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讀後感

《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讀後感 標籤:江澤民文選 春晚觀后感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實踐

  《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讀後感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唐太宗這句話是為了悼念魏徵而說的,但在此我想用它來說明讀“史”的重要性。通過讀史我們可以從前人那裡吸取經驗教訓,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少走彎路,避免誤入岐路,這是我讀“史”的一點見解。下面我就從不同年代的典型新聞入手,談談《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給我的啟發。

  中國古代文獻資料記載的事件在本書里姑且算作新聞吧。《春秋左傳》中的《長勺之戰》記載的是關於戰爭的事,這篇文章以對話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當時的狀況。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通過對話,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長勺之戰的一些情況。由此,我們可以學到一招:通過記錄對話,我們可以清楚的再現事件真相。這對於我們新聞工作者是一種經驗。

  近代以來中國飽受蹂躪,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掠奪,給國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從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到資產階級維新派再到革命派,中國人民作了各種救國路的嘗試。在這之中,辦報宣傳是其共同的方法。《民報》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創辦的。在發刊詞中,孫中山第一次明確提出並系統闡述了三民主義思想:民族,民權,民生。他通過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來號召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挽救國家危亡,爭取民族獨立,獲得人民自主權利。此時,報紙是傳播先進思想的工具,是啟蒙國民的重要陣地。由此我們可以說報紙在當時對於人民思想的解放和啟發民智方面有着巨大作用,這對於我們現代社會具有借鑒意義。道德普遍滑坡是當今社會的一大弊病,法律對此可以說是束手無策的,此時輿論的引導作用就體現出來了。通過表彰道德模範,為人們樹立旗幟,讓好的風氣引領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輿論在鼓舞人民,引領時代發展方面也是功不可沒的。新華社文章《當你們熟睡的時候》介紹了夜間堅守崗位的託兒所保育員細心負責的照顧孩子,為了明天的乘客而緊張勞動的汽車公司檢修廠工作人員,夜間急救病人的醫生,黎明時的電報工作人員,通宵運蔬菜的農民,洒掃全城的清潔工人深夜工作,為了千百萬讀者而深夜奮鬥的報業人員,供應的小販……這些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好而努力奮鬥卻鮮為人知的人,正是新華社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美好生活是由這麼多堅守崗位的人提供的,由此會更敬重那些普通工作崗位上不平凡的人。

  正面引導固然很好,但也不能太過。新華社文章《兩個蒙古族小姑娘同暴風雪搏鬥一晝夜保護了羊群》讓我有了另一種想法。這篇文章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兩個內蒙古小姑娘為保護公社羊群同暴風雪搏鬥一晝夜,最終保住了羊群但卻被凍傷了的故事。這兩個小姑娘的精神固然值得讚揚,但對於這種教育的宗旨,我卻不敢苟同。我們總提倡“安全第一”“珍愛生命”“生命寶貴”,這似乎又與兩姐妹的事迹相矛盾了,文章中是高度讚揚這種行為並把她們當榜樣的,那生命又被放在什麼位置呢?這又需要我們反思了。

  另外,新聞的真實性也是值得認真對待的。隨着市場經濟的進程,媒介低俗化問題越來越突出,新聞人的道德面臨空前危機。書中有篇關於2007年十大假新聞的文章,其中紙箱餡包子這則假新聞讓我印象深刻。北京電視台《透明度》欄目以“紙做的包子”為題,播出了記者暗訪朝陽區一無照加工點使用廢紙箱製作小籠包出售的節目。通過調查才知道真相:該記者在選題會上提出曾接到過群眾電話反應“包子有摻碎紙”,這引起了欄目製片人的興趣,遂被確定為報道專題。此後該記者在調查中沒有發現包子有問題,但選題已報上,壓力很大,加之剛到電視台,既想出名又想掙錢。期間,欄目主編還以時限為由催促抓緊拍攝。於是記者大膽的想出了妙招,即自己“導演”這樣一場戲。就這樣一個假新聞問世了。看了這則新聞我震驚了,記者的職業素養哪去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如果連生命都被剝奪了,那麼新聞的存在又有什麼價值?

  縱觀新聞發展的歷程,我們會有很多感想。有對經驗的借鑒,有對錯誤的反思,也有一些不光彩的時段,但我們都會勇於面對,勇於改正。作為媒體人,我們肩負着重要的責任,這更需要我們對自己嚴格要求,時刻提醒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總之,我們要一直進步並推動社會的進步!

您正在瀏覽: 《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讀後感
網友評論
《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