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嵩山少林

嵩山少林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嵩山少林

  鄭長春

  一

  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中嶽嵩山實在算不上最高峻的山嶺,但因蒼茫之中聳立一座寺廟,便顯得與眾不同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嘛。

  於是,山和寺便有了內涵,有了禪意,有了說不出、道不完的傳奇。

  當然,也有了熙熙嚷嚷、匆匆忙忙的腳步。

  記憶中的“嵩山少林”,還是我在七八歲時從《少林寺》、《南北少林》等武打影片中知道的。那時,我並不知道威震天下的少林古剎就在離老家很近的中嶽嵩山,而且是“中國第一名剎”。

  一睹嵩山少林,便成了我的夢想。壬辰年春,終於夢想成真。

  二

  汽車還在煙霧飄繞的盤山公路上穿行,我就遠遠地看到那巍然聳立的北魏嵩岳寺塔了,不禁倒吸一口冷氣,突然想起《詩經》中的“嵩高維岳,駿極於天”來。聚精會神數之,約有十五六層,渾圓的塔身在青山綠樹的環抱中定格為一處風景。

  走過幾所武術學校及少林寺武術館、少林科幻探險館,就到了少林寺大門。只見門額上方橫懸康熙大帝御題的“少林寺“匾額,蒼勁有力,雄渾剛正。門前石獅兩座,系清代雕像。山門的八字牆東西兩邊,互相對稱有兩座石坊,東坊外額書“祖源諦本”,內書“跋陀開創”;西坊外額“嵩少禪林”,內額“大乘勝地”。

  據史書記載,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拓拔宏為迴避北方柔然族南侵和便於控制中原、消除鮮卑族和漢族間的隔閡,決意遷都洛陽。當時寺院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信佛之風盛行,少林寺乃孝文帝為安頓印度高僧跋陀敕建。孝昌三年(526年),南天竺高僧菩提達摩從海路抵廣州,歷經三年,跋山涉水,后寓止少林寺,面壁九年,首傳禪宗,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少林寺從此成為中國禪宗祖庭。

  佛教在中國漢族地區的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八個主要流派,而禪宗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做為一種外來宗教,禪宗之所以影響最大、流傳久遠,這與禪宗教義和修行方法簡單易行密切相關。

  進入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遮天蔽日、粗有數丈的千年銀杏樹,把整個庭院掩蓋得神秘而聖潔。樹旁有一大殿——天王殿,外塑兩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內塑四大天王(也有人叫護世四天王),按佛教的傳說,印度須彌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護一方天下,是保護佛教、保護眾生的神。持寶劍者稱風,名南方增長天王;持琵琶者稱調,名東方持國天王;持傘者稱雨,名北方多聞天王;托搭者稱順,名西方廣目天王——合起來即“風調雨順”,體現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可惜,民國十七年(1928年)軍閥混戰,國民軍石友三火燒少林寺,天王殿未能倖免。我們看到的天王殿是1982年重修的,心情有些失落,不知高高在上受人敬仰的“四大天王”有何感想?

  實際上,佛教做為一種外來文化,也必然隨着中國歷史的治亂興衰而歷經考驗,少林寺也是命運多舛,數廢數興。

  據資料記載,歷史上少林寺曾四次遭到嚴重毀壞。第一次是公元574年即北周建德三年,武帝禁佛,寺廟被毀。第二次是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迄唐末五代,寺廟又見衰頹。第三次是元末農民大起義,少林寺僧眾被遣散,寺廟荒廢。第四次是公元1928年,軍閥混戰,石友三一把大火,焚毀了天王殿、大雄殿、法堂和鐘樓等多座建築。與上述毀壞相對應的,少林寺也曾獲得過多次發展的大好時機。第一次是北周大象年間靜帝重建少林寺,易名陟岵寺。第二次是隋朝大興佛教,復少林之名,賜良田百頃。第三次是少林武僧協助秦王李世民征伐王世充有功,獲得優厚封賞。第四次是元皇慶元年即公元1312年,仁宗帝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一時間中外僧眾2000雲集,演武禮佛,興隆異常。第五次是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少林寺出家,因而屢次詔令大修。第六次是改革開放后,國家投巨資對少林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復重建,現已形成了以山門、天王殿、大雄殿、藏經閣、方丈室、立雪亭、西方聖人殿等為主的建築群,使千年古剎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三

