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陝西典故及陝西人

陝西典故及陝西人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楔子:昨日到文學社版塊,看見了置頂的標題是《說陝西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它位於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這裡有過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

  這裡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

  這裡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

  這裡是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

  這裡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

  這裡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因為地形,成就了陝西,它也形成了三個不同的地域:陝北、關中、陝南,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都讓人流連忘返……

  及至現代,我們的腳步也沒有停下,依然在不斷的發展

  當我們在談陝西的時候在談論什麼?它的歷史?它的發展?它的風土人情?它的美食…”

  正好我有一篇舊日的文章,亦是應網友之請寫有關陝西的文字,特貼於此,供諸文友賞讀。

  周日在聊天室里,有一個叫漠煙的人看見了我的名字,說了些和陝西有關的話。話里有了幾分戲說的意思,我想我們不能去計較和不屑於人家的淺薄無知。作為一個地道的老陝,我又對自己的故土有多少了解呢?於是便借用了網上的工具,查了些許,貼於此,以期對他人有個解釋;對自己也是個慰籍。

  在西安城市公園和街心綠地上,有着多個風格粗獷的大寫意泥塑。它們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說是鮮活的再現了秦人歷史生活舊習,其中就包括了所謂的陝西八大怪了。怎樣了解陝西和理解陝西人呢?就地域而言,它是我國的內陸省分。陝西有着涵闊了八百里秦川的富饒的渭河平原;有着土地貧瘠卻富含了石油天然氣的陝北高原;有着號稱小江南的漢中盆地秦巴山區。就歷史沿革而言,長安自古是京畿之地,有着十數個封建王朝在這裡建都。從廣義上講,應該說陝西是有着海納百川的胸襟,才有了歷史上各路英才的大彙集,才有了周秦漢唐的興盛。再從廣義上講,陝西人亦是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所謂的陝西人也是從四面八方彙集於這裡的,歷史上曾經的外地人甚至於外國人了。所以我們不能以狹隘的地域意識來論述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我們都是龍的傳人,中華民族是一家才是我們的共識和永久的理念。

  陝西歷史沿革及歷史概要:

  陝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裡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歷史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文明發祥:陝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農業發祥:陝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裡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採集果實。當時種植的穀物主要是粟。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陝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並向其他地區傳播。

  對外開放發祥:陝西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3000多年前,陝西長安就同許多國家有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古長安為起點的。從兩漢時期時,就以長安為中心,同南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文化發祥:陝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曆,就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

  自古帝王都:陝西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時代最長的省份。大約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紀左右,傳說夏部落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陝西活動過,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豐功偉績。公元前21~前16世紀的夏朝時期,陝西就有扈國、駱國出現。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在陝西建都。此後,又有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個王朝先後在陝西建都,時間長達1100多年。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計11年。陝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

  陝秦三秦:陝西簡稱陝或秦。“陝”指陝陌,在今河南省陝縣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陝而治,陝以東,周公治之,陝以西,召公治之。此後,人們就把陝陌以西稱為陝西,簡稱“陝”。“秦”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轄區主要在這一帶。人們又稱陝西為“三秦”,一般是從陝西的地理特徵分為關中、陝北、陝南三個自然區域來理解的。其實,“三秦”得名源於項羽分封諸侯,讓秦的三個降將分治秦之故地:章邯為雍王,領有咸陽以西;司馬欣為塞王,領有咸陽以東;董翳為翟王,領有陝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唐以前行政區劃演變:陝西地方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魏國在洛河下游設上郡,楚國在漢江中游設漢中郡,秦在陝北也設上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陝西境內除保留上郡和漢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設內史,與郡同級。

  西漢沿襲秦制,保留上郡與漢中郡,另將秦的內史分為3個相當郡的政區: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左馮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右扶風(分管咸陽以西地區),稱為“三輔”,治所均在長安城。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13州刺史部,監察各郡。後來改刺史部為州,州牧或州刺史為行政長官,形成州、郡、縣三級制。現今的陝西在西漢中期涉及3個州。

  三國時期,現今陝西地區的大部分由雍州、荊州、益州管轄。西晉時大致和三國相仿。東晉至隋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南北分裂,戰爭頻繁,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唐以後行政區劃演變:唐初對州、郡、縣加以改革,全國共設10道,道轄州、郡。今關中、陝北屬關內道,陝南屬山南道。宋改道為路,今陝西的大部分屬於永興軍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鳳縣、留壩,另屬秦鳳路,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這兩路是由宋初的陝西路劃分出來的,因此,習慣仍稱它們為陝西路。今佛坪、鎮巴以西屬利州路,治所在今漢中市。今寧陝、石泉以東屬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縣屬河東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設在陝西境內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樞稱中書省,在各地的分設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陝西行省的轄地包括今陝西全境及甘肅蘭州以東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礎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陝西布政使司所轄地區包括今陝西全境、甘肅嘉峪關以東各地、寧夏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東部分。清代廢去布政使司的稱號,仍稱行省或省,嘉慶年間全國有18個省。清初陝西仍轄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東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陝西右布政使駐鞏昌,五年改為甘肅布政使,移駐蘭州。從此,陝、甘兩省分治。

