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重登龜峰山

重登龜峰山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前天下午在同事相約下,去登了趟龜峰山。龜峰山離市區才30來公里,記得我已有十多年沒去過。這些年的不斷建設,龜峰山已開發成二星級的景區了。按照我們當地的說法:“五腦山的和尚,映遠不映近。”對我來說龜峰山亦是此。近些年不少的武漢和外地遊客經常利用雙休駕車幕名進山渡假,可我這個當地人還把它當作昔日的龜峰山,很少去涉足山中。

  5月13日上午八點,我們乘上了去龜峰山的面的,車過舉水河二橋不久便進入了山區公路。車飛快地沿桃林河而行,繞山而上。山區的公路曲折迂迴,險象環生,路在山中象絲帶纏繞在山間,延伸到白天深處。一邊是仰望不到頂的山頭,一邊是見不到底的峽谷。山風隨着車的前行貫了進來,還帶着蘭草花開過後留下的幽香。山裡空氣是潔凈的、是純粹的,沒有絲毫的污染。山路上沿線還能依稀看到前不久舉辦杜鵑旅遊文化節留下的宣傳標語。路也擴寬了,不再是過去難行的土路,在山的拐彎處還裝有會車用的反光鏡,方便了往來的車輛。

  大約四十來分鐘車就停在龜峰的山腳下。原來這裡還是塊人工開鑿的小塊空地,經過這些年的建設,這裡已建成為聳在雲端下的山頂小廣場。有商店、照相館、餐館等設施。同事們由於都來的少,對現在的景區並不太熟悉,還是司機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遊玩。他說,我開車送你們繼續上山,你們先去游杜鵑花海,再去登龜峰。我們依從他說的,不一會就上到電視差轉檯附近的又一個山頂廣場。

  我們照着指示牌,行走在杜鵑花海的棧道上。山頂涼風習習而來,風在輕微地呼嘯。棧道是專門為杜鵑節搭建的,是用鐵路毀棄的枕木沿着山脊鋪設在兩惻的杜鵑花叢中。行走在棧道上,兩邊的杜鵑花依然開的火紅燦爛,在低勢低的地方早已謝完了。高寒杜鵑,啼血山間,映紅了山山嶺嶺,在這海拔1300米的高山上正是怒放的時節。近看山披紅妝,人沐浴在紅綠相映的花海中;遠看群山如黛,層層疊疊,雲遮霧繞,美不勝收。

  棧道在山間迂迴約有4公里,兩旁有高聳的黃山松,棧道邊建有涼廳、有原木搭起的風雨蓬,原始而別緻,很合山色山景。棧道的北惻有命名為杜鵑花王,觀其樹足有3米多高,花開的如火如妍,不愧是華中一絕---杜鵑花王。沿途還生長的有被命為杜鵑花妃十餘棵,爭奇鬥豔,把這片山頂妝扮的山花爛漫,更為稱奇的是掩映在山谷里的數棵黃杜鵑,不是仙境勝似仙境。據介紹自去年發現這片杜鵑林后,權威人士認定這是華中地區最原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杜鵑花群落,僅這片景區就有萬多畝,其他山上散落着九萬多畝,有人稱這是真正的杜鵑山。拾級而上是萬松山,山頂建有萬壽亭。同事們走累了,都不想繼續往上登,坐在松下涼蓬處歇腳。我不願有虛此行,又不願同事們久等,連跑帶登地上到了萬壽亭的頂層,極目遠眺,山嵐疊翠,層林染輝。山下別墅星羅棋布,粉牆黛瓦掩映在山的懷抱中。呼出一腔粗氣,吸納進一腔心曠神怡。不由驚嘆,人間無仙,此為仙境!

  在導遊牌指引下,棧道的盡頭有段羊腸土路,前面不遠是野人屋。我們一行來到了野人屋,才見是塊石壘成,門洞已在松垮,塊石在風化,就不見野人的蹤跡。真偽不可辯,有無野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山藏野氣,風聲鶴唳,鷓鴣聲聲。

  憑弔了野人屋回到了棧道,繞山而行,不遠處是個亭子,上面刻有“料井”二子,亭中央有處水井,井水中有段樹立的木樁,因這木樁引出了一段久遠的傳說。很久前在此因建一廟,水井裡浸有施工用的木頭,用上了九十九根,快完工時工匠師傅說還差一根園木,一老和尚說井裡還有一根,工匠們費儘力去取,可怎麼也取不上來。老和尚閉目拂袖地說,罷了,罷了,就叫這無梁殿吧。這老和尚就是傳說中的“濟公和尚”。廟不復存在了,但井還在,井裡的木頭未朽。過往的善男信女丟下的硬幣,想讓錢幣落在木樁上圖個吉利,可多數沉在清澈見底的井水裡。實為好笑,一處山景造出一段傳說,是人們把美好寄托在大自然的傑作中。

  沿棧道迂迴西行到山頂的廣場處,我們繞過電視塔,來到了龜峰的反背處,一路有“抗日勝利”等字樣的摩崖石刻,行色匆匆來不及細賞,急切地想登上龜峰頂。路經“棋盤石”、“試劍石”,匍伏而行在如刀削般的石崖上。再往前就是龜背,仰望“天梭石”,如天女遺落的木梭橫在龜背上,。龜背陡峭光滑難行,人在雲霄,天在頭頂,觸手可摸。若不是有鐵練相護,大可乘風而去。登到龜頂,放眼四望,唯我獨尊。有道是,登泰山極頂而小天下,我謂登龜峰極頂而小中原。天造地設,鬼斧神工,把這座形似神似的山,打造的險、奇、峻,譽為中華“第一神龜”。

  山為地造勢,人設山為景,假若能獨自靜靜地站在山頂,極目放眼,你可以放開想象,你可以屏棄塵間的煩惱,你可視世間之渺小,讓山風凈化你的神靈,驅去你的浮燥,你會覺得你此刻返樸歸真了。

  往事越千年,魏武揚鞭,曾揮師如此。當年的曹操是否站在這龜首上眺望大江東去?胸懷氣吞山河之志;他是否在此得龜峰之靈感?寫下了千古名篇《龜雖壽》,這些不得而知,但在龜峰不遠處留有他題寫在能仁寺上的楹聯石刻保存至今。

  下到龜腳處再往上翹望,龜峰高聳雲天,似在昂頭問天,問天,天未語;問地,地無知。億萬年的桑海蒼田造就了它不變的雄姿,億萬年的風雨剝蝕沒剝去它的風采依然,億萬年的電閃雷轟沒轟去它高昂不屈的頭。是誰造就了它的形態,又是誰注就了它靈魂,讓仁者去解讀吧。

您正在瀏覽: 重登龜峰山
網友評論
重登龜峰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