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國人嘴裡常常掛着隨緣二字,據說此語來自佛門。百度一下,才知道,隨緣是佛教根本理論之一。語出《教觀綱宗》:“理即佛者,不思議理性也。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仔細研究,發現佛語中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與我們世俗的隨緣相差甚遠。打個比方說,就如天上一輪明月,倒映在水中,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一輪明月的影子。而水中的明月,不過僅僅是幻象。隨緣二字,從佛經中走出,來到我們世俗人的生活里,便幻化出億萬形象,每個人心中的隨緣都是不一樣的。就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般,此月非彼月,只有達到萬里無雲萬里天的境界,才能看清佛祖隨緣的本來面目。

  李炳南老居士說隨緣有四重境界。我的理解如下:

  第一重境界是佛的境界——不變隨緣。佛悟透了緣起性空,究竟圓滿,心中再無一點掛礙,知道真如自性是不變的,但要隨順世上眾生各種幻境隨機說法,不停地變化自己,所以說:佛化億萬身。打個簡單的譬喻:就如水流進海洋,就是海洋的形狀;流進江河,就是江河的形狀;流進湖泊,就是湖泊的形狀;飄上天空,就是雲朵的形狀;堆積山巔,就是冰川的形狀;散在空氣里,就是無影無形的水蒸氣。在盆中,在碗中,在杯中,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容器里,水都幻化出各種不同的形狀。但水的本質還是水,它是永遠不變的。

  第二重境界是菩薩的境界——隨緣不變。菩薩在俗世間度眾生,還要繼續修行佛道。菩薩在俗世的染缸里,故意污染自己,與眾生一般模樣。但他們必須時時觀照自己不染不變的真如自性,在染里不染。時時警覺,告訴自己:這一切不過是幻境!真如自性猶如明鏡。明鏡照見無邊的幻象,幻象永遠是無法污染明鏡的。

  第三重境界是阿羅漢的境界——不變不隨緣。這是說的小乘佛教,自己度自己,不度眾生。修行就是追求自了。悟透一切本空,世上無一眾生可度!度己就是度一切。

  第四重境界是凡夫的境界——隨緣而變。我們凡夫的心,是有染的心。此有染的幻心,隨着外境的變化而變化,居高位時盛氣凌人,陷牢獄時垂頭喪氣;猛然發財時趾高氣揚,破產衰落時一蹶不振......口說隨緣,其實是隨波逐流,在幻境里迷失了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的”隨緣“多是“方便出下流”。常言道:“水往低處流”,“柿子找軟的捏”。一人落馬,萬人落井下石;一人得道,眾人雞犬飛升;紅的,大家都捧;綠的,大家都踩。追隨大流,人云亦云,跟風而上。大演隨波逐流,同流合污的荒唐大戲。朝政腐敗則全民腐敗,幾乎無官不貪;領導淫亂則全社會淫亂,人說身邊沒女人就是沒面子;物慾橫流則多逐臭之夫,所謂笑貧不笑娼;虎狼當道則多阿諛奉承之士,所謂識時勢者為俊傑。凡夫眼中的“隨緣”,是自己的奴性使然;凡夫口裡的“隨緣”,是一張一張的遮羞布,一個個的畏懼強權的借口。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面前都俯首帖耳,指鹿為馬;在“潛規則”面前都脫衣解褲,乖乖送禮;在官場不收錢被當作“異類”,官就做不長久;貨車側翻,車上的貨物不搶被呵斥為“傻子”......真是唐王好肥胖,世上多肥妞;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此“隨緣”非彼隨緣。

  佛門的隨緣不是隨緣而變,是在隨緣中求不變。隨緣眾生,真誠心不變,清凈心不變,平等心不變,覺悟心不變,慈悲心不變,不染的真如自性不變。猶如黃金,不管打造成什麼模樣,做成什麼東西,它的質地永遠是黃金,而不是變成銅鐵鉛鋅其他的什麼物質。

  佛偈說:“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宇宙人生是一個圓,我們在圓中風水輪流轉。自己造的業自己受,自己造的地獄自己下,這一切都是圓滿的,並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所以要看破得失、生死,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放下了,自然就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逆順風靜,得失坦然,安住性凈,寂然無為,立志如山,行道如水。禪師說,如果我們能夠放下世間的萬有,那麼,對任何一個人、一件事,我們也仍都能擁有。雲水禪心,自有真味。

  讀了一則小故事,覺得很有禪意,頗為喜歡,摘錄下來大家分享: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着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 “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沖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 原本光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點頭:“隨喜!”

