢,方言諧音為“倒淚”,是西爐村一種傳統的佩戴飾物,一般為銅質地,做工比較粗糙,有大有小。傳說,只要小孩子帶上它,晚上就不會哭,能安安穩穩睡個好覺。長大了帶着它,眼中不會掉眼淚,就會平安快樂一生。

  深袖藏貓:

  很久以前,在當時的村子里有一個風俗,認為老人過了六十歲除了吃喝消耗糧食,沒有別的用處,於是六十大壽的當天晚上就會被活活送進墳墓。在今天看來,這是一種極其殘忍的下葬方式,但在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思想觀念下,也是為了保持家族活力的一種手段。當然,當時的下葬方式也並不是把人給活活埋了,而是採取了一種相對文明的“群葬”手段。

  說起這種下葬方式,首先是要介紹一下傳說中郭氏家族的“公共墓穴”。這種墓穴和後來的土窯洞差不多,只是挖的比較大,比較深,然後裡面再挖出各個單獨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個土炕,土炕旁邊放一個大碗。當老人過了六十歲,就會被送到這個“公共墓穴”,並且有自己單獨的“卧室”和“床”,然後將墓穴給牢牢封住,只留一個比碗大的小口,一是可以通風,二來允許子孫通過這個小口給老人送四十九天的飯菜,算是盡了孝。等到四十九天過去后,村子里就會把那個小口也給封住,老人也會躺在自己房間的炕上離去。

  這種“活葬”方式持續了很久,雖然上了年紀的人都會誠惶誠恐,但沒有人敢於提出異議。

  直到有一天,村子里來了一批很大的老鼠,之前村子里沒有人見過老鼠,更沒有人能夠制服。這些老鼠一下子幾乎吃光了村子里儲蓄的糧食,整個村子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恰巧有一個老人那天要被送進“公共墓穴”,她是在遠方嫁到村子里的,在墓穴口她哭泣着對村子里的人說:“我馬上就要走入另一個世界了,只是擔心村子里的災情,如果有時間我有辦法趕走這批老鼠,可是祖制不可違”。說罷,扭頭便朝墓穴走去。就在人們將信將疑的時候,突然有幾隻大老鼠也往墓穴的方向跑去,接着在聽到一聲奇怪的叫聲之後,老鼠紛紛逃離了。原來,老人在自己的袖子里藏了一隻貓,發現老鼠的時候掐了貓一把,貓的慘叫聲把老鼠給嚇跑了,而當時村子里的人並不熟悉老鼠,也不知道老鼠怕貓。

  從那以後,大家都覺得老人並不是沒有用處,他們的見識和智慧也是一筆重要的財富。就這樣,這個“葬活人”的族規被廢除了,養貓的也漸漸多了起來,更重要的是整個村子也有了孝敬老人的傳統。

  地主藏寶:

  據老人說,西爐村的郭氏家族原是在縣城附近的一座山上居住的,隸屬汾陽王後代,後來為了躲避災荒和戰亂,遷徙到關王廟西村附近的各個村落,當時西爐村屬於比較正統和富有的一支。

  上世紀初,郭氏家族購置了大量的土地,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地主,同時修建了一座兩層石樓,蔚為壯觀,被譽為“鄉寧出東門第一家”。到四五十年代,由於戰爭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家族開始衰落,積累的大批財富也銷聲匿跡,留下的只是後人的種種猜測。

  大家比較認同的是,當時家族的老爺子預感到了戰爭和政策的壓力,開始將積累的大筆財富轉移。據亡故了的賬房先生說,大致有半個月的時間裡,他每天都要數三石槽的銀元和銀兩,然後用石槽封裝好,第二天早上就不見了,至於被運到什麼地方埋了起來就無人知曉了。

  有人說,老爺子臨走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長子不離西房”,所以那筆寶藏應該埋在西房的下面。然而長孫重新翻修了西房,卻一無所獲。

  有人說,東房的牆上有一副對聯:土中生白玉,地內藏黃金,橫批是:中英。由此可以推斷,那筆寶藏埋在院子的中間位置。然而,偌大的院子被挖了一個又一個的土坑,人們卻一無所獲。

  還有個算命先生說,只有等到一家之中有三個人屬相都為馬時,那筆寶藏才會出現,只是至今村子里一家三人屬相為馬的情況沒有出現過。

  在筆者看來,那筆寶藏埋在那裡不重要,甚至壓根就沒有都沒關係。最主要的是,不要因為想着一夜暴富而破壞了古老的宅子和人們寧靜的生活。

您正在瀏覽: 臨汾市關王廟傳說
網友評論
臨汾市關王廟傳說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