  自元代設行省起,陝西的省治一直設在現今的西安市。

  標籤: 秦人說秦

  陝西的八大怪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八大怪“

  一、麵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麵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麵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肴。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着紅、聞着香、吃着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着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着(頂着)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裡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晒,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七、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八、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陝北黃土高坡走出了路遙(《平凡的世界》);陝南“小江南”走出了賈平凹(銀河註:關中走出了陳忠實;張藝謀、還拍出了《關中匪事》這樣鏗鏘有力的好作品),這一南一北的兩個文人及其他們筆下的人物。把陝西人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陝北人是以高原文化為主,間以夾雜着些許草原文化,那麼陝南人就是以長江文化為“紅花”、黃河文化為“綠葉”了。(銀河:關中就是樹上的果實了;精彩紛呈)

  既保守,又開放;既粗獷,又心靈手巧。既老實,又圓滑;既吃苦耐勞,又貪圖安逸;既安於現狀,有躁動不安……陝西人性格豪爽,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快人快語,不拐彎抹角。這一點不似南方人講話和風細雨,話中有話,工於心計。陝西人總愛嘲笑廣東人和浙江人,說他們講話,嘰里咕嚕,“鳥語花香”。(銀河註:陝西人有婉轉愛恨情愁,直接而悠遠;有痴情的蘭花花,不渝走西口、火熱的白鹿原)

  陝西的漢子,是黃土造就的,是秦嶺造就的,黃土的性格就是他們的性格,大山的性格就是他們的性格。陝西人吃的是粗茶淡飯,喝的是粗釀的稠酒,陝西老農穿的是粗布衣裳(銀河註:tmd,就是說陝西人粗么;陝西人也有細,人稱老婆孩子熱炕頭;有匪的文化,也有質樸的人文;自古秦軍耐苦戰,雖然沒有如何和日本鬼子交火,不過白鹿原裡面描述了中條山之戰。可能是陝西娃們打日本鬼子的;不怕死,這是特點;直爽)。陝西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聲吆喝。陝西人愛玩安塞腰鼓,在黃土高坡上,敲它個鼓聲震天,塵土飛揚。

  陝西的婆姨以米脂最為有名。婆姨們個個細皮嫩肉,柳腰豐臀,姿質艷麗。陝西米脂婆姨的美,是不同於江南女子的另一種美,江南女子美是清瘦型,而米脂的婆姨是肥美型,這在世界風行減肥的今天,是獨樹一幟的。(銀河註:沒法,吃面的都長的圓點。:)沒有江南米那麼精細;)

  雖然陝西的婆姨們長得豐滿,可感情細膩,聽一聽那感人至深的《走西口》,陝西妹子對情哥哥的那份摯情,一點也不比南方妹子遜色。

  陝西的妹子,不光感情細膩(銀河註:細膩不當,深切;南方女人是針、陝西女人是錐子),柔情似(銀河註:黃河)水,而且心靈手巧,善做細活。陝西的剪紙窗花可是中外聞名的,還有皮影藝人、泥偶藝人、木偶藝人等等,陝西的能工巧匠可謂俯拾皆是。

  陝西的妹子總喜歡陝西本土的漢子,用她們的話來說,陝西漢子胸脯寬廣,讓人放心地依靠。躺在陝西漢子的懷裡就覺得心裡踏實。陝西的男子們聽了這話,心裡美滋滋的,竟口出狂言:“還是咱爺們經得住考驗。”

  陝西人曾經是貴族,但如今只剩下貴族夢了。我單位有一陝西籍職員,偶與同事們閑聊。在他大讚特贊兵馬俑、華山、華清池等名勝古迹之後,那群深圳仔驚嘆不已,嚮往之情溢於言表。不料,他們忽問:“在你們陝西牧區,小時候上學都騎着馬吧?”這位陝西同事沒好氣地說:“我們騎的是狼!”這幫深圳仔面面相覷。

