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小景

  ??蘇州的淡淡煙雨,寄託着一種思鄉情趣,耐人尋味。蘇州的園林古剎,更是令人難以忘懷,總是有種“不可言宣,只可會意”的詩情畫意。其個中之真旨,久參不破,猶若棘手之禪宗公案一般,妙哉,妙哉!其無上之功用,足可令親臨其境者,窺谷忘返,望峰棲心。而地處京杭大運河畔之千年古剎——姑蘇城外寒山寺,亦不例外,以其鐘聲、詩韻、塔影、碑刻、書院而名聞四海。

  ??余自從寄幻身於空門后,99年春來蘇州靈岩山寺報考佛學院,讀書四年。而後奉命掛搭於寒山寺,並進寒山書院從事教學工作,至盡亦有四個春秋了。無心住在此寺中,穿衣吃飯兩件事,青燈古佛一卷經;鳥啼花落,鐘鳴鼓響;隨四時之運轉,寒暑之易節,悠閑度日,自有無限之樂趣與妙意。這裡的一花一草、一樓一閣、一殿一堂,乃至清風明月、江楓漁火、畫橋流水,皆為我人妙明心中所現之物耳!細心玩味,自可全丑即美、全惡即善、全假即真也。為表聊心,故今作文以記之。

  ??一、古寒山寺名之由來

  ??

  ??據《吳郡圖經續記》、《吳郡志》等典籍的記載,寒山寺創建於南梁•天監二年(公元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至今也有1500餘年的歷史了,可謂是千年之古剎名藍也。

  ??寒山寺的前身是“妙利普明塔院”,招提名義,檀度因緣,皆以塔着。開山有塔,其來久矣!顧名思義,此寺最初只是供養妙利普明菩薩舍利的一個塔院而已,其規模不甚恢弘。但地處楓橋繁華區,鄰居運河之要塞,為南北客必經之道,但在當時之影響頗為巨大。故自唐人張繼題詩以來,四方游士凡至吳,無不知有寒山寺者。寓賢羈客,臨流抒嘯,無非霜天鍾籟。

  ??有史料可考,寒山寺亦稱“楓橋寺”,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佑中改賜名“普明禪院”。范大成在《吳郡志》中載:“普明禪院,即楓橋寺也。在吳縣西十里,舊楓橋妙利普明塔院也。”

  ??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仍稱楓橋寺(孫覷《楓橋寺記》)。

  ??元代始復寒山寺之名,元顧仲瑛、湯仲友等詩均題名為寒山寺。其後明、清、民國至今,一直均沿用寒山寺之名。

  ??之所以古寺由最初之“妙利普明塔院”而改名為寒山寺,一是為了拓建伽藍;二是為了紀念、追蹤寒、拾之遺風。據明•姚廣孝之《寒山寺重興記》載:“唐元和(今註:當為貞觀)中,有寒山子者,不測人也。冠樺皮冠,着木履,被藍縷衣,掣風掣顛,笑歌自若,來此縛茆以居。暑渴則設茗飲,濟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屩,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尋游天台寒岩,與拾得、豐干為友,終隱入岩石而去。希遷禪師於此創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

  ??如上之文,其意在於說明古寺得名之所以然,細想起來實有其深遠意義與歷史價值。關於普明菩薩之久遠劫前本事,廣載於如來諸經論中。如《大寶積經》說,菩薩乃多寶世界,寶積佛前之弟子。《首楞嚴三昧經》說,文殊菩薩未來世成佛,其名為普明。又《華嚴經》說,菩薩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代表,作華嚴法會之參席眾。《法華經》說,釋迦文佛受記聲聞弟子陳憍如未來世成佛,其名為普明。”又“八十八佛名”中,亦有普明佛之名號。雖則諸經論所言不盡全同,然其旨味亦甚吻合,莫非是為了說明普明菩薩遠本之難思難議。稱“普明菩薩”,意謂菩薩乃倒駕慈航之佛位菩薩,為輔弼王法弘化而示居因位;言“普明佛”,則知菩薩久遠劫前早成正覺也。總之,“妙利普明”的意思,就是說此菩薩能以光明普遍照破世間一切痴暗,使大地一切眾生同沾妙利。