  循着潺潺水聲,噠噠的木魚聲,由遠而近的誦經聲,我知道,穿過蒼茫的樹林,前面紅牆飛檐一角,就是大雄寶殿。這是少林寺佛事活動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是對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稱。

  仰面供奉的主佛為釋加牟尼、阿彌陀和藥師三佛,佛教稱他們分別掌握着人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故又稱“三世佛”,後壁懸塑觀音像,兩側列坐十八羅漢。殿後兩側,有鍾豉二樓,均高四層,玲瓏古雅,金碧輝煌的琉璃瓦上雕有飛禽走獸,雄偉挺拔,分別內懸千斤鐘鼓,寺僧每日擊撞報辰。登上樓台閣極目四顧,遠山近景皆一覽無餘。

  千佛殿是少林寺里現存最大的佛殿,內供毗盧佛像。故又名毗盧閣,始建於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58年)。殿中間大型木製神龕中,供奉着明代銅鑄蓮花座毗盧佛像,即釋加牟尼像。神龕上懸匾額乃乾隆皇帝御書“法印高提”。殿內東、西、北三面是明代繪製的五百羅漢朝毗盧大形彩色壁畫,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十分罕見。

  最令人驚疑的是,殿內地面上分佈着密而有序的腳坑,我粗略地數了一下總共四十八個。一僧人旁邊告知,腳坑系當年寺內武僧練武時站樁所遺,因清代禁止民間習武,少林武僧只好在最隱蔽的千佛殿習武。

  與“腳坑”一樣傳奇的立雪亭不能不看。方丈室的旁邊有一莊嚴肅穆的廟宇,四周皆松柏,門前鋪一條石階,紅漆斑駁的大門上橫着鐵鎖,隔門細望,見殿內神龕中供達摩銅坐像,上掛“雪印心珠”四字。相傳,此地是二祖慧可立雪斷臂求法的地方。

  立雪亭面闊三間,通高近九米,始建於明代,一九八零年翻修。當年,有個高僧叫神光,少為儒生,博覽群書,通達老莊之學,出家后精研三藏內典,造詣頗深。四十歲時追隨達摩到少林寺,虔誠求法被拒。但神光並不灰心,仍然不離達摩左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精心照料達摩。直到公元536年冬天的一個夜晚,達摩坐禪入定,神光侍立亭外,雙手合十紋絲不動,大雪埋沒雙膝也全然不顧。第二天早上,達摩開定后便問神光:“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淚流滿面:“只求師傅慈悲,傳授真法。”

  達摩暗示天機道:“要想我傳法於你,除非天降紅雪。”

  神光即抽出戒刀,自己斷左臂,滴滴鮮血,染紅了地上的白雪。

  達摩深受感動,便將佛學真諦和法器盡數傳給神光,並取法名為慧可。自此,佛教禪宗在中國有了自己的傳法體系。

  現在,立雪亭已作為少林寺著名景點對外開放,但我始終不解,那時那地神光為何非要自斷其臂,達摩方能信其心誠?

  這使我想到了早期的許多佛教故事,都是一開始帶着點血腥和殘忍,從釋迦牟尼苦修悟道到捨身飼虎,從因果報應的生死輪迴到十八層地獄的永不超生,沒有進入中土前的西域佛法,總給人以陰冷和壓抑的感覺,總廠滿慈光的佛教,則是到了中國以後,以禪宗的形式大放異彩。

  這一切,始於少林寺。

  四

  我屏着呼吸,在立雪亭外靜靜駐立良久,這裡沒有風聲沒有雪影,但見一簇簇遊人穿來走去或拾階而上,或合影留念,或燒香磕頭,或呼朋喚友,或賣吃叫喝,紅男綠女、達官貴人、販夫走卒,摩肩接踵,竊竊私語,然後嘰嘰喳喳而去,全無佛門靜地的清幽之意。

  一時間,竟讓人如墜雲里霧裡:這究竟是一座千年古剎,還是熱鬧的公共場所?

