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有感 標籤:文化苦旅
獨立思考,表裡如一
——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有感
這本書是我假期的偶遇之獲,是一位名將之後的叔叔與我進行簡單的交流之後所推薦。他建議我慢慢讀,因為這本書的概念比較晦澀難懂,但通過作者梁漱溟先生嚴謹求實的態度和不風趣幽默但句句真切的話語闡述了生命文化的真諦。
本書所涉及的內容範圍之廣、層次之深,確實不是一般高中生乃至大學生所好的那口。但我抱着試試的態度,讀了下來,收穫匪淺。正像我之前讀到的娛樂至死裡面講到,讀書與看書是兩個層次:如果僅僅是看下來,那麼這本書只能成為自己日後炫耀的法寶;但如果認真去讀,哪怕底蘊層次不是我如今的閱歷可以領悟到的,也是一盞引路的明燈、人生路上的導師。所以這樣的出發目的去讀,自然別有一番收穫。
書的作者就不得不提:梁漱溟先生,中國文化大家,性格比較古怪,寫書的動機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把那些自己學習領悟到的文化樣法和最返璞歸真的道理寫下來,讓後人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做學問,去昭蘇中國人的人生態度,才能把生機剝盡死氣沉沉的中國人復活過來。
先生直言不諱的說道:"很多同時代的百家,對東西方文化以及哲學思想的研究非常簡單,用一些看似朗朗上口或是非常簡單話語總結概括了東西方文化的差別,而聽上去是那麼回事,但是經不起仔細的推敲,面對問題以一種非常靜態的思維去思考,沒有整體維度上的考慮。"
面對西方文化,覺得新奇,覺得對中國未來發展有益,就拔下人家的皮毛過來,鋪在自己這個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體制上,還美名其曰稱為洋務運動,這不是很可笑嘛?文化的交融不是強行生搬硬套,這樣的產物啥也不像:真正有意義的做法是首先要去掌握西方化的本質,那就是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
而東方化又分為兩種,那就是印度化和中國化。這兩種文化對生活的動機也是差之千里的。如此多的問題存在於此,就需要人們先理清思路再去談治國方針。很多人又覺得這麼多問題交織在一起如何下手解決,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此:它按照嚴謹周密的邏輯順序將這些複雜的本質一一分解,用解答證明題的思路將一切最本質的思想清晰明了化,真是不得不稱讚其妙矣!
說實在話,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複雜的,有興奮,有糾結,有失落,有期望。
如果把這本書歸為典型的文科書籍的話那簡直是恥辱,其中論證的思路對問題的分析和歸納總結難道不是我們學習理科所培養的嘛?文化哲學科學,它們真的是一家人。真正的文化就是每一個群體每一個民族在遇到問題時的態度和處理的樣法,是一種經過理性思考過後傳承下來的。空口無憑的大道理只會慢慢被掩蓋在歷史的長河中,而真理,也就是我們公認的那部分,恰恰就是理性的產物。而不同的文化產生的分歧,就是演變下來時的積累所形成的,一切歸為一個原因,那就是環境。
自然人文環境造就了多樣性,這裡就提一下本書中的重中之重——西方化、中國化、印度化這三大文化分之的根本差別。(難道沒有發現所謂的宗教,哲學思想也不過是這些文化的傳播工具嗎?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一體的)遇到問題並想辦法解決,但方法不同,總結和收穫不同,自然產生不同的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所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首先,西方化,剛才我借用了梁漱溟先生的總結,意欲向前為其根本精神的就是西方化!什麼意思呢?就是奮鬥取得所要求的東西,設法滿足自我的要求;換一句話說就是奮鬥的態度。遇到問題都是對於前面去下手,這種下手的結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滿足我們的要求,這是生活本來的路向。具體的例子和分析我接下來一併講。
第二,中國化,那就是遇到問題不去要求解決,改造局面,就在這種境地上求自我的滿足。並不自己去想奮鬥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隨遇而安,持這種應付問題的方法的人,只是自己意欲的調和罷了。這裡的中國化不是指所有人都是這樣的,而是代表了大部分人遇到問題時會用這種思維方式去思考,不要說這不對,但是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事實,自古以來我們得民族就是這樣解決問題的,這不,依然屹立於世界之上。上述的兩種文化和下面的印度化全部沒有好壞之分,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學會變通,靈活使用這三種態度看待人生。
第三,印度化,走這條路的人,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前兩條路都不一樣,那就是遇到問題時就想根本取消問題或要求,這時既不像西方化思維的人一樣改造局面,也不像中國化的人一樣與天地共樂淡化衝突點。他們所走的路就是違背生活的本性,因為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所以對於種種慾望或者說意欲保持禁止的禁慾思維歸於印度化思維。