  ??關於“寒山子”高僧之示顯人間近跡,雖則生卒之年不可考,但《史書》中確有其人其事之記載,況且還有《寒山子詩集》的流傳世間。明•姚廣孝之《寒山寺重興記》中亦言:“(寒山)方丈則設寒、拾、豐干之像,不敢忘其所自也。”不過此三老不被世人所識,但其行持超特。據說寒山子長年穴居天台寒岩中,不與世人爭;豐干在國清舂米供眾,騎虎游松門;拾得在國清為眾燒火造飯,心甘情願。其三老之事迹,具載於《高僧傳》、《祖堂集》中。共7頁,當前第1頁1

  本散文作者:曲槐

  ??世人懷疑寒山子是否曾到過蘇州寒山寺?則有詩可作證。如:“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來訪親友,太半入黃泉。漸減如殘燭,長流似逝川。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這首五言律詩足以說明寒山子晚年曾取道古運河來蘇省親的事實,不必疑爾!

  ??菩薩遁跡,游化人間,處處示滅,處處示生,身無定相,居無定所,高深莫測。天台人見大師合縫岩中,蘇州人見大師縛峁楓橋。

  ??開山有塔,以顯本地風光之久遠,原以寶塔乃如來法身之象徵與代表,以示佛法高深廣博之不可思議也。稀遷禪師拓建伽藍,額名曰“寒山寺”,實乃遵循一大時節因緣,以紀念寒、拾、豐干三老示顯人間的悲心與用意,進而光大發揚其隨意自在的解脫精神。從而使名勝道場與高僧事迹相呼應,為古剎添光,為高僧譜寫了光輝一頁。可見,希遷禪師之良苦用心也。

  ??“妙利普明菩薩”顯遠本,“寒山子”明近跡;塔表如來法身常住世間,寺表僧寶和合同修共住;開山建塔,以重法故;拓建伽藍,因人名寺,以人顯寺,以寺顯人,可謂“道在人弘,非道能弘”,開一大時節因緣故。

  ??元以“為本開跡”、“由跡顯本”故,由塔而寺;更為令行人能尊重如來法寶,以“寒山子”之精神秉法而行,以得證如來法身故,額名曰“寒山寺”。如是,則古寒山寺之得名由來,則有深遠意義也。

  ??

  ??二、幾多煙雨幾多愁

  ??佛說,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緣的聚散,感召了人之生老病死,界之成住壞空。寒山寺作為娑婆世界之一隅凈土,亦復如是。在自己古老漫長的1500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煙雨稠繆,迭經世變,屢廢屢興。古寺之興廢,引發了後人的感慨與深思,幾多煙雨幾多愁,佛子之心可鑒也。君不見杜牧有詩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古寒山寺,自南梁•天監年間創建以來,至唐•貞觀年間因有號“寒山子”的天台高僧取道古運河省親,在楓橋漁火灣“結茆以居”,以自己超特之道德與行持感化世人,奉行佛法,由是光大古寺門庭,重樹妙利宗風。唐•玄宗時,有宗門特眼知識希遷禪師“於此創建伽藍,遂額名曰‘寒山寺’”,由院而寺,規模成具,接機安眾,列天下叢林之一。

  ??“安史之亂”期間,詩人張繼舉棹返里,途經吳地,古寺鐘聲引發了詩人內心深處之感慨與警覺,作《楓橋夜泊》詩以抒志。因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故,“天下傳誦,黃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從是以後,寒山古寺名聲大震,四海皆知,遠至東瀛。

  ??北宋•國初(976—978)年,節度使孫承佑重建佛塔七層,為古寺增色。

  ??南宋•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古寺遭潰軍肆意蹂踐。《楓橋寺記》云:“寺僧逃匿,頹檐委地,飄瓦中人。卧見天日,四壁蕭然,如逃人家。”

