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過年的滋味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兒時過年的滋味 標籤:童年的秘密
兒時的新年好有味
——孫國棟
隨着年齡的增長,對新年的感覺就如同一杯白糖水,兌入水的次數越多,甜味就越淡了。今年,放寒假了,眼看着又一個新年就要來到,大人們忙着辦置年貨,小孩子們在歡呼雀躍地放鞭炮,一群群地瘋跑玩鬧,我不禁又回憶起自己兒時過新年的情形,那種久違的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七十年代的物質生活自然是極度窮困,但那時的年味卻最香濃最醇厚,像一壇老酒歷久彌香。在我們沂蒙山區那個小山溝溝里,小孩子們自打進了臘月便開始扳着手指頭盼年了,因為一年到頭,只有年前年後,才會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才會有爺爺奶奶父母長輩三毛五毛的壓歲錢。盼啊盼啊,幾場大雪過後,終於迎來了小年——臘月二十三,小孩子們特別地賣力,這一天要掃舍,將家裡家外,堂屋灶房,旮旮旯旯打掃一新,迎接新年。晚上要上供品,辭灶君,好讓他老人家酒足飯飽之後“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祭完灶的乾鮮果品,自然歸小孩子;雖然只是幾個山裡紅,幾塊柿餅和幾顆糖果,但在那個時代對兒童來說已是珍品。
過了小年就進入了除夕倒計時。二十四蒸餑餑,蒸年糕,蒸丸子;二十五做豆腐,做發團;二十六炸雞肉,炸松肉;二十七趕年集,買鞭炮,揭年畫。半大小子兜一懷抱的炮仗,跟在爺爺的身後,咧着豁牙高興地閉不上嘴巴。小姑娘們則紮上剛買的頭花,手裡攥着各色的皮筋兒、大紅的窗花,映着路旁的白雪,鮮艷的炫耀着。大姑娘小媳婦圍着紅紅綠綠的頭巾,挑選着年畫。一張武松打虎,以期來年找個武壯士一樣的好對象;一張許仙與白娘子,默祝自己和丈夫相敬如賓,甜蜜恩愛;一張胖娃娃抱大魚,希望年年有餘;一張領袖像,希望國泰民強。老婆婆們則挑選着盤碗杯碟,竹筷家什,祭祀祖先要用的東西可是馬虎不得。集市上人歡馬叫,摩肩接踵,小孩子們活像一條條泥鰍在人群中擠來鑽去,這兒是他們童年的遊樂場。
二十八熬糖瓜,寫春聯,炒花生瓜子,準備拜年時的禮物。識字的先生,教書的老師從這一天起無不忙的不亦樂乎,左鄰右舍送來的大紅對聯紙,等着他們寫上新一年的祝福。二十九的早飯一吃過,家家戶戶就開始貼年畫,貼春聯。豬欄牛圈一副“六畜興旺”,灶房門上一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一進院子影壁上一個大大的“福”字,還要倒着貼。等到下午,男人們用扁擔挑上祭品,孩子們扛着竹竿,竹竿上纏繞着長長的鞭炮,一隊隊地向山上進發。回望山嶺下煥然一新的村莊,花花綠綠籠罩在裊裊的炊煙里。到了墓地,燒過紙錢,灑過水酒,鞭炮噼噼啪啪地響起來,大人孩子依次磕過頭,壓過墳頭紙,向祖先默禱完了,就帶着祖先的庇佑,慢慢悠悠,搖搖晃晃地回家準備年夜飯了。
除夕夜,一家人圍着火爐,一個個洗洗頭,洗洗臉,新的一年從頭開始嘛。那時沒有電視,更看不上春節晚會。新鮮的豬肉剁細了,白楞兒白菜剁細了,嫩綠的韭菜切細了,調出一盆上好的餃子餡。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包着小元寶一樣的餃子,拉着家常,說著一年來的大事小情。小孩子們表演着老師教過的歌曲和舞蹈。熱騰騰的餃子出鍋了,爺爺奶奶或父母鋪下一條麻袋,小輩們依次過來給長輩磕頭,歡天喜地的接過壓歲錢,揣進棉襖最裡層的口袋。吃過餃子,要守歲了,可是小孩子們熬不住就都睡了,大年夜的鞭炮往往不能驚醒他們甜美的夢。
(大年初一,大人孩子們換上嶄新的衣服,走出家門,踏着滿地的鞭炮屑,串東家,走西家的大拜年,大家互相問候着,祝福着。老人們摸出帶着體溫的紅包,小孩子們一起一會兒放一個鞭炮,一會兒放一個二踢腳,大人們坐下來拉呱拉呱開春的計劃。大年初二,新女婿舊女婿,老親戚,新親戚都開始走動了。大路上,自行車,獨輪車,驢車,馬車,絡繹不絕;人們牽着孩子,挎着提籃,背着包袱,挑着食盒,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走親大軍。初三以後,各個村莊請來的戲班子開演了,春寒料峭,村外的空地上早就搭好了戲檯子,夜幕降臨,汽燈發出耀眼的光,照的戲台就像白晝一樣。台上的依依呀呀地唱,台下的吵吵嚷嚷地鬧,賣瓜子的,賣花生的,賣糖果的,賣玩具的煞是熱鬧。白天還有跑旱船的,耍雜技的,說書的,耍猴的。轉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再一次掀起了過年的高潮,家裡要包大包子,做面燈,蘿蔔燈,胡蘿蔔燈,這些燈要孩子們拿到池塘里去放;煙花要買火藥自製,半大小子們用泥垛子,鋼管,和磚頭,石頭做成各式各樣的煙花。元宵夜,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男女老少大都傾巢出動,來到大街上看燈,看煙花。小孩子們手裡提着“滴滴金”(一種類似導火索的小煙花)轉啊轉,跳啊跳,簡直樂開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