想想看,還真的是這麼回事。佛教的創始人——後來修行成佛的釋迦摩尼就能很好的印證這個觀點。他本是一介凡人,但是通過苦行僧的方式磨礪自身方法,讓他領悟了世間的真諦:人生下來就是要遭受磨難的,或多或少,只有自己有一顆向善的心,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遇到問題,以退為進,天地才能和諧,萬物才能生生不息。正是受到這種文化的浸入,讓印度的"自性""神我"思想響徹世界。
可以說,這三種文化在如今這個多元化的世界里已經漸漸談話了空間上的限制;可以說,我們身邊的朋友家人一定全部受到這三種文化的影響。但這其中最主要的,恐怕還是中國化。
中國化是以意欲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中國人的思想是安分、知足、寡慾、攝生,而絕沒有提倡要求物質享樂的,也沒有禁慾的思想,說白了,就是老子說提倡的中庸思想,不破不立。做個假設,如果中國現在已然閉關鎖國的話,自身的體制是沒有任何原動力去驅使我們前進的。如果沒有當初西洋文化的入侵,我們自身的社會體系里會出現民主、科學這些字眼嘛?飛機輪船電器會被我們發明嗎?答案雖然不得而知,但是恐怕大家自有看法了。
信玄學而無科學,一切以表象自然為根據,無整體大局之探索;只有術而無學,一切以應對現實局面,被環境而改造而非改造環境,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西方化呢?剛才已經提及,一切動機以解決問題為主,尊重科學,提倡民主,以自我為意欲為核心要義——創新,創的就是新自然,創的就是新自我。如今我們國人在反思為什麼我們沒有太多屬於自己的技術,沒有自己拿的出手的創新,那就是因為固化的思想令無數的創造力所束縛。看看古代四大發明的創造時期,都是思想上非常開化的年代,是各個地域思想在逐漸認識的基礎上交融匯合處的產物,但是一旦重新凝結下來之後,保守內斂的守則繼續影響着所有人。
而對於宗教的這個方面,梁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要想全盤講解估計還需要很多篇幅,這裡就不過多贅述了。
總結一下,梁先生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的最後一位孺人,正是因為他是真真正正的做學問,而不是為了迎合時局而委身屈尊。這也為他後來的坎坷人生路埋下伏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正是有了他對於文化社會的獨特看法以及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讓中國近代的發展有了一條清晰明了的道路,讓更多的有識之士找准了發展的方向,為我國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儘管他的著作在當代可能已經很少人關注了,但是他一直認為,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傳承永遠不會磨滅,永遠都會有喜愛甚至願用生命去捍衛的人去去發揚的。他們這代人發現的問題,需要後人不斷地努力去解決,而不是坐以待斃、故步自封。
在不斷積累學習中,獨立思考和對事物整體判斷並作出引領作用的人一定會出現,世界發展的未來就在他們的手上。每一代有思想並能對社會有影響的人,不一定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他們是孤獨的,也是可敬的。當自身的積累到達一定的時候,展示的平台自然由他們創造,就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世界。而梁先生的努力沒有白費,因為他相信有一部分人願意傳承他的遺志,為了昭蘇中國人的人生態度而奮鬥,那種向前的積極的改變環境的態度才能擁有力量,才能真的讓中國人完成偉大的覺醒。這種對未來美好的希冀深深地觸動了我,也讓我找到了始終沒有出現的那份信仰。我想,我願意去盡我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學習積累,以後去改變,去傳遞那種向前的態度給每一個沉浸在浮華的物質世界中的滿足現狀沒有看清事實的人。而這,也許同樣是我們,甚至是每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方向:獨立思考,表裡如一,坦蕩人生!
圖文編輯:王炳軒
相關範文
- ·讀《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有感
- ·論法律方法的異化及其危害——兼析司法
- ·論中國特色檢察一體化及其實現方式
- ·讀《零售的哲學》有感
- ·讀《活命哲學》有感
- ·讀《京瓷哲學》有感
- ·讀《教師教育哲學》有感
- ·《學哲學 用哲學》讀後感
- ·《學哲學用哲學》一書心得體會
- ·《學哲學 用哲學》讀後感
- ·讀陳丹燕的《我的旅行哲學》有感
-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 ·讀《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有感
- ·重讀《內科疾病鑒別診斷學》有感
- ·讀《大學》有感1500字
- ·讀《學前心理學》有感
- ·讀《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有感
- ·讀《我教小學數學》有感
- ·讀《習慣重於方法:胡適談讀書治學》有
-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
- ·讀《大學》有感
- ·讀《有效教學》有感
- ·讀《生活中的心理學》有感
- ·讀《民國大學》有感
- ·讀《有效教學》有感範文
- ·讀《走進經典案例教學》有感
- ·讀《拖延心理學》有感
- ·讀《勸學》有感
- ·讀《丟失的東西》有感
- ·讀《哲學與人生》有感
- ·讀《中國哲學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