  ??南宋紹興四年(1134),有長老法遷者,不明其所自來,親率徒輩,扶倒補敗,節衣縮食,銖積寸累,艱苦備嘗,慘淡經營,歷時十二年之久,終使“棟宇一新,可支十世”。其見佛塔重修,即費時三年。況又新建水陸院,嚴麗靚深,為龍象所到之處棲。古寺重修后,其規模之恢弘,遠勝往昔。

  ??元末,寺、塔一併毀於兵燹。

  ??明•洪武年間,僧昌崇發心重建。

  ??明•永樂三年(1405),深谷昶禪師接踵而修。據明•姚廣孝之《寒山寺重興記》載:“聖朝永樂三年,深谷昶禪師老成有戒行,札授住持,赤手奮發,化募眾檀,刜荊榛,畚瓦礫,先建佛殿;次立丈室、山門及說法之堂,樓禪之所,庖庫湢溷,凡合有者皆備。”

  ??明•正統已末(1439),郡侯況鍾再建。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僧本寂禪師鑄鐘建樓,鍾遇倭變,銷為炮。

  ??明•萬曆四十(1612),曉山旭公發起募修,僧西流吾、松溪鑒二公建龍函閣。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大殿火,次年吾公、鑒公修復之。共7頁,當前第2頁2

  本散文作者:曲槐

  ??清•順治初,凡為汛署,僧天一力守勿廢。

  ??清•康熙五十年(1711),大殿又火。《蘇州府志》載:“舊有水陸院,經久湮壞,塔亦莫知其跡。”

  ??清•十九年(1774)甲午八月,住持僧宣能續建大殿、前軒。

  ??清•道光年間(1821—1850),由於誤食後園毒蕈,薛福成之《庸庵筆記》載:“寺僧之老着弱者,住持者過客140餘人,忽一日盡死。”從此,古寺一蹶不振。

  ??清•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興,清軍在潰敗時縱火焚燒蘇州閶門一帶,一夕之間,寺舍化為灰燼。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程德全先後主持修復,經二公之苦心經營,得以古寺“幾為吳下精藍之冠”。

  ??民國時間,香客稀少,寺僧星散,門庭冷落,古寺處於危境。日軍侵佔蘇州時期,古寺殿堂僧舍一度淪為日軍倉庫馬廄。

  ??至1949年解放時,千年古剎,已成一片蕭條景象。文革期間,古寺一度成為造反派之刑訊逼供牢房,寺院一切被查抄。

  ??直至改革開放,宗教政策落實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開始修繕恢復聖祖道場。在性空長老的苦心營造下,殿堂初具,寶塔聳天。由是,寒山古寺又煥發出了時代新氣息化,勃勃生機,盎盎春意。

  ??可見,寒山古寺在1500餘年中,伴隨着因緣的生滅時興時廢,幾多煙雨幾多愁。寺之興廢皆任因緣,但道場之啟建完全歸功於有心人士的鼎力維持與苦心經營。雖說一切付出皆為“空華佛事、水月道場”,不必執着在意,但每次重興中之“眾志成城,風雨同舟”之精神與“堅定不移、永不退曲”之毅力,卻不隨因緣之生滅而有所改變,並天地永在,與日月同輝。

  ??

  ??三、古迹

  ??楓橋古迹有五:所謂的古河、古橋、古鎮、古寺、古關。古河,即古運河,為隋煬帝所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古橋,即唐代所建之兩座單孔石拱橋,江村橋、江楓橋是也。古鎮,即楓橋古鎮,俗云:“先有楓橋鎮,後有蘇州城。”古寺,即寒山寺,創建於南梁•天監二年,可謂千年之古剎也。古關,即鐵嶺關,亦名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按御史尚維持、知府溫景葵、知縣安謙等人籌建。這便是楓橋之五古。

