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農忙的滋味

農忙的滋味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勞動能鍛煉人,培養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勞動能塑造人,培養人不怕累的思想;勞動能讓人在付出汗水以後,得到充實,收穫果實,收穫豐收,帶來歡笑,帶來樂不可支。

  可農忙是一個艱苦的勞動,是一個風吹雨淋的過程,是一個烈日暴晒的時段,是一個吃力的經歷,是一個困難的磨練。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片農田。常常在播種季節來臨時,爸爸還在外地打工,媽媽扛着犁,趕着大水牛去耕田。她不時帶上幼小的我,讓我看着她勞動。我聽着媽媽的吆喝聲,看着媽媽熟悉的身影,就想起媽媽的不容易,想起媽媽的辛勞。媽媽是生產小隊里最早用牛耕田的女性,為了家庭,為了兒女,為了生活,她埋頭苦幹,在田野里操勞着。為了家裡人的口糧,她任勞任怨,不知疲倦地耕耘着。

  農忙中,我們先是播種。我們站在田埂中,在一畦畦長方體的泥土上撒下種子,並讓種子埋入土裡,蓋上油紙。然後,我們等種子生根,發芽,長出綠色的秧苗。我們待秧苗長到一定高度后,就拔秧苗插秧。

  媽媽在插秧的時候,用力適當。她既不會插得太深,也不會插得太淺。而且,秧苗一行行,一列列排得整整齊齊。我跟在媽媽的身旁,儘力模仿她的技術。但總是把秧苗插得歪歪斜斜,有的秧苗即將沒頂,有的秧苗則浮了起來。我不得不佩服媽媽的插秧水平。媽媽一直在旁邊指導我。但我總是力不從心,“心有餘而力不足”,能插多少就多少,能幫多少就多少。由於媽媽的庇護,我從未獨自一人完成田地里的插秧工作。到現在生龍活虎的我,始終不能把插秧這一項工作做好,不能完成得令人滿意,我作為山村的孩子,這委實是一種遺憾。

  插秧我不在行,但給禾苗除草還可以。但我就是不如爸媽的速度,沒有爸媽的那種熟練,沒有他們那種洋洋洒洒的幹勁。而且,我有時會在不經意間把禾苗踩歪了,甚至把腳踏在了禾苗的的上面。這總是讓爸媽嘮叨了幾句,讓他們埋怨了幾句。常常,用我們閩南話講,媽媽稱我“農不農,秀不秀”,意思是說農民不像農民,讀書人不像讀書人,兩樣都不行。讓我處在尷尬的境況中。

  在平時,我們還必須密切注視着水稻。我們除了給水稻充足的水分外,有時還得給水稻除蟲去病。於是,媽媽有時就得背上噴霧器,裡面裝着滿滿的藥水,約有幾十斤重,這裡噴噴,那裡洒洒,給禾苗噴葯除病。有的時候,藥水溢出來,弄濕了媽媽的背。藥水有毒,對身體,對皮膚甚是不好。這個時候,媽媽常說:“不好好念書,如果與農田打交道,就得與泥土為伴,與農藥為伍,又臟又毒,怪難受的。”。那時,我聽了,也沒太在意,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覺得媽媽的困難,只覺得媽媽的辛苦。

  每到收成,爸爸有時打工回家了,就幫着家裡的忙。我們用鐮刀一刀一刀地割水稻,在“谷桶”和“谷帳”里人工打穀,一下一下用力地打,勞動環境惡劣,效率低下。不常幹活的我常常弄得腰酸背痛,手腳酸疼。爸爸常常用力地挑着一擔又一擔的稻穀,放在鄰居家的水泥板上鋪放晾曬。這時,曬穀子便成了我的重任。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只需耙耙谷,既輕鬆又愜意。如果遇到了打雷,或到了烏雲出現的時候,大家匆匆忙忙地,又急又快地收穀子。在一陣忙碌后,我們以便把穀子在下雨前挑進屋裡,以防止被雨淋濕。但有時還是來不及,讓可恨的雨淋濕了我們的稻穀。

  除了種稻穀,我們還種地瓜,還種其他能吃的植物。在好多年中,我們重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重複着“面對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雖然爸爸在外打工,收着一兩個徒弟,讓家庭過上還算不錯的生活。但我不適應農忙的辛苦,跟不上農忙的節奏,沒能養成干農活的習慣。於是,我總是經常下決心讀好書,另謀出路,以免去干艱辛的農活,承受烈日的暴晒,免去風吹雨打。後來,這個願望終於因考上大學而實現。

  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家就沒播種水稻了,也沒種地瓜了。只是在臨近家的地里種些菜,自供自給。但從小到長大,我也了解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了解到農民生活的辛苦味道。

  現在,我家已不耕田,不種菜了。家裡人每天只需走一趟菜市場或走一趟超市,購買所需的蔬菜。我們脫離了農忙季節。但農忙的滋味讓我難忘,讓我記憶猶新。農忙也鍛煉了我,培養了我。它讓我知道了農忙的困苦,農忙的艱難,知道了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

  因此,我們必須珍惜“勞動的產品”,珍惜“勞動的糧食”,珍惜農忙的“勞動的結晶”。

您正在瀏覽: 農忙的滋味
網友評論
農忙的滋味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