  走進陝西,就如同走進了民歌的海洋,在歌聲中,你能捕捉到陝西人內心的喜悅,知足與幸福之情,還能聽到那“一聲秦腔吼,可使八尺男子眼淚流,出嫁姑娘也回頭,還會嚇死山坡那頭老黃牛”的秦歌。它道出了秦人曾經的幾許悲愴和深情,宣洩了多少對生活單調的反叛。

  陝西人就是在這種不得不古又無法不古的氛圍中創造着當今的文化。地下滿是秦磚漢瓦的陝西人正迎着西部大開發那嘹亮的號角,伴隨着鞭哨聲、駝鈴聲,繞原而飛,穿雲而過,用他們特殊的方式唱響起新世紀那清晰明朗,奔放高亢,旋律舒展,節奏自由,優美抒情的———“信天游”……

  陝北黃土高坡走出了路遙(《平凡的世界》);陝南“小江南”走出了賈平凹(銀河註:關中走出了陳忠實;張藝謀、還拍出了《關中匪事》這樣鏗鏘有力的好作品),這一南一北的兩個文人及其他們筆下的人物。把陝西人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陝北人是以高原文化為主,間以夾雜着些許草原文化,那麼陝南人就是以長江文化為“紅花”、黃河文化為“綠葉”了。(銀河:關中就是樹上的果實了;精彩紛呈)

  既保守,又開放;既粗獷,又心靈手巧。既老實,又圓滑;既吃苦耐勞,又貪圖安逸;既安於現狀,有躁動不安……陝西人性格豪爽,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快人快語,不拐彎抹角。這一點不似南方人講話和風細雨,話中有話,工於心計。陝西人總愛嘲笑廣東人和浙江人,說他們講話,嘰里咕嚕,“鳥語花香”。(銀河註:陝西人有婉轉愛恨情愁,直接而悠遠;有痴情的蘭花花,不渝走西口、火熱的白鹿原)

  陝西的漢子,是黃土造就的,是秦嶺造就的,黃土的性格就是他們的性格,大山的性格就是他們的性格。陝西人吃的是粗茶淡飯,喝的是粗釀的稠酒,陝西老農穿的是粗布衣裳(銀河註:tmd,就是說陝西人粗么;陝西人也有細,人稱老婆孩子熱炕頭;有匪的文化,也有質樸的人文;自古秦軍耐苦戰,雖然沒有如何和日本鬼子交火,不過白鹿原裡面描述了中條山之戰。可能是陝西娃們打日本鬼子的;不怕死,這是特點;直爽)。陝西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聲吆喝。陝西人愛玩安塞腰鼓,在黃土高坡上,敲它個鼓聲震天,塵土飛揚。

  陝西的婆姨以米脂最為有名。婆姨們個個細皮嫩肉,柳腰豐臀,姿質艷麗。陝西米脂婆姨的美,是不同於江南女子的另一種美,江南女子美是清瘦型,而米脂的婆姨是肥美型,這在世界風行減肥的今天,是獨樹一幟的。(銀河註:沒法,吃面的都長的圓點。:)沒有江南米那麼精細;)

  雖然陝西的婆姨們長得豐滿,可感情細膩,聽一聽那感人至深的《走西口》,陝西妹子對情哥哥的那份摯情,一點也不比南方妹子遜色。

  陝西的妹子,不光感情細膩(銀河註:細膩不當,深切;南方女人是針、陝西女人是錐子),柔情似(銀河註:黃河)水,而且心靈手巧,善做細活。陝西的剪紙窗花可是中外聞名的,還有皮影藝人、泥偶藝人、木偶藝人等等,陝西的能工巧匠可謂俯拾皆是。

  陝西的妹子總喜歡陝西本土的漢子,用她們的話來說,陝西漢子胸脯寬廣,讓人放心地依靠。躺在陝西漢子的懷裡就覺得心裡踏實。陝西的男子們聽了這話,心裡美滋滋的,竟口出狂言:“還是咱爺們經得住考驗。”

  陝西人曾經是貴族,但如今只剩下貴族夢了。我單位有一陝西籍職員,偶與同事們閑聊。在他大讚特贊兵馬俑、華山、華清池等名勝古迹之後,那群深圳仔驚嘆不已,嚮往之情溢於言表。不料,他們忽問:“在你們陝西牧區,小時候上學都騎着馬吧?”這位陝西同事沒好氣地說:“我們騎的是狼!”這幫深圳仔面面相覷。

  走進陝西,就如同走進了民歌的海洋,在歌聲中,你能捕捉到陝西人內心的喜悅,知足與幸福之情,還能聽到那“一聲秦腔吼,可使八尺男子眼淚流,出嫁姑娘也回頭,還會嚇死山坡那頭老黃牛”的秦歌。它道出了秦人曾經的幾許悲愴和深情,宣洩了多少對生活單調的反叛。