  ??寒山寺地處楓橋古鎮,門臨古運河,背面蘇州市城西之閶門十里。其寺內之古迹亦有五:所謂的古塔、古佛、古鐘、古詩、古碑。古塔,即古寺開山之塔——妙利普明塔,始建於南梁•天監年間。古佛,即銅鑄、窯變二像,葉昌熾之《寒山寺志》載:“寺中舊有銅鑄、窯變二軀,相傳已久。”寺有銅鑄、窯變之二軀古佛像是實,但年代不確,下落不明。古鐘,即唐鍾,此鍾雖不明下落,但寺在唐時警鐘長鳴是實。古詩,即《楓橋夜泊》詩,為唐人張繼所作。古碑,即歷代所余留之斷石殘碑,寒山寺已越千年,迭遭毀壞,碑刻散失,為數不少。其見諸史志者,有宋•王珪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宋•孫覿撰書《楓橋寺記》;明•姚廣孝撰寫《寒山寺重興記》;明•文徵明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明•唐寅撰書《姑蘇寒山寺化鍾疏》等,所有這些碑刻,雖因年久剝蝕嚴重而自己難辨,且彌足珍貴。此則為寒山古寺之五古。  楓橋五古,則因河而橋、而鎮、而寺、而關,河實乃人工所開鑿,可謂人定勝天也。寒山寺五古,則因塔而佛、而鍾、而詩、而碑,塔亦乃檀信施資所建,可謂事在人為也。不論是楓橋五古、還是寒山古,皆乃人工所成,並非天生與自然。可見,人乃萬靈之真宰,有補天地參贊化育不周之功能與力用,故以軀軀七尺之身,堪與天地並稱“三才”也。共7頁,當前第3頁3

  本散文作者:曲槐

  ??楓橋五古、寒山五古,是古寺千百餘年來的歷史見證物,足以使古寺聲傳四海,名播寰宇,遠至東瀛。故有四方人士遠道慕名而來,以尋千古所留之勝跡,慎思追念先祖開山之維堅,亦使自己返樸歸真,以求心靈的解脫與自在。

  ??

  ??四、鐘聲

  ??寒山的鐘聲,源遠流長,貫見於唐人詩句中,特別是張繼詩人的《楓橋夜泊》詩,久負盛名。“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從而使寒山的鐘聲從唐朝回到了現在,喚醒了世人的靈智與覺慧。

  ??據說“唐鍾鍊冶精超,雲雷奇古,波磔飛動,捫之有棱”。詩人張繼因逢“安史之亂”返棹歸里,其途次之失意落泊情素實則難免,不料就在月落烏啼之際,江楓漁火之畔,因聞古寺夜半鐘聲之悠揚,而將人生之歸宿處寄託於霜天鍾籟之中,由是化解了詩人內心的不安與愁眠。

  ??原以“木鐸徇於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頑愚;銅鐘司其晨昏,釋氏所以覺夫靈性。解魔王之戰鬥,上振天宮;緩眾生之悲酸,下聞地獄。”故自古以來,各大寺院於晨昏皆扣鍾以警九界之昏迷。蘇州之地,在唐時皆以“夜半鐘聲”而着。古寺夜半之鐘聲,有警悟、提示、扣擊物令、驅除煩惱、增長智慧等多種意義。如偈云:“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又詩云:“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冥悉皆聞。聞塵清凈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鐘聲是古寺的靈魂,她有勃勃生機、盎盎春意。1979年以來,寒山寺每年元旦除夕夜舉行“聽鐘聲活動”,四海高朋滿座,九州島島島島島島島嘉賓如流,更使古寺鐘聲起到促進、激發人們上進、友好團結的功用,實為一大盛舉。

  ??要知古寺之悠悠鐘聲,的能消除眾生煩惱,增長菩提智慧,悉使一切人離苦得樂也。但欲得聞鍾真實利益,則貴在行人能攝耳諦聽也。故願凡來寒山古寺者,希能專心致志於悠揚婉轉之鐘聲里,自獲無量妙利也。

  ??