  不過,轉念一想,也就頓覺釋然。

  我們知道,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沒有開宗立派,卻在少林寺成為中國特色的名流宗派,這固然跟達摩的創新有關,但也跟中國幾千年來的熱鬧而鮮活的世俗社會有着深刻的聯繫。在傳教過程中,菩提達摩摒棄了印度佛教慣常的階梯修行方式,主張人人都具有“本性”即佛性,人人都具有成佛的智慧即“菩提”,人人都能夠通過“覺悟”而成佛,儘管何時豁然大悟難以料定,一旦“撥開迷霧見青天”,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這就把佛變為舉目常見的平常人,與普通老百姓十分親近。禪宗“衣缽”相傳,又經歷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càn)、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慧能時,連坐禪也免了,認為頓悟並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提水砍柴無非妙道”,在日常勞動生活中都可以頓悟成佛了。由此,禪宗的群眾基礎非常廣泛。

  這一套創新理論,一旦與中國儒家的修身、道家的習氣結合起來,再放到中國世俗社會一交融,於是佛法便少了宗教的莊嚴感,而增添了幾分人間的煙火氣。把佛變成了芸芸眾生中平常人,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在修行,誰能說這不是禪宗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思忖間,不覺到了塔林。

  這裡埋葬着少林寺的歷代高僧,也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塔形最全、時間跨度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少林寺祖塋。據資料,現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古塔二百二十八座,每個塔下埋葬着一位高僧大德的靈骨。因為這些塔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形制各異,散布如林,故稱塔林。

  導遊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乾隆帝游少林,問這些塔為什麼都不一樣?住持答:按照佛制,僧人圓寂后,依據生前地位、佛學修養、經濟情況等確定形制和大小。乾隆又問一共有多少塔?住持說沒有確切數字。乾隆就命五百御林軍每人抱一座塔,剩下多少人一算不就數清楚了嗎?結果五百御林軍沒夠用。原來,樹密塔粗,常有兩人相向抱塔而不得知者。

  我悉心望去,塔型有六角五層的,也有四角七層的,還有一些難以叫上名的石塔。塔身刻有文字,大概記載着這座塔的主人及建造背景。地面上卧着一層柔和的草,遊客如織,輕移步履,遙想當年少林寺十三武僧在此地救李世民刀光劍影,心底油然湧起一脈激情。

  這些塔,石基堅實、氣勢昂然,間或有蒼松翠柏點綴,看得見形狀不同的塔頂上有石土分佈,一些枯草和樹葉蓬勃其上,林林總總,隱隱約約,顯出飽經歷史風雨的滄桑和厚重。

  “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在中國,有幾人能配得上以塔作碑、頂天立地呢?

  五

  巍巍嵩山,幽幽古寺。山有寺而奇,寺因山而名。華夏中嶽,禪宗祖庭。“嵩高維岳,峻極於天”,這是《詩經》中的嵩山。其實,早在三十六億年前,當所有的陸地還在海平面以下的時候,中嶽嵩山就騰空而起,傲立世間了。

  無疑,它是萬山之祖,見證了地球生命的演變,是上蒼賞賜給人間的一塊“活化石”。

  更妙處,這座山上,至今保存着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策源地第六小洞天中嶽廟,儒釋道三教薈萃,歷經歲月風雨,已融合成中國獨特的文化景觀。

  而且,我認為更值一提的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天文建築觀星台也在這裡,真正地把中國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信念發揮到了極致。嵩山現在的行政轄區是河南省的登封市,想一想,真有點“登峰(封)造極”的趣味。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說,嵩山是“天造地設”的一頂桂冠,那麼,少林寺就是這項桂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這顆明珠,閃動着自然靈氣、文明之光,更閃動着佛語禪心!

  迎風看水,賞武聽禪,放下一切雜念,靜靜感悟禪宗的奧秘。不知不覺,斜陽西下,煙霧裊裊。

  心懷慈悲,漫步山林,登甘露台、觀星台、拜中嶽廟,當然更值得去看達摩洞。遺憾的是,天色已晚,而達摩洞又在塔林西北的石崖深處。那究竟又該是怎樣的一方藏龍卧虎之地呢?

  此刻,嵩山無語,少林無語,只有幽幽香火飄蕩眼前……

  選自鄭長春散文集《路過人間》

您正在瀏覽: 嵩山少林
網友評論
嵩山少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