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金剛經》有感

讀《金剛經》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金剛經》有感(一):獲得一種心靈的安寧與祥和

  《金剛經》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佛經之一,"金剛般若"象徵般若智慧如同金剛,銳利無當,能夠摧毀一切,它的特點在於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無住生心不染塵的大智慧、大境界,不僅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對現代人也有着諸多有益的啟迪。佛法是愈病良藥,但世人執葯成病,故經文指出說法無法可說,得法而於法無得,以契證人現在的本來面目。《金剛經》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無住生心不染塵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於此。《金剛經》破除"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污染人心性的塵埃,主張保持心靈的空明,不可為其束縛,因此必須予以破除。"色、聲、香、味、觸、法"六種,佛語里稱為"六境",六境本屬物質或觀念世界的構成,但從因果關係上講屬於人所把握的對象,故又稱"六塵".六塵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體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塵埃。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講"不住色布施,不住聲、色、香、味、觸、法布施",是把心性的無所住與被塵俗世界污染的尷尬現實進行比較。在佛看來,俗人無不在這三界里受苦受難,一生下來就染上諸因緣的業力,並繼續蒙染現世的利慾,以致今生今世,甚至來世都無法償還盡業報的苦惱。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維: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見色、耳之聞聲、鼻之嗅味、身體之觸覺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沒有一樣不是濁氣滯重,置身其境,再返清歸空就難了。

  《金剛經》認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礎上,金剛般若進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來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來以身象出現是為了順應世人常情。為防世人"斷滅"之見而權立虛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剛經》還破除一切物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經文結束時的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釋迦牟尼本人放棄王子的地位,一心走向佛的清凈世界,我覺得他一定對他所處的時代的骯髒事物有非常刻骨銘心的認識體驗,他對現世的角逐深惡痛絕的這些理論,一定也是他本人飽經人生磨難后才向世人奉獻的厚愛。回過頭來,看看當今現實中有多少人是在慾海中沉淪,在世俗的物質利害中失性迷本的,便會感受到佛氏之語中的真摯告誡。

  金剛般若對外相、虛無、佛法毫不留情的破除,以睿智深邃的金剛慧目洞察大千世界的一切,雖然萬象紛紜遷變不停,生活於其中的主體,卻不失本心的寧靜,因為他的心已不住於任何一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表現了佛法的空明之境。佛起拈花指之手勢,閉目合唇未言。而內外之清凈,法度之澄明,昭然偈言。《金剛經》言: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這首《見性偈》,在浩瀚的禪宗詩偈中,無疑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首了。慧能負薪,聞客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出家求法,經由五祖弘忍的點化,而成為衣缽傳人。無住生心,便是自在解脫的人生,便能以開放的胸襟應宇宙自然自由自在的清純之美,一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法是佛法".

  《金剛經》關於空間的理論分析室非常獨特的。釋迦牟尼以十方上下虛空作比喻來形容人的福德。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裡的空間概念是佛教無位法中最上位無為法中的概念,即非因緣和合而成的、元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的空間,它是無邊無際、永無變易的,足以容納一切物質現象的"空洞"式空間。廣漠無極的虛空是具體物質的憑依。釋迦牟尼連着用十個方向來表示人對虛空的方位感覺,它們是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人對虛空的感覺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因為理性早已把它規定好了,它就是物質的所在。但虛空本身並無助於眾生的因緣和合,因為它"非有情",不具有主動性和受感性,它的容納事物是"無為"的安排,自身並不會感覺到這個世界的什麼。反過來講,人對虛空的感覺也異於人對諸現象的感覺,因為虛空的無礙、無盡、無量特性,人所能感覺的只是它的永恆的象徵,模糊而無任何標誌的徵象。相比之下,福德是一種"內虛空",是在人的"有為有情"的大前提下拓開的無邊無際、永無變易、足以容納三世的福瑞的妙有真無!所以,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如果眾生按照我所說的去做,以不住事物的形相為安住心性的唯一途徑,那麼,他所擁有的福德就像無為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的。