  ??五、詩韻

  ??詩里鐘聲到客船,前朝稱古寺;橋邊漁火對愁眠,千載記名藍。寺因詩着,詩因寺賦。明•姚廣孝之《寒山寺重興寺記》載:“寺當山水之間,不甚幽邃,來游者無虛日。唐詩人張懿孫賦《楓橋夜泊》,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天下傳誦。於是黃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有明文為證,寒山古寺之鐘聲確實與張氏有緣。鐘聲與詩韻的天然巧合,足以贏得天下人的青睞,亦使千年古寺更創輝煌。故自張氏首唱以來,題詠寒山寺者,作者如林,不勝枚舉。

  ??月落烏啼,暗喻了詩人的落泊失意,猶若滿天飛霜;古寺鐘聲,喚醒了詩人的本覺靈悟,尋求人生歸宿。茶飯之餘,閑話張繼之《楓橋夜泊》。

  ??這首詩自始至終,似乎是一直在淘汰內在的“小我”形象,融通外界的“大我”位格。從語法上看,不具主語資格的“我”落在了賓格的位置,元是以賓顯主,寄物表志。從視覺角度出發,則內在的“小我”徹底完全地融入到了外界的“大我”中,本為攝主入賓,全他即自。意謂在人生茫茫大海中,惟有達到物我雙亡的境界,方能脫離相對的二元意識,以至隨意自在。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中,“月落”,即是指中夜之月落映於古運河水中,並非是初曉時分之階前落月也,貴在夜闌人靜之時。“烏啼”之“烏”,並非但指烏鴉、烏鵲二鳥之亂叫,其實水上之“水老烏”更符詩意;原以水老烏,即烏鬼,又名鸕鶿。北方語區俗稱水老鴉,吳語區俗稱水老烏,粵語區俗稱墨烏。杜甫之《戲作俳諧體遺悶》中有“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句。“霜滿天”,意謂時值深秋。“江、楓”,確指跨古運河之對峙雙橋,即江村橋與江楓橋也。

  ??上聯以白描之手法,交代具體的時間、地點、環境,以月落烏啼、飛霜滿天、古橋漁火之深秋悲涼空曠之環境烘托出了詩人的自我流離顛沛之愁、官場失落之愁、戰亂不安之愁,簡直是愁得詩人無法入眠。共7頁,當前第4頁4

  本散文作者:曲槐

  ??上聯又以比興之手法,巧妙地結合外界自然景物之明暗動靜、天地上下、古往今來、泊舟遊子之映襯,表達了詩人由己思人的慈悲心腸與拔濟精神,可以想象詩人勢必會由自己之愁苦而聯想到無邊眾生之無盡愁苦也。愁之又愁,可謂是入愁諦三昧也。

  ??上聯僅僅14字,破釋題中之夜泊楓橋處所,更突出點明了“泊”字之深意。

  ??下聯則採用倒裝句式,先以“姑蘇城外寒山寺”7字,既整齊而又和諧有致地交代了鐘聲的發祥地,先本后跡,由遠而近。使文化名城與佛教古寺融為一體,成為歷史的象徵、文字的記載、禪意的表達、人們的嚮往、精神的寄託。進而以“夜半鐘聲”為詩中意境之點晴語,並交代題中之“楓橋夜泊”的原由。可見,鐘聲觸發了詩人的靈感,從而將人生之究竟歸宿處寄託於悠揚鐘聲里,則通身煩惱隨鐘聲之悠揚而紛紛脫落。

  ??總之,詩之巧妙構思,猶若天成。對仗比興,工整雅和。平仄壓韻,錯落有致。不但吟誦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如擲地金聲,自能逸民適志,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開啟智慧;而且其詩意超倫絕比,吟出了寒山古寺之禪趣與韻味,為蘇州大好山水更添秀色。從而亦使寒山古寺獨享詩韻之盛名,更使《楓橋夜泊》成為千古之絕唱。

  ??

