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雙城的創傷》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雙城的創傷》有感
前段時間,看了柴靜的《看見》,看到一半心裡覺得難受,停了下來,然後也就一直被擱置。書里描繪的是一些真實的新聞報道,那麼的赤裸裸與直白,讓人有些難以面對,但卻直擊靈魂。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物質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這是序言里總括的話,一個個的新聞中重點關注"人"本身,人豐富的精神世界,人的差異化與個性,人的情緒與想法。這也是做新聞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我們做新聞不就是希望讓人們有意識嗎?關注身邊鮮活的靈魂,不帶偏見與固有思維,掙脫思想上的束縛。
在《雙城的創傷》這篇文章里,五個孩子的相約服毒,讓人們漸漸去關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不能因為他們的年紀小,就把他們概念化,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諸如此類,這是帶有偏見的。可是這種偏見也深入人心,很難被撬開。苗苗是個善解人意的姑娘,在夥伴中很受歡迎。可是她卻受到了同學的侮辱,自尊心難以保全,而又得不到父母或者老師的正確引導,她沒能從任何地方汲取到力量,最後選擇了服毒自殺,她希望去到的是另一個快樂的世界。而她的父母又簡單的以為,她吃好穿好還要怎樣?他們從來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心中那些波濤洶湧的複雜的情感。
在我看來,這幾乎是農村父母或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的通病,幾乎很少會關注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單純的認為只要給他吃飽穿暖就好。孩子們年紀小並不代表他們什麼都不懂,相反,他們把情感看得更為重要。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過多的娛樂方式,他們是多麼渴望被人理解,與人交流,可以真正的被人關注到。也正是因為這樣,孩子們的那些單純的感情才顯得彌足珍貴。對於這一點,我們絕不能一言蔽之,覺得他們年紀太小,那些感情算什麼,幼稚…
在我十二三歲的時候,父母也是如此對我,所以我能很大程度上的感同身受。那時候我有一個很好的玩伴,我很認真的與父母說這件事,與他們介紹這個人。他們卻完全不在意,甚至還說:你太小了,現在玩的好的有什麼用,你們玩不到以後的,一畢業就分開…"憑什麼?你說玩不到以後就玩不到以後嗎"然後迎來的便是他們的蔑視與坐看笑話的神態。我現在都能想起那種難受的感覺。不能被父母理解的滋味,他們覺得我太小,覺得年少時的感情不值得被珍視。可是他們憑什麼用他們身上沾染着那股成年人氣息的價值觀來隨意評判我的朋友,我的生活。
那時的玩伴也玩到了現在,而我的父母或許早就忘了,當初他們說的那些風涼話。
我慶幸現在自己已經長大,我可以有我自己的一套價值觀,不需要誰來評判我的生活,只要是我覺得重要的東西,我就會去好好珍惜。未來我一定會認真聽我的孩子說話並且尊重他。
《看見》這本書帶給我最好的思考便是,我要在未來怎樣去做到不帶任何偏見與標籤去認識人,尊重人。
讀柴靜《雙城的創傷》有感
國慶節前,去學校圖書館借了柴靜的《看見》,昨晚看了第二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帶我重溫了非典時期人們經歷過的的沉重與無奈,體驗了生命的脆弱與可貴。讀完之後,倍感壓抑,看到第三章的題目《雙城的創傷》,立馬想到了馬伊琍主演的電視劇《雙城生活》,不知道柴靜的雙城和電視劇的雙城有什麼差別。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雙城事件,
《雙城的創傷……》講述的是西部邊塞的一個小鎮——雙城在一周之內,同一個班級,五個小學生連續用服毒的方式自殺,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獲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所以柴靜進行了深入的採訪。正如柴靜後來所說,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後,才發現,最大的迷,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隨着柴靜的描述,孩子們自殺的迷霧被層層剝開,這次事件看似因孩子們聚會流言而起,其中又有着孩子們純真的友情和十三四歲少年男女懵懂的"感情".也許很多的成年人在讀了這篇文字之後,會像文中那個自殺之後被救起的大男孩小楊的父親一樣,認為孩子們"吃得飽、穿得暖,還想要啥?為什麼非得弄出這檔子事來,給家人丟臉?"他父親的這句話,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我不知道這位父親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少年時光,但我記得我的懵懂歲月,需要的不僅是吃飽穿暖,而是理解與關愛。在這樣的社會,像溫飽這樣的問題連大街上的小狗小貓們都不需要考慮了,何況是有思想的孩子?對於他們,需要考慮的則是心靈的歸屬、理解與溝通。在這一點上,我很欣賞柴靜的做法。她沒有用逼問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讓孩子們慢慢地向她敞開心扉,向她還原那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歲月。
誰的青春不迷茫?!作為父母,不要以為給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就是最好的愛,也不要把學習成績看成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在現代這個物質並不匱乏的年代,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值得信賴的朋友,當孩子在人生路上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他們提點建議,幫助他們順利、平安度過難關,才是最明智的選擇。而這又是一個長期的並且需要家長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後記:讀完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我從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好多似曾相識的身影。我完全了解這幾個相繼自殺的小女生之間那種純粹的友誼,我也能夠理解苗苗和小陳——曾經立下過"有難同當"誓言的兩個小姐妹之間的感情衝突。我甚至沒有質疑過,這些小姑娘對生命的熱愛,但他們還是選擇了這樣的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這就是迷茫的青春吧!雖然我們的青春終將逝去,但面對孩子的時候,請多多的想一想我們那漸行漸遠的青春,想一想我們那時的心情,想一想我們那時的故事,也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