  陝西人就是在這種不得不古又無法不古的氛圍中創造着當今的文化。地下滿是秦磚漢瓦的陝西人正迎着西部大開發那嘹亮的號角,伴隨着鞭哨聲、駝鈴聲,繞原而飛,穿雲而過,用他們特殊的方式唱響起新世紀那清晰明朗,奔放高亢,旋律舒展,節奏自由,優美抒情的———“信天游”……

  說說咱們陝西人

  來源:陝九陸逍遙 (2006-1-12 22:39:47) 本文章已被查看:1143

  陝西大多數地方歷史上曾是西北游牧民族的盤據之地,南北朝時,氐人、羌人、鮮卑人還在這裡建立過好幾個王朝。所以追溯血緣,今天的陝西漢人實際上大都摻雜着驃悍的游牧民族的血液,這是陝西人比較粗獷豪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陝北人更是如此。這個問題把它放到整個北方也是成立的,只要仔細翻一翻北方的歷史就會明白這一點,當然,南方漢人在歷史上也是由各種民族匯合而成,比如越人、三苗等等,但應注意到北方的各個民族大都是強悍、流動性較強的游牧民族,而南方民族大都是定居型的農耕民族,性情要溫柔細膩得多。?

  陝北是沉默的,同時是寬闊激越的。黃土高原遼闊蒼茫、貧瘠深厚,人們世代把窯洞建在山峁川塬的高坡上。黃土高原一方面造成了長期落後的經濟,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陝北人精神性格中堅韌的毅力、寬厚的情性、以及不可扼制的激昂野性。所以,陝北人屬於比較典型的大西北人,他們保守老成,容易安於現狀,對於物質的要求不高,近代以來擁有“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就已經滿足了,時至今日,陝北人仍是中國最為淳樸勤勞的一個群體,相對落後的經濟並沒有使他們厭倦家園嚮往外界燈紅酒綠的生活,他們在黃土高原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小日子倒也頂天立地自由自在。

  而在以關中平原為主的陝西南部,人們在粗獷中又多了一份狡黠和靈秀,不論是這裡的土地、民風還是建築,都被古老而爛熟的傳統文化熏陶得太久了,所有的一切都有如一壇保存了千年的老酒。?

  陝西南部的人大都性情粗放,講究禮儀,墨守陳規而又富有靈敏的神經。他們忠厚老成,但同時精明倔強,他們包容性較強,但又對新鮮的東西保持懷疑。祖先漫長的榮光,使南部陝西人自豪,並有點自視甚高,但這種理由隨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成為一種心理上的負擔,這正如一個曾受人擁戴的有錢人,到後來家境沒落了,於是他的心境可想而知。有人把近代的關中人稱為沒落的貴族,當然,這種“沒落的貴族”更多是指整個文化上的衰退,內涵上與八旗子弟那種“沒落的貴族”是不一樣的。?

  陝西的歷史,抵得了一部中華文明史,由於秦人曾是貴族,難免沾染傲氣。秦人居秦嶺山麓,渭河兩岸,河域里趟出了足足八百里,一馬平川。盛產小麥、玉米、雜豆、棉花……有水果,有油料,有山林,包羅了中國各地產物,氣候標準,地理標準,人口密集度標準,就連中國的北京時間都是以西安東50里地下三十米處的原子鐘為準。在西安人耳朵里,收音機里的“北京時間”那就是“西安時間”哩。

  陝西人欺生,不喜外來人口,陝西人亦懼外,餓死不出遠門。陝西人嫁女兒叫做“打發”認為是差遣了,是派出去了,因為陝西的女子並不對外,一遇哭鬧,扭屁股就又蹩回娘家。受不了外人欺負。

  陝西人把話多的,嘴貧的叫做“皮干”,原意是指皮和骨,所謂“皮革”一說。皮革者,冥頑,死不改性。做物質了,那就是結實的皮鞋,勒不斷的腰帶,騎不糟的馬鞍。借了來形容人,那就是不咋樣的人了,好不到哪兒去。

  陝西人把嘴饞貪吃者叫了“嗓眼”,詞義來路不明,字面上也很難解通,但用得極廣,以至超越吃像,直到惹人厭煩卻要往人面前湊者一律冠以“嗓眼”

  陝西人把心緒不爽,身心煩亂又一時間難以宣洩叫做了“睦亂”。

  一部《離騷》情調,釀成世代情操,讓後人演繹成風騷、輕佻、調情、談情說愛。陝西人則格外刻薄,把“討好”、“巴結”一律叫了“騷情”。陝西人若是被人叫了騷情,那是可以自殺的。