  ??六、塔影

  ??墟里青煙白,夕暉塔影斜。古寺開山有寶塔,千載風雨話興衰。現有之史料,已無從考證寒山寺之“妙利普明塔院”最初所建之形制與層高。惟知大約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約841—960),經歷唐武宗“會昌滅佛”及五代戰亂,普明寶塔被毀。直到北宋興國初,約在976—978年間,平江節度使孫承佑重建浮屠七級,其塔“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可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朮率軍進犯蘇州城時,寒山古寺雖然逃過了兵火,卻遭南宋潰軍之嚴重破壞,寺破塔殘。南宋紹興四年(1134)起,寒山寺法遷長老竟花三年之久,重修寶塔。元末(1366—1367),徐達率軍圍攻張士誠固守的蘇州城,寒山寺再遭劫難,寺塔俱毀。從是以來,古寺日漸蕭條,僅僅維持香火而已,寶塔未能重修,淹沒於長煙荒草之中。

  ??直到改革開放后,性空長老榮任方丈后,於1991年2月23日成立“寒山寺重建寶塔委員會”起,至1995年12月11日上午竣工。歷時四年之久,終使巍巍五層仿唐古塔從地而湧出,實為一大盛舉,古寺又添一色。

  ??關於宋元時寒山寺寶塔之風采,很有文字記載,只能在歷來詩詞中可窺見一些痕迹。如背誦張師中詩曰:“岩扉橫野橋,塔影落前浦。”南宋范大成詩曰:“竟日窯煙直,中流塔影橫。”有“牆上浮圖路旁堠,松仁南北管離愁。”元湯仲友詩曰:“孤塔臨管到,三門背運河。”元末明初高啟詩曰:“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船里鍾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

  ??從古人的詩中亦可領略到當時寶塔之風采,實為古寺之一高大建築,影響頗具。而如今所建之普明寶塔,乃為仿唐木構之樓閣式佛塔,四方五重,由須彌座台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總高42、2米。

  ??此塔外形之輪廓,與日本之大德寺,藥師寺等處的五重方塔完全相似,唐風於此大顯。寶塔高高,屹立於法堂前,猶如高僧說法之拄杖,象徵如來正法永住世間。每當旭日東升之時,塔頂之剎映射出萬道紅光,遍地生金;又四邊芳草花卉圍繞,碧池石碑,長廊迴環。徐徐輕風飄來,則檐角之108風鐸叮噹作響,把遊人之思緒引入遙遠故鄉,悠然自得。

  ??又寶塔取景,與周圍之建築物及自然景緻搭配得十分恰當,古河石橋,天山草木,白雲村墅,交相輝映,自合妙趣,富有禪意。

  ??不論是處在何山大橋上遠眺寶塔,還是佇立法堂前仰望寶塔,遠近高低,錯落有致,自有不同之樂趣,高處何如低處好。仁者見山,智者樂水。

  ??我願來人,能登塔俯瞰大地之渺小,白雲之縹緲,將身心陶醉於大自然之中,物我雙泯,以體驗“物我同源”之感悟。更願來人能右繞於塔,思維正道,御大白牛車直趨如來涅槃大城。共7頁,當前第5頁5

  本散文作者:曲槐

  ??

  ??七、碑刻

  ??千百年來,古寺之斷石殘碑記載了風雨之滄桑,時世之迭更。琳琅滿目的碑刻,則是古寺創建千年的象徵與歷史的見證,這最能突出地反映寒山古寺沉積的豐富文化底蘊,亦使歷朝名家手筆供世人飽目,更使古寺別具一格。

  ??寒山寺的碑刻到處皆是,數不勝數。從山門到普明塔院,不論長廊牆壁上,還是殿閣牆壁上,凡能鑲嵌處皆立石。如山門照壁之東湖陶睿宣所書之“寒山寺”三石。

  ??大雄殿之前院藏碑有:章美書“寒拾遺蹤”石、程德全書“妙利宗風”石、年久成無字碑之《寒山寺重建大雄殿碑記》碑等。

  ??碑廊藏碑有:宋岳飛題聯碑、署理蘇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產碑、《社倉事宜碑記》、《吳縣鄉都義役田記》碑、明唐寅撰書《姑蘇寒山寺化鍾疏》碑、明文徵明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清鄧石如書聯碑、萬繩栻詩碑、俞樾書《楓橋夜泊》詩碑、康有為詩碑、劉海粟《楓橋夜泊》詩碑等。

