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標籤:萬曆十五年

  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尹虹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書,作者沒有寫整個明朝波瀾壯闊的歷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寫了這一年中有深遠影響的幾個名垂青史的人物: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

  萬曆:《萬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這位萬曆皇帝,這是他的朝代,這是他當皇帝的第十五年。他是被大多數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擔應有的責任。可是細究根源會發現,他之所以這樣也有着他的無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張居正教導和輔佐,處處對他嚴格要求,希望他能成為一代明君,他也時時這麼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他心目中的這位完美人臣只是對他要求嚴苛,而對於自己卻十分放縱,頓時,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對張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雖為天下之主,萬曆卻發現自己無法對抗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勢力,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木偶,處處受限制,動不動就被大臣們搬出來的祖宗法制和先賢道德壓制,而他自己又缺乏迂迴鬥爭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勢力,所以他採取了一個最簡單最無奈的方式——置之不理、聽之任之。他用這種負氣的方式與他的大臣們做鬥爭,最後是兩敗俱傷,為王朝的顛覆埋下了隱患。

  申時行:作為萬曆十五年的首輔,申時行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在皇帝看來,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來,他是皇帝的心腹,這是一個兩面都不討好的角色,他只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應對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於他的張居正的所做所為,又要想盡辦法報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讓皇帝相信他的忠誠,以此獲得皇帝的信任,從而使政令得以實行,又要讓大臣們相信他的耿直,敢於勸誡皇帝,為了祖制和道德敢於奮勇抗爭,敢於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

  他所做的事情似乎總是想兩面討好,左右逢源,徘徊於各種矛盾中,讓各種勢力達到平衡,但是有時也會事與願違,兩面不討好,給人留下太過圓滑、老成持重之感。

  他所追求的辦事原則是處置得當而不生事端,所以他時時防範於未然,不急功近利,處處順勢而為,隱忍內斂,足見他的韜略和城府。他有着清醒的現實感,適應當下所處的環境,做起事情來遊刃有餘,有取勝的把握,絕不以卵擊石、緣木求魚。

  他在任期間,慧眼識才、知人善用、任人唯賢,竭力保全國家的人才,鞏固了國之根本,實乃帝國之大幸。他是帝師,又廣收門徒,因為他深知道德習慣和人事手腕是在無法改變的體制下最有可能操控的統治手法,而師生關係則是人事關係中一種較為特殊的關係,既可推心置腹又可管帶教輔。

  儘管他小心謹慎、委曲求全,但是依然難抵眾口鑠金,被迫辭任首輔,閑居在家,寄情於詩賦。一個曾經身居高位的人回想自己的一生時,又怎能真正忘卻那些曾經的往事?他會為自己申辯,為自己鳴不平,但是命運使然,徒留傷感而已。

  戚繼光:他是一代抗倭名將,戰功赫赫,彪炳史冊。在文官集團掌管朝政的明朝,作為一名武將,要想做出點成績,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他以自身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華得到了一代權相張居正的賞識和提拔,張居正力排眾議,全力支持他的軍事理想,要錢給錢,要物給物。有了後勤資源的有力保障,戚繼光在他的軍事舞台上長袖善舞、獨領風騷,將他的軍事理想付諸實踐,取得了前人難以企及的光輝戰績,保全了國家的顏面,維護了百姓的安寧。

  他不是好高騖遠之人,在武將處處受制約的現實環境中,他不會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只要在可以做的範圍內,他就會把事情做到極致,做到至矣盡矣。

  和申時行一樣,戚繼光亦知在頑固的組織制度上沒有辦法做好的事情,就在私人關係上尋找出路。他籠絡財富,報答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張居正;他千金散盡,結交各方權勢。他不是一個貪財之人,從他去世時所剩無幾的資產就可看出,他只是用錢來完成他的軍事理想,鋪平他的夢想之路。

  然而命運弄人,當張居正這棵參天大樹轟然倒塌時,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一代將星只能卸甲歸田,終此老矣,令人扼腕!