  釋迦牟尼指明了由菩薩到真佛在佛性之具體表徵上的根本區別:菩薩是有佛性但非真佛,故須修正以達真境,而真佛則是與生俱來的福德,故無須修鍊。在眾生與菩薩之間,是淫濡於慾望、形相、思慮的苦海與超離於慾望、形相、思慮而得以用有情證元為之間的界限。因此,眾生若有覺就可發有情之願,進而得智慧般若的法門,修鍊成無上正等正覺,使佛性真正歸於自我,獲得永恆自由的解脫。

  通過對《金剛經》以及其他佛學知識的學習,我發現現在社會上存在很多對佛學的錯誤認識,有太多的人把佛學跟迷信連在一起,我覺得佛法恰恰是我們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從佛法中獲得大智慧,然後讓身邊的人也能在這種智慧中得到寧靜的解脫。

  讀《金剛經》有感(二)

  《金剛經》是一部無論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應該聽過佛教經典,但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是因為奶奶信佛,感覺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對於奶奶的盲目崇拜,時常誠心的誦念卻並不了解其中的經義,當時並未曾上心,可以說是完全不信,心裡只有兩個字"迷信".然而成長中發現家裡愛好國學的長輩也對該部經文很是推崇,甚至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來參閱並逐句解讀,但是年少的我並沒有念想和心境去學習國學,更何況是這樣艱深難懂的經文,同樣覺得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讀大學時期,因為專業的一些因素接觸越來越多的國學,才了解"儒"、"釋"、"道"並沒有觀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來越感受到其中的韻味與魅力,一種文化的精華,一個民族的智慧,儘管三家的觀點並不盡相同,但卻有很多想通之處。想到這裡,我感覺我放下了執着,放下了對中國古典文學一直以來被灌輸的是糟粕的執着,心境闊然而開朗。

  因為對佛學不是很了解,缺乏閱讀原文的能力,因此選擇了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說什麼》,從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放下執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該過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個人上,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當下。這也讓我了解到放下執念其實也有兩個境界:其一是在沒有悟道的前提下,對於事情過於執着,事情已經過去了,成為過去式的時候,我們還經常在糾結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其實我們是沒有辦法坐上時光機回到過去,再去改變這件事的結局,我們應該活在當下,總結這件事情發展成這樣的原因,做有針對的調整,防止同類情況再次發生。這樣才會在生活中變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敗是成功之母。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對於當下的所悟所得,並不能針對於所有的事情,如果強行將頓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麼這樣的執着的道最終也只能變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時空就會有不同的適用的自然規律,立足點的不同看問題的思維角度也就產生了變化。就像"謙虛"這是一個很好的美德,但是過度的謙虛或責任面前的謙虛,就會把這樣美德變成了矯情和顯得不夠擔當。

  這裡的放下執着並不是消極的,不糾結事情的結果並不是說一開始就不確定目標,沒有規劃,然後隨心所欲,達到或達不到期望的結果都無所謂。其實恰恰相反,不執着更重要的是強調把握過程,對於一件正確的事情,在整個過程中努力了,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去完成,如果最終沒有達成期望,那麼因為已經儘力了,沒有遺憾和後悔,就不需要再糾結,但可以有總結,從中更好的成長。

  (文/分銷運營管理部 戚輝)

  讀《金剛經》有感(三):人類最高的智慧

  佛所說的話都被稱為"經",現在社會上說的"經典、經典",大概都是從佛教里流傳出去的。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謂深遠,它好象處在一個金字塔的頂端。但現在一般人對佛教的理解就是迷信。佛教徒在單位里怕同事知,在家裡怕先生知,念經也偷偷摸摸,學佛成了一件見不得人的事。哀哉!現在中國正處於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如何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保留自己的特色,保住自己的根,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入、透徹的了解,對他人才會有清晰的認識。

  《金剛經》代表佛教最高的智慧,也代表了人類最高的智慧,它蘊藏了太多的奧妙。它就象一面鏡子,把你自己照出來了,把這個社會也照出來了,把整個宇宙也照出來了,就看你的心有多大,看你的根機有多深,你的收穫就有多少!所以,要了解這個社會,就要先了解自己,要了解你自己,就要念《金剛經》。

  為什麼呢?要了解自己,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什麼毛病,有哪些缺點?每個人的佛性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就象太陽,被烏雲遮住了,它的光顯不出來,只有把烏雲除去,它的光就顯出來了。烏雲就是自己的毛病、執着,就是《金剛經》里的我相、人相,要做第一的心。你說"我不要做第一,是不是就沒有我相了呢",那你又有"我不做第一,其它人都想做的念,無形中你還是覺得自己是第一".這就是《金剛經》里的無我相、人相,即非無我相、人相,是名無我相、人相。