  禪師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這樣淡然,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草籽的發芽成長的自然規律:天涼了才能播種,風吹走的都是空殼,草籽是幾隻小鳥吃不完的,雨水衝到哪兒,草籽就會在哪兒發......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只有不懂事的小和尚才會大驚小怪!發散開去,如果我們徹悟了宇宙人生真相,一切了了分明,還有什麼能叫我們患得患失,大驚小怪呢?

  也讀過一個叫《破水桶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漢子每天挑着一擔水桶到很遠的地方打水,一隻水桶滴水不漏,每次都裝着滿滿一桶水回來。另一隻水桶有點破了,每次打回來的水只剩下半桶。日子久了,破水桶覺得非常羞愧,不想存活在這個世上,它想選擇自殺。於是,挑水的漢子帶它看沿途走過的路。只見路的兩邊出現的是不同的風景,一邊鮮花盛開,一邊沒有一根草。漢子告訴破水桶:我在你每天經過的這邊,撒了許多花草的種子,正因為你的破洞里流出來的水,每天澆灌這這些花草,它們才開得這麼鮮艷!

  我們何嘗不是那隻破桶!雖然我們不夠完美,但正因為我們的不完美,才造就了這個世界的美麗。有些真相,往往不是我們眼中看到的那樣,萬物都有自己的因緣。

  佛說因緣即緣起,也就是因緣和合生起。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觀看星空突然悟道而得。《阿含經》中給緣起下的定義是:“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譬如三蘆,立於空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亦復如是。”意思是說:任何事物,全是互相依賴、互相支持而生起存在的。其中若欠缺某一些因素條件,這一法就不會生起;生起之後,若是某一些因素條件發生變化,這一法的本身也隨著發生變化。宇宙萬象,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佛看宇宙人生就是一個圓,不斷輪迴,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萬物的生死是不同生命形式的互相轉換,其實沒有生也沒有死;六道中的眾生是自己造業自己受,與別人無關,一切都是圓滿和平衡的,沒有得也沒有失。佛是圓形視角。而我們看宇宙人生,是在這個圓上取了一個線段,非生即死,是直線視角。這世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這是個永恆的哲學命題。在覺悟的人的眼裡,只是個庸人自擾的問題。沒有雞哪有蛋,沒有蛋那有雞。雞和蛋,是同時存在的,也是同時並不真實存在的。“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楔經云:“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離不開因緣所生法。緣是一張網,世間萬物,無不在網中。

  隨緣是一種動中取靜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禪境。禪師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不執着,不分別,不妄想。從容平淡,自然達觀,便識得隨緣的禪中三昧。隨緣,從究竟來說,也無緣可隨。佛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緣起性空也是假的,我們常說的靈魂也是假的,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各種因緣和合而成,並不真實存在。佛曰:一切皆虛幻。一切只是我們的心中的執着所生成的幻象。不執着,不分別,才是如來本來面目——如如不動,不來不去。

  <<古蘭經>>裡面的一個經典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會移山大法的大師,央其當眾表演一下。大師在一座山的對面坐了一會兒,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後就表演完畢,眾人大惑不解。大師道:這世上根本就沒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夠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按佛理來說,過來與過去本無分別。

  隨緣是隨順其自然環境、自然法則,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和發展規律。把握機緣,積極進取,求得事物的最佳結果。看清宇宙人生是一個輪迴的圓,不是一條直線,我們只是在這個圓里做圓周運動,時而高峰,時而低谷,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淡看繁華與落寞,顛峰與低谷,幸福與悲傷。直面人生,正視現實,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真誠心不變,清凈心不變,平等心不變,覺悟心不變,慈悲心不變。在堅持這些原則的前提下,“入鄉隨俗”。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在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俗話說:“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我們應該得亦不喜,失亦無憂。在喧囂的塵世擁有 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一切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無怨無悔,無憂無慮,無嗔無恨,得失看淡,名利看輕。瀟洒、自在、解脫、博大、睿智、自信、釋然。在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在徹悟之後得到清靜與自由,有“聚散離合本是緣”,“得即高歌失即休”的達觀與超然;更有“一蓑煙雨任平生”,“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的淡泊與從容。

  人生看破,宇宙看透,“不思善,不思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每個人都自我圓滿、具足,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分別計較的呢。那就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吧。

您正在瀏覽: 隨緣
網友評論
隨緣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