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現代散文 > 《華山紀行》

《華山紀行》

手機:M版  分類:現代散文  編輯:pp958

  小時候,曾觀看過電影《智取華山》,幼小的心靈就對以奇險峻拔著稱的華山產生了一種嚮往。星轉斗移,三十多個春秋擦肩而過,其間,也曾多次路經華山,但卻因這樣那樣的原因,過而不登。時間愈久,越發感到欠下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山一筆厚重的心債似的,自疚在懷。閑暇時分,靜心琢磨,自我慰藉:我與華山的緣分只是時候未到。終於,多年的夙願隨着我們去華山的專車在運風高速上飛馳而一步步變成令人激動的現實。

  從運城到華山,連續幾小時的行車,身體雖然有些不支,但華山那雄險奇秀的險峰深壑和那大奇大美的傳說故事,早已攫走了我涉險尋幽、覓奇探勝的心。下車伊始,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打點行裝,開始了渴望已久的登山之旅。

  玉泉院橫跨在登山的道上。兩層高的門樓,紅牆碧瓦,翼角翻飛,古樸典雅,端莊靈巧。門樓額書“玉泉院”三個流金大字,為郭沫若先生手書,字體圓潤,筆力剛勁,不失大家風範。

  玉泉院得名,緣於玉泉。相傳院內泉水為山頂鎮岳宮玉井潛流,此水潛至張超谷牛羊石下,始湧出地表,聚而為泉,“微有酒香,可去沉痾”,故名玉泉,后道家弟子將其導入院內,院以泉名。五代時期,道家祖師陳摶(號希夷),曾於此修真,並建亭植樹。宋仁宗時期,其徒賈得升又於此為陳摶建祠,故院又名“希夷祠”。康有為有詩讚曰:“谷口清泉繞曲流,長廊迴環樹無憂。泉聲岳色可忘憂,讓與希夷睡萬秋。”名詩佳句將這千年古祠名院裝點得古香古色。

  吟詠着千古名句,回味着道家風味,由玉泉院通天亭出,穿鐵道隧洞南行不遠,即見一座青石結構、精雕細刻、琉璃瓦蓋頂的過街式門樓,這就是華山的山門。山門正面“華山”二字為彭真而書,背面“獨尊”二字系書法家茹桂的墨跡。整個山門古樸雄偉,傲然睨立,好像在說:“高山固無限,如此方為岳。”

  沿峪而上,谷隨山轉,路循谷行。山間那杜鵑花露出甜美的笑容,好像在歡迎我們這些虔誠的遊客。穿紅着綠的遊客們一群群走來,與爛漫山谷中一串串牽紅掛紫的杜鵑花相映成畫。路旁澗中的水聲伴着笑語,道邊林中的鳥鳴和着花香,給我們艱難的跋涉增添了幾多幽趣。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過五里關,穿希夷峽,繞十八盤,上青柯坪,經北斗坪,到了久負盛名的“回心石”。仰視千尺幢,兩壁直立,天開一線,鐵索高懸,石階通天,令人不覺膽寒,的確有些後悔,然而路旁有聯頗為激勵人心:“登峰造極,險路途中敢昂頭;闖關越隘,頑石面前豈回心。”坐在回心亭休憩,咀嚼着這副對聯,心中思忖:“若此退卻,豈不遭人笑話,一定要登上去!”

  我們鼓足勇氣,向千尺幢進發,一手緊抓鐵索,一手摳着石階,低頭盯着腳下,抬頭不敢上視,視則頭暈目眩,兩腿發軟,通身出汗。好在上有美景誘惑,旁有同伴鼓勵,心有信念支撐,下有路人相促,心驚膽顫地攀完366個寬難容腳的石岩台階,始從幢口石洞鑽出來,癱坐在幢口石坪上。明代閻爾梅有詩詠千尺幢:“險光一線開,窄縫夾青天。躡登先妨膝,扳崖側用肩。木梯幢外補,鐵繩井中懸。怪石橫如竇,陰風直上穿”,就是這“太華咽喉”艱險的真實寫照。然而令我們終生難忘的是:在此壁立似削的蹬道上,兩位華山挑夫各自挑着滿滿兩筐青菜,在千尺幢攀援貼附,小心翼翼,努力向上。我們俯視幢下,瞅着他們瘦弱的身軀,在這如削如割的夾縫中蠕動,我們的心綳得很緊,真替他們捏把汗。在坪上,趁他們歇肩的片刻,與他們攀談,得知他們是山下的農民,為山上賓館定期供應,風雨無阻,冬夏無誤。他們從玉泉院出發步步登高,踏盡台階千萬級,感受險關步步難,想來何等不易!我等徒步上山,尚覺力不能支,面對勞動人民,頓感渺小,愧不能比!

