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金甌缺》有感

讀《金甌缺》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金甌缺》有感

  童臨淵

  前幾個星期去聽了馬伯庸的演講。他推薦了幾本歷史小說,其中就包括了《金甌缺》,還在PPT里引用了書中的幾段話。我現在小說看得少了,但我覺得這本書可以一讀。於是網上搜了一下,沒有發現電子版(盜版的就算了)。只能買紙質書,一共四本差不多用掉了一張紅色的。

  這錢花得不冤枉。

  小說的時間跨度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徽宗欽宗高宗三朝。大背景是北方少數民族(先是遼,然後是金)南下進攻中原。並不是那種寫出來讓讀者看了感覺很有快感的那種小說,所以以我的愚見要是對那段歷史沒什麼興趣不推薦看這書。《金甌缺》是比較正經偏嚴肅的歷史小說,所以情節的發展並沒有偏離史實。北宋的兩位皇帝還是"北狩"去了,岳飛也沒有收復東京,最後還是不得不退兵。

  以鄙人的愚見,小說要寫得好乃至成為經典,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要寫出世間百態,將形形色色的任務刻畫得入木三分。《金甌缺》就做到了。帝王將相、三教九流、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剛正不阿的忠臣、把一己私利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奸臣、見風使舵的牆頭草、驍勇善戰的軍人、市儈的百姓等等。在第一本中還將東京的奢靡生活描寫得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其實描寫得越是繁華,就是為了突出後來遭受浩劫之後的慘狀。就像西方的作家把羅馬(或者君士坦丁堡)描寫成所謂的"永恆之城",之後必然會寫蠻族入侵后的一片狼藉,以此作為對比。外表看上去一片盛世景象,實則暗流涌動。不知道這盛世如不如趙家列祖列宗的願。

  另一方面,儘管這並非史學作品,小說仍然通過各種方式突顯出了宋朝社會上上下下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比如最突出的文官和武將之間的矛盾,文官集團內部派系的相互傾軋。這本就是宋朝固有的矛盾衝突。壓制武將可以算是宋朝的"祖訓".對帶兵的將領實行"將從中御",將領並沒有太大的自主權。這點在小說中的體現就是,與遼對峙時,掌握真正的決定權的是臭名昭著的童貫,而不是久經沙場的武將們。雖然宋朝最高統治者害怕大臣之間或者大臣與士大夫之間形成了派系成為中央集權的分割力量。但到了宋徽宗這一朝,文官之間的結黨抱團已經沒法控制了(一個原因就是宋徽宗作為皇帝不好好管理朝政,整天寫字畫畫開心得不得了)。比如童貫手下有一批大臣、蔡京手下也有一撥、高俅也有自己的勢力。這些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什麼情懷,眼裡只有利益。民族大義只是他們拿來給自己邀功要賞的借口。前線將士奮力拚殺也就換點賞金,真正大富大貴的反而是這些耍嘴皮子勾心鬥角之輩。再用一句網絡用語:"這是藥丸的節奏".

  這裡插一段我對"澶淵之盟"的看法。網上看到一種說法,說這並不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宋朝給的歲幣根本就是毛毛雨,比出兵省錢多啦,划算得很。當時看看確實划算,但是古今中外幾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靠割地給錢這種方法是根本不可能換來真正的和平的。給再多歲幣,幽雲十六州還是耶律家的。這個隱患根本就沒有消除。這事不是沒有積極影響,不過從長遠來看,還是消極因素居多。最後耶律家還是被完顏家幹掉了,趙家被趕到南方去了,還有兩個皇帝"北狩"去了。網民們求之不得的詩和遠方,二帝都得到了。

  馬伯庸說《金甌缺》這本書讀到後面心裡堵得很,此言非虛。小說後半部分寫道東京淪陷、皇帝低三下四地去求和、投降派小人得志、生靈塗炭等等末日景象,加上作者用細膩的筆觸進行渲染,讀起來更覺壓抑、悲憤。尤其是宋欽宗到金營里去談判,天子的威風被徹底掃盡。說實話宋欽宗着實是個可憐人,他繼位主要是宋徽宗想逃避責任,想把黑鍋甩掉,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但是宋欽宗的可恨之處就在於是戰是和、是走是留搖擺不定,並不具備一位領袖所應該具備的殺伐果斷的素質。主戰派遲遲得不到最高領袖的首肯,不得不處處受投降派的掣肘。後來還有個更加搖擺不定的宋高宗趙構,朱熹就說過,秦檜、趙構對金講和的本意,"上不為宗社,下不為生靈,中不為息兵待時".結果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最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一味退讓換來的只是愈發得寸進尺的要求,當皇帝的怎麼不知道慾壑難填這道理,或許他們只是想活在當下吧。

  我之前一直沒提起書中着墨甚多的一位人物——馬擴,他一生都在為宋朝江山出生入死,與自己的家人聚少離多,可是最後大家小家都沒能守住。他在全書尾聲潛入金軍佔領區探望了淪為女奴、而且身體已經病入膏肓的妻子。他的妻子臨終前猶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甌無缺而抱恨終天。全書也由此結束。

  網上有一句被某些人津津樂道的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對此我想說的是,縱觀我國數千年的歷史,在危急存亡之秋確實出現了很多敗類,但是只要還有馬擴這樣不惜斷頭瀝血的愛國志士,中國就不會亡,華夏也依然在。中國和華夏不會亡在日本的歷史學家的筆下,更不會因為鍵盤歷史愛好者的大放厥詞而亡。你們啊……

  Naive !

  參考文獻:

  鄧廣銘,《宋史十講》,中華書局,2015.

  徐興業,《金甌缺》,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

您正在瀏覽: 讀《金甌缺》有感
網友評論
讀《金甌缺》有感 暫無評論