  陝西人還有多的說法,除了古書上查得到的,而為陝西人獨用至今的,其餘還有生生息息不斷創造的民眾俚語,好似現代詩話如“害怕”叫“怯火”、“吹牛”叫“胡訕”……

  着重要說的則是“揲活”二字。此處有兩解。簡言之——“揲”為一字時,即為吃之意,吃飯既是;若是加一活字成“揲活”則指了“做愛”這是在關中地區,到了陝北,則一個“揲”就是“做愛”之意了。

  陝西也有出美人的地方,且聲震全國,那就是陝北米脂的婆姨。只是想花了不行,米脂的婆姨雖是細皮嫩肉,卻柳腰連了豐臀,國內唯一。米脂婆姨的美,是不如江南女子清瘦的美,是屬肥美呢。

  陝西人作為人文原生態是當之無愧的。但遇了現實里的社會卻不一定優越。

  [長安大學]為啥陝西人就愛秦腔

  作 者 :馬國銳 來 源 :長安大學報 時 間:2005-09-07 15:42:39 責任編輯: 馮娟娟文字大小:大中小

  賈平凹在《秦腔》一文中寫到“八百里秦川的勞作農民只有也只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眾,他們家鄉的交響樂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還能有別的嗎?”對啊,想想黃土地上的陡坡、深谷,還有層層疊疊的梯田。秦腔成了山裡寂寞的人們執着對抗寂寞的方法。無拘無束,曲調高高低低,這正順應了黃土地的地勢,順應個人的心情,甚至順應看不見的風,來抒發我們大西部人的感情。

  秦腔,不同於典雅雍容的京劇,不同與清麗婉約的黃梅戲,它最典型地反映了三秦大地兒女質樸、熱烈、纏綿的性格。秦腔,是陝西的一種文化,是風俗劇種。有人這樣給我說;所謂“秦腔”,秦,是取西北三秦大地的秦字,也就指三秦大地;腔,是指腔調,是大西北陝西人的腔調;之所以稱作秦腔。是陝西人的文化瑰寶。因此,我就一直認為秦腔就是陝西固有的文化魂寶。

  在歷史上,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與陝西交界之處。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在陝西已經是頗為流行。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陝西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着強烈的影響。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豪放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各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小說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於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鬚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可以說,秦腔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底蘊。而陝西人喜歡秦腔,不僅僅是因為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是他能把陝西人的感情拳拳地表達出來。

  讀大學的時候,班裡的陝西同學較多,都深受秦文化的熏陶,不但會唱上一兩曲,而且每每聽到那一聲聲或悲愴或高亢或豪邁或雋永或豪放直爽的秦腔時,心裡都禁不住地大聲叫好。比起那些蒼白膚淺的流行歌曲,秦腔更會讓你感到一種古樸、渾厚與凝重的古典與歷史的美。它粗獷豪放,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其聲天搖地動,震耳欲聾,如雷鳴虎吼一般,方圓二三里都能聽見,吼者紅脖子漲臉,其樂無窮。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發泄內心深處的大喜大悲。秦腔很土,深深的黃土地,是孕育它的土壤;勤勞的勞苦人,是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人們對歷史故事的回憶和對百姓生活的謳歌,是秦腔亘古傳唱的動力。我想這就是陝西人喜歡秦腔的原因所在吧。

  在大學學習戲曲欣賞課的時候,老師說曾經有一個外地人想領略一下秦腔的魅力,便讓一老陝領他去村裡聽秦腔,到村口忽然遠處傳來幾聲秦腔,洪亮而尖銳,老陝連聲喝彩:“終於遇到老師了,他比我唱得好,他的底氣真足!”於是他們飛奔過去,走近了一看,原來是在殺豬。雖說是個笑話,卻道出了秦腔的特色———“吼”。

  同其他傳統曲藝一樣,在陝西農村秦腔仍深受百姓的喜愛。因為它產生於民間,能夠生動地反映出人民的願望、愛憎、痛苦和歡樂,反映出他們的生活和鬥爭,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每天晌午,路過農家小院,你會聽到收音機里傳來的聲聲秦腔。陝西電視台的金牌欄目《秦之聲》辦了十多年,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老百姓經常用廣播和電視欣賞他們鍾愛的秦腔。

  “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風情一方戲。從深深的黃土地中走來,瀰漫著泥土的氣息,飄逸着野花的芬芳,但願我陝西的秦腔能走出西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您正在瀏覽: 陝西典故及陝西人
網友評論
陝西典故及陝西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