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端午文化

端午文化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得得9

端午文化 標籤:文化苦旅

  端午文化

  今天是2012年6月20日(農曆5月初5日)端午節,我清早就到市場買了煮熟的棕子、鹹鴨蛋、皮蛋、雄黃酒,這是為了過好“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賽龍舟,齊歡聚,賀佳節。”

  我小的時候,正是大搞集體的時代,吃不飽飯,穿不暖衣,家裡窮的經常揭不開鍋,父母親急得團團轉,孩子們餓的嗷嗷叫,我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成長大的,別說吃棕子,更沒有看到什麼龍舟賽,都被當作四舊給滅了。直到改革開放政策后,才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插艾草、賽龍舟、佩香囊、吃粽子等等都是我們的習俗,那麼端午節是為何而來的呢?”

  通過學習歷史,我才知道,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是我國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如今這三個節日都被國家定為法定假期。是啊,現在大家都知道,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習慣。歷史上端午節有很多別稱:端陽節、女媧節、重五節、五月節、沐蘭節、天中節、天長節、龍船節、解粽節、女兒節、詩人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蒲節,以及地臘和龍日等,各地又有不盡相同的習俗,除相關祭祀活動外,還有賽龍舟、食粽子、蘭湯沐浴、插菖蒲、懸艾草、拴五色絲(避兵繒)、掛香袋、戴香包、比武、擊球、采草藥、鬥百草、盪鞦韆、熙游避災、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和時令鮮果等。

  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春節、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歷來有所爭議,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屈原說:是一種最為盛行的說法。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年楚國人。屈原62歲時(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軍打敗,他感到自己已國破家亡,懷着憂國憂民之心情,寧做死鬼,不做亡國奴。毅然決然於同年五月五日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眾鄉親前往汨羅江尋找屈原遺體,結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只好在故鄉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當地百姓做成各種粽子爭相投往江中,以讓魚蝦飽食后而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如今,吃粽子習俗已逐漸盛傳於祖國各地,以此紀念偉大的屈原。

  龍節說:傳說龍的生日是五月五日。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兩文中推證說,端午是龍的節日。他認為,端午節中的兩個最主要的節日活動都跟龍有關,一是競渡用的是龍舟,二是粽子扔到江河中被龍所竊。其次,龍舟競渡跟古代吳越地區關係甚為密切,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並在自己身上刺花紋,希望龍能保佑自己。

  顯靈說:此說是紀念戰國大將伍子胥的。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所殺,屍體被裝入用皮革做成的袋子里,投入錢塘江。從此錢塘江常發怒潮,以五月初五潮水最為兇猛,直衝越國境內,人們傳說這是伍子胥在顯靈。

  “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烏角黍。”“角黍”即粽子。正值“端午”,我們不妨從“端”、“午”二字的解讀來管窺端午節所承載的傳統民族精神與文化情感。

  “端”,異體為“耑”。《說文》:“耑,物初生之題也。”《說文·立部》:“端,直也。”“立”又有成立、建立之意,表示做成、成事;“耑”同“專”,意為專心致志。“端”從立,從耑,表示一心一意做人,專心致志做事,有正派、正直之意。如端正、端直、端莊。《說文·午部》:“午,啎也”,“午”是“啎”的本字,意為違逆。白天十一時至十三時正是陽氣極盛、陰氣始生的交午之時,故稱“午時”;而夜裡十一時至次日一時陰氣盛、陽氣生的交叉之時,故稱“午夜”。“五”和“午”古代可通用。古人以“五”為陽氣始盛之數,故稱五月第一個逢五日為“端午節”。

  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 “龍的節日”。提到這個“龍”字,對國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而“龍”是“神”的化身,被國人捧為吉祥之物,“人脈”指數極高!從古至今“龍”就和“高貴”一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而派生出一種傳統的“龍文化”。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賽龍舟,把“龍文化”融於節日當中,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古時皇家龍舟的製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所畫的 “大龍舟”,頭、尾、鱗、髭皆雕鏤金飾,舟上建層樓台觀,檻曲安設御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雄偉,金碧輝煌。龍舟競渡規模亦宏大壯觀,官員、百姓以至深閨少女都要臨水觀看。唐代詩人張建封有《競渡歌》寫其精彩場面:“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現代人至今仍然保留賽龍舟的風俗習慣,凝聚了國人對龍的鐘情和敬重。總之,端午節和“龍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是“龍文化”的載體

  我國端午節歷史悠久,卻一度被韓國“佔為己有”,國人很是憤怒。但我們不是只用憤怒就表示了我們對歷史、對文化的重視和尊重,而是應該真正的從文化傳承和發揚上承擔起當代人對於古代文化的傳播繼承責任,真正把民族文化和傳統發揚光大。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有趣的傳統活動向來是吸引所有人的,把端午的深層內涵重現出來,才是端午節的真正意義。

您正在瀏覽: 端午文化
網友評論
端午文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