  一切文化的根源,也都是在說人的毛病,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內心的反映,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自己與自己搏鬥的歷史。看一個文化的優劣,也就是看它把人的毛病揭示的有多深!名和利構成了江湖,也構成了社會。它的複雜性在於人在做一件事時,單純的善和惡是極少的,往往是善惡夾雜,這是造成人與人之間你我相煎、爾虞我詐的主要原因,也是最使人迷亂的地方。所以,對自己的善念、惡念,連最微細的念頭都不放過,都能檢查出來,是一個人修行的關鍵。修行是越往上走越危險,我慢也會越來越大,若不緊緊跟隨一個大善知識,隨時隨地反省,則很容易出偏差。

  在紅塵里做事,錯誤可能是雙方的,有時你妥協了,但是妥協的,可能是你的優點,助長的是你的缺點或者助長了別人的缺點;有時你不妥協,你還是有缺點,還會使自己的處境很艱難。做一件正確的事時,要觀察大勢和機緣。如何保留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發現自己的缺點。除了自己要有智慧、勇氣和這樣的道德要求,還要有大福報,能接觸到或分辨出世出世法的大成就者,仔細觀察他的一言一行,他已與法融為一體,經是佛觀機逗教說的法,法無定法,不能指示學人具體的修行路徑,只有與法融為一體的聖賢,才能使你對自己慢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了解自己的限度,知己知彼。《金剛經》里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是最善於教育人,最善於開導人的了。佛法不離世間覺。儒家講的"至誠"、"格物至知"也是要你格除私心雜念,才能明白事物的根本;毛澤東有一句名言,"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若不能對人"至誠",必然會失去民心。做的事情越大,越被人關注,對這個人的要求也會越高,若心存一絲一毫的雜念,則易被人限制,落入陷阱,遭致失敗。

  《金剛經》里反反覆復強調,你要完全強伏你的煩惱,就要發大願,度盡一切眾生,度完了就算了,只有這樣才能完全降伏你的煩惱。單守清凈,則偏空;耽迷紅塵又偏有。佛法小則運用於家庭,大則運用於社會,重點不離六祖大師聽了而大徹大悟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事情做完了就算了,不住。你的心放在家庭里,它生的就是家庭的心。你的心,放在國家大事上,它生的就是國家大事的心。你的心放在眾生身上,它生的就是眾生心。若你什麼相都不住,什麼心都沒有,那你就成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金剛經》念得時間長了,才能發覺它是很有層次的。念第一遍的時候,發現自己有這一個缺點,即住在這個地方了,多念幾次,丟掉了;念第二遍的時候,又發現了另一個缺點。若不丟掉第一個,就發現不了第二個,就象多米諾骨牌,一動則全身發動;又極有層次,在這一層面上,你基本上了解了,又發現還有第二個層面,就這樣,逐步引你深入下去,感覺真是意味無窮。在一開始念的時候,心裡亂糟糟的,時間長了,慢慢清凈下來,看問題也越來越清楚,才明白師父說的,"智慧象一個湖面,平平靜靜的,才能反映出外面的世界;若被風吹了,或被其它外物所干擾,它反映出來的世界也要打折扣,它包括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金剛經》里有大秘密,它是顯宗又是密宗,要深入進去修行,才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現在的社會什麼都要快,師父曾經開導我,"沒有苦,哪有甜"、"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學佛修道是大因緣,我很慶幸得遇明師,在師父的引領下,我得以淺嘗《金剛經》的法味,找到人生中的至寶,明確人生的方向。人生難得今以得,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不論修哪宗哪派,都是要放下,師語,"放下即解脫".若不放下,難免輪迴。

  在此末法時代,請大家一定要在受持《金剛經》的同時,切實實踐!每天抽時間讀誦《金剛經》,假以時日,必有不可思議的收穫和進步!願與各位有志同仁,跟隨明師,修學《金剛經》,轉末法為正法,化天災以無形,轉人禍為太平!

您正在瀏覽: 讀《金剛經》有感
網友評論
讀《金剛經》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