  ??長廊藏碑有:梁同書書《陰騭文》殘書、爭寺基帖殘石、俞樾撰《新修寒山寺記》碑、陳夔龍詩碑、佛像磚刻碑等。

  ??大雄殿藏碑有:羅聘畫寒山拾得像刻石、鄭文焯指繪寒山子像刻石、程德全書歷代題詠刻石、程德全書《寒山子詩》碑等。

  ??寒拾殿藏碑有:南宋張即之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刻石、清石韞玉題“現千手眼觀音菩薩”像刻石等。

  ??鐘樓亦藏程德全撰、道州何維朴書之《重修寒山寺記》碑。

  ??寒拾亭藏碑有:陸鍾琦《重修寒山寺記》碑、鄒福保《重修寒山寺記》碑、滄州張繼書《楓橋夜泊》詩碑等。

  ??普明塔院碑廊藏群碑,自1996年落成后,期間共嵌60餘石碑,皆為當代名家手筆。如僧界之茗山書“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碑;書法界代表如朴初之“寒山寺碑廊”碑、啟功之《楓橋夜泊》詩碑、催護自題詩碑等。

  ??除此之外,山門內還有雍正皇帝御制《寒山子詩序》碑、性空長老書《楓橋夜泊》大詩碑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普明寶塔東西南北四門所懸之木匾,皆為趙朴初、謝孝思、費新我、沈鵬等著作書法家所題。

  ??總之,寺院處處可見之碑刻,豐富了古寺之文化底蘊,記載了古寺之興衰歷史,傳播了人間之真情,使後來者知其梗概,以效法前人之精神,傳燈續焰,弘揚佛法。

  ??這些斷石殘碑,道是無情卻有情,她記載、傳述、傾吐了千古不變之真諦,發揮了參贊化育之功能,體現了歷史的演變與陳跡,留下後人的深省與尋思。湛然大師倡導“無情有佛性”之說,古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典故,我想寒山古寺之斷石殘碑已證實了這些。

  ??

  ??八、書院

  ??寒山書院,是在2003年秋季正式掛牌開學的,是經由江蘇省宗教局、省佛教協會的批准,在蘇州市宗教局及市佛協的領導下,由寒山寺自辦的一所教內漢語系男眾佛學院校。

  ??學制二年,主要開設佛學與文化二科,為使佛學與社會科學文化相融合,以彼此起到互相資補的作用。畢竟佛學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的,若離開世間法而覓出世之佛法,亦無有是處。所以,這樣開設課程,無非為使學僧以社會科學文化知識而更好地闡述、宣揚佛法,以利人天。

  ??在佛學方面的課程有:佛學概論、印中佛教史、叢林知識、二課合解、佛典選讀、宗派研究、戒律、現代佛教專題研究等。

  ??社會文化課程有:法律法規、古代漢語、閱讀與寫作、中國通史、中國書畫、英語、計算機等。

  ??書院雖然剛起步,在師資、管理、課程設置等方面還尚未十分完善,但書院是培養佛教棟樑之材的搖籃,是寺院的精神與靈魂的所在處,不可輕忽。在書院里,可以看到佛教未必的新曙光,但願越辦越好,蒸蒸日上,更祝書院諸學子成賢作大師。

  ??

  ??九、古寺風貌與寒山勝景

  ??寒山寺,乃天監遺迹,江南古剎。以山門照壁、天王殿、大雄殿、寒拾殿、普明塔等高大建築為中心軸,逐漸向兩邊拓建延伸的,兩邊建旁殿為陪襯,並以長廊迴環相連。從感觀上說,保持了傳統叢林特有的對峙建築古風,雄偉壯觀;從美觀上說,包含着江南水鄉的園林建築格調,富有地方風味。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共7頁,當前第6頁6

  本散文作者:曲槐

  ??殿前院,有觀音殿與羅漢堂相對坐落兩旁。寒拾殿中院,有大鐘樓與聞鍾亭相配。此前、後院,有長廊連接,迂迴曲折,彼此相通。

  ??此中建築,皆為明、清風格,甚有園林韻致。但又顯示了古叢林之風範,山門、大殿、藏經樓(即寒拾殿上閣)保持在一中軸線上。其整體建築之山向坐東朝西,門臨古運河,為坤山艮向。這種面河背市之地理位置,十分扼要,為古今南北客必經之地,可以想見當時此地之繁華景象。

  ??普明塔院的建築,則更是另外一番景象,全是仿唐之古建築,其山向改為坐北朝南,為巽山乾向。法堂正坐落於八卦乾字口,寶塔則屹立於前,塔院門前則配建雙層高拱樓,遙遙對峙,猶如兩坐小城堡。紅日高堂,寶塔巍巍,拱樓聳峙,碧池綠樹,斷石殘碑,迴廊擁抱,白雲藍天,風吹鐸響,人來鳥往。其意境與歸趣,自有不可思議之妙哉!