  海瑞:我小時候就知道他是一位青天,受萬人愛戴,與包拯齊名。作者在書中則無情地指出他是一個道德的怪胎,一個迂腐的守制者。

  他嚴格地按照儒家思想道德的要求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廉潔奉公,體恤民情。但是在一個缺乏法律而僅僅只是靠道德維繫的社會裡,他的死板讓他很難突破已經不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陳規陋習,他看不到時代發展的趨勢,他不是一個改革者,而只是一個墨守成規的維護者。他維護從小所學的鴻儒聖賢,維護先帝的法制,甚至維護很多不合時宜的弊端,例如重新啟用洪武年間剝皮填草的酷刑來整治貪污。

  海瑞是萬曆年間的道德偶像,但是他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卻是微乎其微,他是人性中的一個例外,有着嚴格的自律精神,這種精神讓人敬仰,但很難成為普世的價值觀,因為他忽視了人性的根本需求是需要社會經濟的發展來滿足的,而不是一味地克己復禮,墨守成規,待在原地踏步。這樣的人眼光非常狹隘,無法做出一番事業,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

  張居正:他是萬曆年間甚至是整個大明朝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在萬曆十五年的時候,他早已去世,而且以往的功績被全盤否定,此時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十惡不赦之人,與他在位時的風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容貌英俊,重用人才,洞悉社會發展的禁錮,力圖憑藉自己的力量重新整頓官場和社會的秩序。以他當時在朝中的地位和太后皇帝對他的信任,他也許真的可以頂住各方壓力、只手換天,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時運不濟,正當他可以大展鴻圖之時,卻駕鶴西遊,留下了身前身後事待與人評說。

  當活人鬥不過時,死人是最容易被欺負的。他身前所得罪之人在他去世后紛紛站出來,各種有的沒的罪名盡情羅織,正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而他最終的失敗還是源自於失去了皇帝對他的信任,這一方面是他的宿敵群起而攻之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他嚴於待帝,寬於待己的結果。他要求皇帝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可是他自己卻驕奢淫逸、獨斷乾綱,當這樣的事實擺在皇帝面前時,不由得他不對這位夕日推崇有加的肱骨之臣失望至極、憤恨至極。於是一時間張居正便從天堂墜入地獄,從無限風光變為禍及子孫,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會做何感想。

  如果張居正能夠多活幾年,那麼他所主張的一系列變革措施說不定是可以頂住壓力推行下去的。這些措施不是空喊口號,也不是不識時務地抬出祖宗家法、聖賢之言,這些措施較為切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能夠較大程度地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商業的發展。

  如果歷史真的可以改寫的話,那麼明朝的資本主義或許可以有所發展,也許歷史會走向另一個方向,也許有太多未知和可能,然而歷史沒有給張居正這個機會。

  李贄:他反對以孔子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這在當時是絕對的叛逆。明朝的開國皇帝沒有讀過什麼書,所以格外重視儒家經典思想,以此為立國之本,四書五經更是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是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是莘莘學子們窮盡畢生而需要研習的書,以此而形成的八股文對中國知識分子思想的發展所形成的影響和禁錮頗為深遠。

  中國明朝的知識分子從小就被迫浸染在儒家先賢的思想中,世代相傳,很難接觸到其他思想。他們從小就被灌輸儒家思想是天底下唯一的真理,是他們言行的操守和準則,信奉它,進可居廟堂之高,退可為眾人師表,是當時社會無法動搖的價值觀,深入人心。

  大部分讀書人從小所讀的書是一樣的,所受的教育是一樣的,形成的道德觀是一樣的,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這樣的結果是方便了皇權的思想控制,但也約束了社會深度發展的可能性。

  在這樣強大的思想統治下,任何有悖於傳統儒家思想的想法都會被視為異端邪說,而李贄就是這麼一位異教徒。他反對儒家思想,提倡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功利主義,重視商業,強調婦女的社會地位和作用。

  他的這些思想有着時代的先進性,但是他要反抗的思想體系過於強大,他的奮鬥如同以卵擊石,而他自己的思想體系也並不是那麼嚴謹、那麼堅固、那麼有說服力,很難大範圍地影響很多人,他最終作為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異類被關了起來,結局是自殺身亡。

  他的出現搖下了儒家正統思想這棵大樹的幾片葉子,但沒有撼動它的根基。可是他讓我們看到了在如此強大的思想統治下,還是有人開始質疑長期以來的思想禁錮,試圖打破那些金科玉律,攻破這個看似完美無缺的壁壘。李贄有他的先見,也有他自身的約束,他不完美,但他卻是一個開始,一個先行者。

  萬曆十五年僅僅是明朝兩百多年歷史中的一年,但是這一年中所發生的事情對整個明王朝國運的走勢卻是影響深遠的。作者處處強調他的大歷史觀,把事情放到上下幾百年的維度中去看,不計較一時的利弊得失,更客觀地看到一件事情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當我們以更加宏觀的視角來看待歷史時,我們會多一份更清醒更全面的認識,以史為鑒,才能為當下做出更明智的抉擇。

您正在瀏覽: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網友評論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