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網絡散文 > 新論梁上君子

新論梁上君子

手機:M版  分類:網絡散文  編輯:得得9

  《後漢書*陳寔傳》說:“……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

  這段文字的譯意是:有一個盜賊深夜潛入陳寔的家,躲在梁子上,陳寔看見了,並不做聲。於是起身披衣,叫來子孫家人聚集於梁下,正色地訓示說:“做人當要自勉。不善良的人未必本來就是惡人,他們之所以成為不善良的人,是有其原因的。他們因為不能剋制自己,在生活中不斷養成一種壞習慣,長期以往才會變成這樣的。那躲在樑上的君子就是這樣的人。”陳寔把話說完,子孫們紛紛點頭稱是。那盜賊聽了之後,嚇得趕緊從樑上爬下來,跪倒在地上伏罪說:“感謝老先生的教誨,我也是因為鬧飢荒才會出來偷盜的,並不是真正的壞人……”陳寔看着他,慢慢地說道:“是啊!我看你也不象是個壞人,肯定是飢荒所逼。今後你一定要善心自律,奮發向上,只要能改正過來的,就是一個好人!”小偷被感動得哭了起來,跟陳寔表示自己一定會悔改,重新做人。於是,陳寔叫人過來,送給他兩匹布,讓他回家去好好過日子!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並成為成語,主要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其一,陳寔是站在“性本善”的觀點上來教育別人的。他看見小偷,非但不叫人把小偷抓下來痛打一頓,還叫來他的子孫家人,旁敲側擊地進行一番教育。並把他的教育觀點體現在,“性本善”之上,說人要自律,“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讓家人和小偷同時都得到深刻的教育。其二,當小偷自我認知之後,他從樑上下來投案自首,陳寔非但不責怪他,還誇他說:“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並且為他的行為辯解,說是因為貧窮才會做賊的。話說至此,或許我們覺得陳寔的為人,已經是很好了。他不但不抓小偷,還要教育他並為他不端的行為進行辯解,按常理說,接下來他把小偷放走了不就得了。可是陳寔的為人大善之心遠不至於此,他還考慮到小偷將來的生活問題。他覺得光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小偷沒有辦法生存下去,他們還是很有可能繼續做賊的。於是,第三,陳寔還叫來家人“令遺絹二匹”,幫助小偷解決他將來生活上的困難。至此,這才真正做到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功德!

  這個故事最先我們覺得只是教育方面的故事。可事實上,在今天,我們卻認為它的精神已經遠遠超過了“教育”這兩個字了,而是做到“幫助”和“挽救”之上了。

  在我們很多人的眼光里,可能覺得這個社會已經完全被金錢量化了。經濟價值觀的產生,讓我們一下子感覺無所適從,覺得這個社會只有“金錢”才是好東西,只有金錢才能衡定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當一個小女孩出了車禍之後,從她身邊默然走過的十幾個人都沒有停下腳步,這已經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冷漠。說實話,我不理解是因為遇上老人跌倒不敢扶的事例作祟,還是因為在金錢的遮隱下,人們把這樣一條小生命當做小貓小狗?這樣的問題,我們無法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

  我甚至記得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那是凱文*卡特和他《飢餓的孩子和禿鷲》。當他以這個照片獲得到普利策獎之後,卻因為良心和道義的譴責,最終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以謝天下。這是一場悲劇之下衍生的另一個悲劇,這樣的悲劇很值得世人認真地去思索!不知從哪天開始,我也告誡過我的孩子,不要隨便去扶一個摔倒在地的老人。我在責問自己:我們的文化和思想教育是不是已經改變了?當我們面對着過去讀古書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猛然發現,封建社會也會有這樣好的良心人?

  是的,社會總是要改變的,但首先要改變的是人們的思想觀點。教育的目的,不單單是在教育一個人會做點什麼,有沒有吃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受教育者,從實際上懂得人類的真正愛心和生存道義;讓他們知道怎樣創造價值並使用價值,而最終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有用之人!我們不能只是站立在口頭為善的角度上,我們還應該在實際的生活當中,真正地去幫助和挽救那一些需要我們幫助和挽救的人。當我們以古銅為鏡的時候,我們應該想到的,首先是一種社會道義和公眾愛心。因此,我們更喜歡看到的不是太多的商業廣告而應該是公益廣告。

  陳寔之所以會讓鄉里人尊重,並載入史冊,是因為他不斷地為鄉人解決生活困難,排除紛爭、創造和睦的生活環境。他讓人尊敬不是因為他很有錢,而是他樂善好施,他處事公道在理,他總為那些有困難的人想到最後。我還記得我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好酋長,在他沒有做酋長之前,他總是把最好的東西送給最需要幫助的人,於是,後來人們選他做為酋長。可是當他做了酋長之後,人們走到他住的小屋一看,只有一張床、一條椅子,一把打獵的弓和一支帶領大家衝鋒的長矛……他們都不是以財產讓人尊重,而是以人格讓人尊重!

您正在瀏覽: 新論梁上君子
網友評論
新論梁上君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