  一險放過一險攔,才上千尺幢,又逢百尺峽。百尺峽雖僅46米,台階91級,但勢危坡陡,兩側石壁峭立,裂隙通道狹窄,且有巨石上懸,狀若搖搖欲墜,上書“驚心石”三個大字。我們因懼怕懸石跌落,無不膽顫心驚地強打精神通過,到了“平心石”,才將一顆撲騰的心放下。由回心、驚心到平心,正是上千尺幢穿百尺峽遊客們心理感受的真實寫照……攀登於深峽石隙中,行走於高山懸徑上,我們一路上穿越“萬方多難此登臨”的老君梨溝,攀援“無路望已絕,雲棧斷復交”的天雲梯,躡行於“背無一仞闊,旁有萬丈垂”的蒼龍嶺,始到“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的金鎖關。

  “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壁立千仞的絕頂,在金鎖關內皆成舒緩之岡巒。據山裡的道士講,朝山修道者到此方算進入仙境。進入金鎖關,舉目環視,群峰嵯峨,林濤入海,清風徐來,白雲繚繞,青鳥鳴囀。今人王忠亮先生有聯為贊:“當空一鎖,閑雲不飛,誠恐蒼龍復飛去;凌霄九重,青鳥來儀,遙看黃渭抱關來。”

  在關內外登山路兩旁高懸的鐵索上,掛滿了一對對新婚燕爾表達堅貞愛情的“同心鎖”,掛滿了一雙雙中年夫婦祈盼生活美滿的“平安鎖”,掛滿了一群群老年夫婦渴望壽比華山的“長生鎖”,可謂是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為險峻巍峨的華山增添了幾分柔情蜜意和浪漫氣息。

  華山是剛性的,又是人性的。劈山救母寫傳奇,英雄孝心動天地,更賦予華山人性的魅力。華山西峰有座巨石,攔腰段為三截,石下空間宛如一位婦人仰卧時留下的印痕,形象生動,這就是斧劈石。世間流傳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傳說玉皇大帝的女兒三聖母因愛慕書生劉彥昌的容貌才華,私結連理,情定華山。三聖母因觸犯了天條,被二郎神壓在華山黑雲洞中受盡煎熬。知道了事情真相的沉香,不顧艱險,帶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踏上了去西嶽華山救母的征程。如今,沉香痛哭呼喚母親的山峰,名曰孝子峰;劉彥昌隱居的地方稱劉璽台;丫環靈芝所化的靈芝石亭亭玉立。險峻的斧劈石旁,萱花神斧巍然矗立,斧把上的題詩:“華山神斧,七尺有五。賜於沉香,劈山救母”,帶我們走進那個孝感動天的凄美傳說……

  登華山難,難於上青天,但天底下沒有比腿更長的路,沒有比腳更高的山。我們上中峰,登東峰,轉西峰,到南峰,終於滿懷激動地站在了“西嶽崚嶒聳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的太華絕頂——海拔2160米地落雁峰!佇立峰頂,但見雲鋪深壑,絮掩危岩,茫茫無際,將千里風光淹沒在雲的汪洋大海中,真是妙在非海,卻又似海。那遠處層層疊疊的峰巒,隱現在雲端之上,如大海中的島嶼。這近處虛無縹緲的雲海,又隨着清風拂動,時而舒展容顏,平鋪千里;時而上下翻騰,波濤洶湧;時而像奔瀉千里的激流;時而又似凝聚在山谷中的千頃絮棉,變幻無窮,綽約多姿。真是“身纏絲絹半遮臉,嬌娜異常惹人愛”……

  無限風光在險峰,但假如沒有當年解放軍八勇士,力攀絕壁,智擒頑敵,解放華山;假如沒有那些華山鑿路工,拋卻生死,劈山開路,逢溝架橋……我們這些弱不禁風的書生,怎能拾級登高,覽勝於此呢?

您正在瀏覽: 《華山紀行》
網友評論
《華山紀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