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的情思
手機:M版 分類:情感故事 編輯:小景
《說文解字》中說:“囪,在牆曰牖,在屋曰囪。象形。”這“囪”便是先民們居住在洞穴中開在洞頂的最初的“窗”吧,恐怕天窗仍然是這“在屋曰囪”的意思,只是後來由屋頂移到了牆上,這就變成了居者在室內洞察物換星移、月升日落的視界,似乎儼然成了被放大的人們的眼睛。當然,交換空氣的功能將會成為它的永恆。
窗,是人居設計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堪稱建築史上的一朵靈光乍現的奇葩。站在窗前看窗外的人,觀窗外的景:輕盈展翅的蝴蝶剛剛立在花枝,那一小片荒蕪不經意間立刻蓬勃起翠色慾滴的蔥綠,薄雲在樓頭的晴空驀然變換錦繡身姿......靜聽窗外和煦輕撫的春風,靜聽淅淅瀝瀝的雨聲,靜聽輕輕飄落的雪花聲......這一切,也許只有窗才會有的境界。有時我想:這世界,如果沒有窗,會缺失多少妙不可言的意趣啊!
在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窗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裝飾有仙桃葫蘆圖案的窗欞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裝飾有福壽延年字樣的窗欞寄託着人們對老人的深情祝福,裝飾有石榴蝙蝠圖案的窗欞寄託着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透過漏窗觀景如入夢幻仙境一般迷離,透過取景框式的窗空觀景則有移步換景之奇妙。浮雕的莊重,透雕的典雅。有人憑窗因見月缺月圓而慨嘆人世滄桑,有人憑窗任雲起雲收而悲嘆人世如浮雲,有人憑窗由花開花落而發思古之幽情。窗,給了智者冷靜的目光,讓怨者有地方獨自傾訴衷腸,也讓剛歸家的行者以小憩的時光。孤獨的老人倚窗看斜陽,生髮多少暮年的憂傷,遊子倚窗看斜陽,引發思念老父老母之柔腸,女子倚窗看斜陽,纖纖微雲入心房.....
在浣花溪草堂閑居的杜甫曾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名句,儘管這窗極盡鄙陋,但詩人卻用窗取了氣吞山河的景緻,這是屬於大唐的景緻,這景緻定格了千餘載時光,像一幅永不褪色的風景畫,也給了後人無盡的遐想。每讀此句,我就想:抑或是這鄙陋之窗醞釀了詩人的情思,才給我們留下了這千古絕唱。是這窗成就了這千古風光,還是這千古風光裝飾了這鄙陋之窗呢?從古至今,曾有多少幽情,以窗為媒,讓我們有幸讀得。讀蘇軾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可知月低綺戶,已是夜色沉沉,已然長夜漫漫了,窗內那個透過“綺戶”和月對話的詞人該有多少無奈和慨嘆啊!那扇“綺戶”不在久矣,此詞此意卻成千古!讀晏幾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衣上灑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可想斜月半窗,凄涼滿屋,心中縱有多少凄苦無人訴。讀“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可見暮年周邦彥羈旅天涯,遙想從前在家鄉,伴着“一庭愁雨”和老友“剪燭西窗”的情景,不禁潸然淚下。此情不再,那西窗還在否?我們的先賢雅士們,似乎對窗情有獨鍾,彷彿這窗能分外氤氳起他們細膩的柔腸,也讓我們今天有幸來觀照那時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窗,是不是從一個側面成了後人看歷史人情風物的一面鏡子?
閑來翻揀古人與窗有關的文字,窗本身已給了我們許多美麗,又能夠讓我們從中領略或幽男怨女,或志士仁人的精神情懷,儘管這世界已然屬於他們。其實,自古而今,窗里窗外,都有一個世界,有的是眼中的世界,有的是內心的世界。眼中的世界也許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也許是尋源已到水窮處,要知道水窮之處有雲起,危崖旁側現坦途。只要你心中自有世界,你的那扇窗,用心推開,或見晴空朗月,或是璀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