  ??最東邊之方丈樓,門朝東開,面臨蘇州古城,為雙層高大建築。處處假山石峰,妙趣天然。遍地鐵鐘,供人欣賞。實為古寺之一隅幽靜處,令人坐而忘返。

  ??之所以將古寺之建築分三段來說,其原因是各有別緻,特別山向坐落不同。此三處之不同風貌,便為寒山古寺之建築風貌。

  ??關於寒山之勝景,處處皆是,信手拈來,俱可成詩入畫。余住寒山四年來,便將古寺之勝景歸納為:“古河夕陽”、“楓橋夜泊”、“山門照壁”、“楓江幽樓”、“霜鍾雅閣、“曲徑通幽”、“寶殿莊嚴”、“千古詩韻”、“夜半鐘聲”、“石黿佛碑”、“方丈書齋”、“聽鍾頑石”、“鍾房碑亭”、“群賢碑林”、“空堂塔影”、“碧池月色”、“觀音峰石”等。

  ??

  ??十、僧人精神

  ??余來寒山寺四年,通過細心的觀察,覺得有五點佛教之精神值得提倡與發揚。如演林老和尚的上殿精神、性空長老的抄經精神、秋爽大和尚寫字精神、昌意法師的密行精神等。

  ??記得剛來寒山之時,演林老和尚已是八十五歲高齡的老人,但他依舊每天堅持早晚上殿、過堂,時時不輟。在如是四年裡,天天如此,除非身體不佳之時才不參加。不幸的是,他老人家已於春節前夕西逝了,但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依舊留在常住每個人的心中。

  ??退居的性空長老,身體欠佳,但他每天早、晚堅持拄杖散步、禮佛、扣鍾。其餘時間,則在房間抄寫經典,一筆一畫,虔誠書寫。抄完《金剛經》、《藥師經》后,又抄《妙法蓮華經》,繼而又抄《楞嚴經》。數十年如一日,終日不廢。書寫、流通如來之經卷,其功德豈可思議哉!

  ??現任方丈之秋爽法師,在接待餘閒之時,亦是潑墨揮毫不輟,以自己精湛之書法寫字送人結緣。方丈書齋中,橫七豎八,滿目儘是和尚親筆所書之墨寶字畫。所書儘是佛言祖語,故和尚所書之字畫亦是佛法。這種權巧方便之弘法舉措亦屬罕見,這種終日揮毫之精神與毅力亦值得提倡與發揚。

  ??默默無聞,不求名聞利養的昌意法師,他與我是同壇戒兄弟。師自出家以來,嚴持過午不食戒,深研佛典。不喜與世人往來,獨自深居。自從甘肅移錫至蘇州寒山寺后,五年來從未回家探望父母過,一心念佛、讀經、閉門潛修。每月之衣單錢,不是布施結緣做功德,就是敬請如來法寶。與世無爭,隨意自在。他的這鐘秘密潛修之行經,實在是令人景仰不已也。

  ??天下名藍皆有其各自的特色,我本人覺得寒山寺的特色無非是:鐘聲、詩韻、塔影、碑刻、書院五類布局。古寺以她獨有之特色贏得了世人的矚目,這已達成千百年來人們的共識。今寫此文,僅作余掛塔貴寺之紀念與感恩。

  ??2007-5-18燈下脫稿。

  共7頁,當前第7頁7

  本散文作者:曲槐

您正在瀏覽: 姑蘇城外寒山寺
網友評論
姑蘇城外寒山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